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 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
作者:
张国良 黄芝晓 主编
定价:
36.00元
页数:
394页
ISBN:
ISBN7-309-04184-4/G.547
字数:
602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4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
      
       2004年1月5日至6日,新年钟声刚敲响不久,寒风中已盈满春意,中国传播学界在上海天鹅宾馆举行了一场学术盛会,即“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 讨会” 。
      
       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与地区的70多家高校、研究单位和媒介机构的200多位代表和嘉宾,欢聚一堂,交流了有关中国和国际社会传播研究的最新思考和丰硕成果。
       论坛以“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 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为主题,分成21个会场,发表了90多篇论文和专题报告,涉及传播与社会发展、政治与公共传播、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广告与文化传播、娱乐传播、跨文化传播、健康与灾害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传播
       教育等议题,广泛涵盖了传播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可谓精彩纷呈,盛况空前。
       概括地说,它有以下特点:
       一、 规模盛大。与上届论坛相比,无论是参加人数还是发表论文/报告数,都几乎翻了一番。这表明,论坛的影响力正在持续地扩大。尤其令人高兴的是,本届论坛首次与海外的同人团体———美国的“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CA)共同举行,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国传播学界开启了走向世界的新路径,积累了国际合作的新经验。
       实际上,原先有四家华人传播研究团体商定了联合办会的计划,可惜,由于“非典”的冲击,另两家团体即台湾地区的“中华传播学会”(CCS)和美国的“中华传播研究学会”(ACCS)不得已临时退出。我们期待,未来在合适的时机和地点,再度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传播学界的同人团体联手举办论坛。
       二、 品质优良。由于论坛坚持了严格的专家匿名评审制(入选率约为1/3),近百篇入选论文/报告的质量堪称上乘,上下两本论文集,厚达800多页,120多万字,洋洋大观,不仅相对集中地展示了上届论坛以来我国传播学界的研究结晶,而且在相当程度上集纳了同期海外华人学者的成果精粹。
      
       这些论文/报告的作者们,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对当前中国及世界的诸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剖析,例如: 肆虐全国乃至全球的“非典”危机、血与火的“美伊战争”、日趋严重的“艾滋病”问题、中西部开发、互联网等新媒介的社会影响、传播与女性、媒介与儿童、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介产业等等,举凡2003年度中国媒介和公众的热切关注领域,大都被纳入了研究视野,乃至有人称其为传播学版的“2003大盘点”(可参阅附录一: 论坛议程)。
       不仅题材多样,而且方法规范。训练有素的海外作者自不待言,即便是国内作者,亦令人刮目相看,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的研究方法,规范程度都大大提高了。正因如此,他们才得以在论文/报告中提出了众多富有创意和洞见的观点与结论。
       尤其值得欣慰的是,新生力量成长迅速,一半以上的作者年龄在40岁以下,且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可谓新人辈出,后继有人。对照“首届(2001)中国传播学论坛”提出的几大目标,即:“面向世界,服务中国,扩大领域,完善方法,充实队伍,争创一流”,我们不由得感叹: 形势的发展,比预想的更快,短短两年来,我国传播学界又获得了新的丰收,迈上了新的台阶。
       三、 气氛亲和。从本届论坛的运作过程看,学会理事会提倡的“以人为本”、“以学术为本”的指导方针,得到广泛认同和体现。各个主办单位尽心尽力,营造了“宾至如归”的良好交流环境;多位嘉宾(包括学会的常务理事、理事)欣然担当各场论文研讨的主持人或评议人,使学问的切磋、思想的碰撞更卓有成效;而全体代表对繁荣学术的热情、对参与交流的愿望,则是整个论坛自始至终“春意盎然”、“百花争艳”的根本原因。
       在此,我谨代表论坛组委会,再一次向所有为本届论坛付出心血、作出贡献的女士和先生们、老师和同学们,其中包括: 海外合作方———国际中华传播学会祝建华会长,专程莅临致词的嘉宾———日本大众传播学会鹤木真会长、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何梓华会长、中共复旦大学党委燕爽副书记,表达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谢意!
      
