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考古学理论
作者:
陈淳 编著
定价:
28.00元
页数:
300页
ISBN:
ISBN7-309-04032-5/K.130
字数:
346千字
开本:
小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4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全面介绍考古学理论发展和现状的教科书,共分两部分,十七章。第一部分介绍考古学理论、思维与方法的沿革,第二部分介绍了当前考古学理论主要领域的进展和特点,是作者根据国外留学期间系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综合编撰而成,力求反映学科的成就与发展方向。中国高等院校的考古学科专业训练,考古学理论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加上这门学科和国际学术主流疏离时间较长,造成许多方面的严重脱节和滞后。这本教材的编撰,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憾,有助于提高专业素质训练的水准。
       本书论及的范围较为全面,并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置于国际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审视。过去半个世纪中,考古学的术语变得丰富而复杂,为了便于理解和学习,文字尽量通俗易懂,对新的专门术语做必要的解释。本书第一部分适于本科生的教学,第二部分适于研究生的训练,同时它也可作为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和古代史专业人士了解学科发展和提高学术水平的重要参考书。

作者简介

书摘


       目 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历史与发展
      
       第一章 理论与方法
       1.1 什么是理论
       1.2 理论与假设
       1.3 方法与研究艺术
      
       第二章 早期古物学
       2.1 古物、宗教和历史
       2.2 中国的古物学———金石学
       2.3 石器与人类的古老性
       2.4 启蒙运动与人类进步观
       2.5 古物学的死胡同
      
       第三章 考古学的诞生
       3.1 三期论与相对断代方法
       3.2 斯堪的纳维亚考古学
       3.3 三期论与田野考古的推广
       3.4 旧石器时代研究的发轫
      
       第四章 19世纪下半叶的考古田野方法
       4.1 马利耶特(A Mariette)(1821—1881)
       4.2 谢里曼(H Schliemann)(1822—1890)
       4.3 皮特里弗斯(A H L F PittˉRivers)(1827—1900)
       4.4 皮特里(W M F Petrie)(1853—1942)
       4.5 伊文思(A Evans)(1851—1941)
       4.6 小结
      
       第五章 进化考古学
       5.1 旧石器时代的分期
       5.2 社会达尔文主义
       5.3 美国的殖民主义考古学
       5.4 非洲的种族主义考古学
       5.5 大洋洲的考古学
       5.6 小结
      
       第六章 文化历史考古学
       6.1 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形成
       6.2 器物类型学
       6.3 传播论
       6.4 柴尔德与考古学的新起点
       6.5 小结
      
       第七章 20世纪文化历史考古学的实践
       7.1 美国的文化历史考古学
       7.2 中国的文化历史考古学
       7.3 俄国与苏维埃考古学
       7.4 小结
      
       第八章 20世纪中叶考古学的进展
       8.1 考古科技
       8.2 文化功能观
       8.3 沃尔特·泰勒的《考古学之研究》
       8.4 小结
      
       第九章 新考古学的兴起
       9.1 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
       9.2 新考古学的目标与视野
       9.3 中程理论与民族考古学
       9.4 戴维·克拉克的新考古学观
       9.5 对美国新考古学的批评
       9.6 小结
      
       第十章 新考古学之后
       10.1 后进程考古学(postˉprocessual archaeology)
       10.2 象征考古学(symbolic archaeology)
       10.3 结构考古学(structural archaeology)
       10.4 马克思主义考古学(Marxist archaeology)
       10.5 认知考古学(cognitive archaeology)
       10.6 小结
      
       第二部分 探索与阐释
      
       第十一章 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
       11.1 历史地位
       11.2 概念与理论基础
       11.3 类型学与器物
       11.4 类型与形制
       11.5 形态与功能
       11.6 分类的品种与操作
       11.7 理论与实践的进展
       11.8 小结
      
       第十二章 聚落考古学的方法论
       12.1 历史背景
       12.2 概念、目标与方法
       12.3 聚落研究的层次
      
       第十三章 埋藏学与遗址形成过程研究
       13.1 埋藏学的概念
       13.2 埋藏学研究的方法
       13.3 动物骨骼破损分析
       13.4 考古动物群数量统计
       13.5 埋藏学与遗址动态分析
       13.6 遗址形成过程研究
       13.7 个案研究:三峡次生堆积分析
      
       第十四章 实验考古学
       14.1 打制石器
       14.2 农业生产
       14.3 食物加工
       14.4 房屋建造
       14.5 巨石的搬运和安置
       14.6 船只与航行
      
       第十五章 农业起源的理论探索
       15.1 中石器时代与广谱革命
       15.2 人口压力理论
       15.3 “发现论”的反思
       15.4 竞争宴享理论
       15.5 讨论与小结
      
       第十六章 文明与国家探源问题
       16.1 理论探索
       16.2 国家起源的考古学理论
       16.3 城市起源研究
       16.4 酋邦问题
       16.5 中国文明与国家探源问题
       16.6 讨论与小结
      
       第十七章 系统论
       17.1 文化生态学与系统论
       17.2 系统论的概念与方法
       17.3 系统论的思维
       17.4 系统论的反思与修正
       17.5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