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思想史的写法——中国思想史导论
作者:
葛兆光 著
定价:
20.00元
页数:
212页
ISBN:
ISBN7-309-04101-1/B.218
字数:
154千字
开本:
长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4年7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原系《中国思想史》“导论”,内容为交代和说明研究角度、资料取舍、写作思路。现经作者补充、修改,增加了《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与减法》、《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三节,以单行本问世,题为《思想史的写法》。
       用“写法”为题,并不是说这里讨论的只是一种写作策略,因为思想史的不同写法背后,总是有不同的观念、思路和方法,写法的改变常常意味着思想史研究的观念、思路和方法的改变。这里讨论的就是一些关于中国思想史或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方法问题,比如思想史应当如何思考精英与经典的思想世界和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知识史与思想史之间应当如何互相说明,古代中国思想的终极依据或者说基本预设是什么;思想史应当如何改变过去的传统写法和充满训导性的教科书式的章节结构,以追寻思想史的真正脉络和精神;思想史是否应当描述所谓“无思想”的时代,在无画处看出画来;作为历史记忆的传统知识和思想如何在重新诠释中成为新的思想资源,又因此而产生了思想史的连续性;思想史研究中如何看待和使用考古发现与文物资料等等,最后,《导论》也讨论了在后现代历史学理论渐渐进入中国的背景下,应当怎样理解和限制这种理论资源的意义和边界。
      

作者简介


       葛兆光,清华大学教授。1950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
       已出版的主要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汉字的魔方》、《想象力的世界》、《中国经典十种》、《中国禅思想史》等。

书摘


      
       目 录
      
      
       小引 思想史的写作
      
       思想史的意味——中国哲学史的形成——从谢无
       量、胡适、冯友兰到任继愈——对“哲学”和“哲学
       史”的疑问——哲学史真的适合叙述古代中国思想
       世界么——思想史的中心和边界在哪里——思想
       史究竟如何写?
      
       第一节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
      
       关于中国思想史叙述与解释的习惯——对“经典话
       语系统”中的思想史写法的三个疑问——一般知
       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思想史的基盘或底线:
       长时段——文献资料范围的拓展与使用方法——
       重写思想史的前景与困境
      
       第二节 知识史与思想史
      
       学术与思想:近来学界的一个争论话题——思想史
       的知识源头与背景:以数术史与经学史为例——知
       识的变动与思想的变动之间——知识影响思想的
       一些历史例证——对历史的体验和理解——关于
       这一想法的来历
      
       第三节 “道”或“终极依据”
      
       科林伍德的比喻和马王堆帛画的联想——探寻知
       识、思想和信仰的历史源头处——天经地义:天不
       变道亦不变——天人合一:不仅仅是环境保护或亲
       近自然的口号——天崩地裂:终极依据的坍塌以及
       思想史的变局——处处碰着它:朱熹直觉中领悟到
       的终极依据
      
       第四节 连续性:思路、章节及其他
      
       思想史、《思想史》以及《思想史》的三种写法——历
       史的连续性与福科的疑问——连续性追寻的三种
       思路——教科书模式与章节的割裂——思想史连
       续性的三种类型——对于一个思想命题的不断解
       释——脱魅或理性的排斥,断裂中的连续——对外
       来思想的回应中重新发掘和解释思想传统中的资
       源——个人性写作与重写思想史的想法
      
       第五节 无画处皆是画
      
       思想史为何不愿意叙述平庸的时代?叙述的形式、
       观念和心情——“空白”的背后,其实写满了未发表
       的文字——传统的思想史写法:思想史是思想家的
       思想史——思想史不是点鬼簿和光荣榜——无处
       即有,思想史不仅要写那些“变异”和“凸显”,而且
       要写那些“绵延”和“蛰伏”——盛唐缺席的例
       子——思想史是在建构“道统”么?——思想史:究
       竟是思想还是历史——思想的平庸时代是否具有
       被思想史书写的意义——它应当被省略么:文革时
       代只有一种思想——平庸背后有深刻的内容:洞察
       力和批评力的消失,难道不是思想史应当讨论的历
       史现象么——盛唐、明代、清代到文革时代的几个
       例子——两种历史时间——如果思想史还属于历
       史,那么它不能无视“空白”,因为这里可能有过去
       的眼光忽略的东西——重新叙述的力不从心——
       可以在“空白”处描述出思想史的三种情况——需
       要对过去思想史不常涉及的畛域和文献进行打捞
       和爬梳,更要用另一种观察历史的立场、视角和
       眼光
      