       张国良
       2004年8月于复旦园

作者简介


       编 委 会
      
       顾 问
      
       燕 爽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
       丁淦林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童 兵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主任
      
       主 任
      
       张国良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传播学会 会长
       黄芝晓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副主任
      
       李良荣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骏德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
       喻国明 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
       胡正荣 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
      
       编 委
      
       陆 晔 中国传播学会秘书长
       黄 旦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
       廖圣清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李双龙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主任
       杨 击(执行)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作者简介
      
       丁 未 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
       王四新 北京广播学院副教授
       韦 路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讲师
       仇学英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教授、贵州大学大众传播与民族区域 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云国强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1级研究生
       冯 炜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传播学研究所所长
       孙五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
       孙信茹 云南大学新闻系讲师
       孙瑞祥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系主任、副教授
       朱凌飞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吕 品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1级研究生
       吕尚彬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广告与传播学系副教授
       师曾志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副教授
       刘 泓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副教授
       刘建明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职博士生
       李丹林 北京广播学院副教授
       吴廷俊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严燕蓉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杜文娟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陈 阳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陈怀林 澳门大学社会暨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陈芳怡 香港浸会大学传播系研究员
       陈家华 香港浸会大学传播系副教授、博士
       张 翼 太原师范学院影视文学研究所副教授、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访问学者
       张国良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荣显 澳门大学社会暨人文学院讲师
       汪青云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孟 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爱莲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研究生、讲师
       罗宝珍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杨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杨伯溆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段京肃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殷晓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
       夏文蓉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秦志希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麻争旗 北京广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副教授
       黄 旦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崔德群 黑龙江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曹书乐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教师
       舒咏平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教授
       韩 纲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谢 静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博士
       臧海群 北京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讲师
       樊亚平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讲师、硕士
       潘知常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魏永征 香港树仁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教授
      
      
      

书摘

目 录
      
       序 张国良
      
       传播教育与学科建设
      
       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 中国传播教育发展新思路 吴廷俊 舒咏平
       网络环境下传统学术传播模式的变革与建构 师曾志
       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与建构——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 黄 旦 丁 未
      
       传播理论与跨学科研究
      
       媒介: 讯息还是权力?——对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再思考 韦 路 严燕蓉
       社会场景: 传播主体的心理场 冯 炜
       都市中的“媒介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媒介传播研究 孙信茹 朱凌飞
       受众研究跨学科的性质与方法——兼论建立跨学科研究的受众学 臧海群 张国良
       传播社会学: 发展与创新 孙瑞祥
       传播学者的缺席: 中国大陆健康传播研究十二年——一种历史视角 韩 纲
      
       媒介生产的环境和机制
      
       社会关系的变化与信息传播权利的转移 段京肃
       在“一国两制”下对表达自由与公共权力的界定——一位中国大陆学者看《基本法》二十三条立法 魏永征
       批评报道作为治理技术——市场转型期媒介的政治—社会运作机制 孙五三
       协商知情权: 新闻专业的权威建构——从媒介的“知情权”话语分析媒介自我批评的功能与效果 谢 静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传播理念与传播机制的理论阐释 孟 建
       新闻集团进入中国媒介市场行为研究 曹书乐
      
       传播内容与形象建构
      
       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的儿童消费行为分析 夏文蓉 陈家华 陈芳怡
       我国女性期刊中的女性形象 陈 阳
       把战争带回中国——大陆传媒中的美伊战争形象 潘知常 杜文娟
       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汪青云
       城市形象: 非典型的涵化效果——以珠海受众的调查结果为案例 杨 陈怀林 张荣显
      
       娱乐与文化传播研究
      
       从娱乐的文化起源、本质解析电视传播的娱乐功能 云国强 吕 品
       市民社会的叙事宝典——评DV的文化传播意义 张 翼
       广告传播语境的文化探讨 崔德群
       后现代广告: 人本观广告新形态 吕尚彬
      
       国际与跨文化交流
      
       “媒介帝国主义”和“数字鸿沟”——概念内涵及其时代意义的分析比较 殷晓蓉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和本土传播——跨国公司的介入及其影响 杨伯溆
       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 麻争旗
       论欧洲电视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进程及文化效应 秦志希 刘建明
      
       互联网与新媒体传播
      
       互联网与内容控制 王四新 李丹林
       网络新闻传播产生社会影响力的一种特殊模式——兼论网络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 樊亚平
       虚拟游戏的身份认同——网络游戏的文化体验之反思之一 刘 泓
      
       媒介使用和效果研究
      
       传播学跨学科发展的探索性研究报告——西部乡村的大众媒介传播和农民政治参与 仇学英
       浅析叛逆期青少年对电视的逆反心理 罗宝珍
       一致与差异——中美儿童媒介使用状况比较 赵爱莲
       澳门居民对非典型肺炎的讯息处理机制及其影响 张荣显
      
       附录一 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议程
       附录二 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优秀论文篇目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