       第六节 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与减法
      
       思想史和哲学史真的是“发展史”吗?——历史过
       程和历史书写中的“减法”(subtraction)——若干
       例子——葛兰言(Marcel Granet)在颊谷之会中看
       到的疑问——物官和博物传统的消失说明了什
       么——道教史中消失的涂炭斋和过度仪——失落
       的历史的被“发现”——文明推进与被野蛮化的风
       俗——“加法”和“减法”并不对立反而是一个历史
       的两面
      
       第七节 历史记忆、思想资源与重新诠释
      
       “影响”:思想史家无意中凸显了“施与”却忽略了
       “接受”——“影响”是否能够重新浮现,成为新的
       思想资源,与当下的处境有关——思想史在某种意
       义上可以理解为,思想资源、历史记忆和重新诠释、
       再度重构——翻译或者格义:回应外来新知时的本
       土资源——历史记忆压抑的几种方式——历史记
       忆的两种不同取向——回溯本原,以向回看的方式
       进行文化认同——新革除根,以发掘历史记忆的方
       式来反省自身传统——保守与激进:两种取向的纠
       缠——协调两种不同研究思路的冲突——“冲击一
       回应”与“在中国发现历史”——外在因素与内在理
       路之间——旧中有新、新中有旧——朱熹的比
       喻——从张大春《将军碑》说到历史记忆
      
       第八节 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历史资料的变化——思想史
       为何资料范围没有变化——近年来考古发现的刺
       激——作为思想史的资料(一)历书——作为思想
       史的资料(二)则例与舆服志等——作为思想史的
       资料(三)档案——作为思想史的资料(四)类书、蒙
       书、手册——作为思想史的资料(五)小说话本唱
       词——过去的思想史为何不能使用这些资料——
       重新检讨思想史应当怎么写,写什么?
      
       第九节 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考古与文物
      
       从甲骨文、敦煌文书、流沙坠简说到最近的考古发
       现——考古发现的意义:古书的再发现、走出疑古
       思潮的笼罩以及其他——思想史写法的变化扩大
       了考古发现在思想史中的使用——注重知识背景
       的考掘和一般思想的叙述——碑刻、书画、信札、日
       记、公文、书籍等等也可以作为分析文本进入思想
       史的视野——图形的考古与文物资料如何进入思
       想史的研究视野?——以作为思想史资料的地图
       为例——边界不定的思想史:与其他历史的关系
      
       第十节 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
      
       左图右书的传统——图像中的“格套”恰恰成为思
       想史“象征”——图像资料与文字文献的差异所在:
       构图、变形、位置、设色——道教坛场和幕:宗教仪
       式的空间布局与悬挂图像——职贡图等:异域人物
       图像中的变异与想象——《人身图说》和《五岳真形
       图》:图像翻刻、临摹、转写、抄袭过程中观念影响所
       导致的变化——图像研究可以给思想史增添新
       视野
      
       第十一节 从“六经皆史”到“史皆文也”:作为思想史研究资源
       的后现代历史学
      
       《怀柔远人的争论》与1999年的中国历史学界——
       历史只是语言的叙述?从“六经皆史”到“史皆文
       也”——海登·怀特的观点——“叙述”一词中历史
       与文学的界限的消失——凸显与遮蔽:以思想史叙
       述中的王通与周敦颐为例——在书写与叙述中区
       分真伪的意义何在?对过去中国历史学中一个原
       则的重新考虑——发掘各种真伪“叙述”背后的支
       持观念系统及其历时性变化——在历史书写中进
       行知识与思想的考古发掘——权力与叙述:写法中
       的思想史——詹京斯关于历史书写中的“权力”的
       论述:对历史叙述中的普遍性共识的质疑——顾颉
       刚与古史辨:“层层积累的伪史”说——疑古思想中
       的现代性:与后现代历史性思想的差异——后现代
       历史学是否能够确立一个最后的限度?——“指向
       真实”:历史叙述的边界和维度
      
       附录 穿一件尺寸不合的衣衫——关于中国哲学和儒教定义
       的争论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