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毛泽东口述传(英汉对照版)
作者:
埃德加·斯诺 录 翟象俊 译
定价:
12.80元
页数:
186页
ISBN:
ISBN7-309-03690-5/K.120
字数:
72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3年1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根据哈怫燕京馆藏珍品最新翻译
      
       谨以此书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毛泽东口述传》由美国著名记者斯诺记录而成,是毛泽东口述并亲自修改的关于生平事迹的忠实记录。本书是一本有关中国革命史的珍贵文献,对了解中国革命史有着良多助益。
         原文首先在英文杂志《Asia》上分4期发表。译文由汪衡翻译后,由当时的进步书社复旦大学文摘社连载。后来,复旦大学文摘社又于1937年11月1日出版了单行本。
         鉴于当时的条件,汪衡的译本在人物、时间、引文等地方存在一些错漏之处。因此,为了真实地反映本书的原貌,在复旦大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复旦大学图书馆几经努力,找到了哈佛燕京图书馆馆藏的英文原版;复旦大学著名专家翟象俊教授据此版本重新进行了翻译。此次的译本均依英文原文做了更正。同时,对英文个别的错讹,也依照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和建议做了补正,并对一些省略之处做了注解。
      
      
      
      
      
      

作者简介

书摘


       复旦和《毛泽东自传》(代序)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毛泽东那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进程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因为有了他,中华民族一百年来第一次将外侮赶出国门(除了香港、澳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为有了他,亿万劳苦大众(泥腿子)第一次翻身作了主人;因为有了他,社会主义第一次在中国的大地上开始了现实的进程,尽管曲曲弯弯,但始终在探索中前进;也因为他的缺陷和局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徘徊了十年。
       伟人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他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而且因为他的历史失误给人的启示也极其深刻。
       67年前;中国广袤土地上的百姓还不知道这么一位人物,毛泽东被国民党宣传机器描绘成食人妻儿的恶魔,或是啸聚山林的匪首。
       第一次将毛泽东的真相还原于人间,告诉公众的,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因为他的特殊身份,以及通过特殊的交通管道,1936年6月至12月,他来到陕甘宁边区,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等一批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领导人。离开陕甘宁边区以后,他将采访到的第一手材料撰写成新闻报道,首先在英文报纸和刊物上发表。他的报道如同一颗炸弹,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使外界开始知道,在中国的西北,有一批优秀青年聚集在那里,为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着。他的报道也使一些有识之士隐约感到,这批青年将和中国的未来命运有着某种关联。一个新闻记者的最大成就,莫过于成为某一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和报道者。正因为如此,埃德加·斯诺的采访和作品,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以至于他自己在1936年的行为轨迹,他是如何进入陕甘宁边区的,如何采访毛泽东的,也成为后人研究的对象。
       作为一个中国新闻史研究者,我一直对埃德加·斯诺的这一段经历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作过一些考证,把它写入教科书。由于年代久远,以及语言的原因,人们对于斯诺最早在报纸和刊物上发表的英文报道和素材,已不大了解,或少有人查考了。众所周知的仅是汇篇成书的《西行漫记》。据胡愈之说,它最早于 1937年10月由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最早的中译本则于 1938年2月以“复社”名义在上海租界出版。其实这本书原名叫《红星照耀中国》,因为环境不许可,使用了一个貌似旅游散记的书名。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出的书,到七十年代已经很难找了。好在1979年,三联书店又重新出版了这本书,并作了校译,使得后人能看到这本精彩的著作。这本书将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至今读起来仍然引人入胜,可见埃德加·斯诺作为一个记者的观察力和写作的功力。
       随着时代的前进、历史的发掘,人们又找到了《西行漫记》之前埃德加·斯诺的作品——《毛泽东自传》一书。这实际上是毛泽东口述自传的素材。2001年,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媒体先后宣布在当地发现了《毛泽东自传》的最早中译本,这自然引起了历史学界的兴趣。其实可能远不止历史学界,我校的物理学教授陈良尧就是其中一个。
       我和陈教授常常傍晚在学校一角的餐厅碰面,倒不是相约。他是晚饭后还要在实验室干到深夜的那一类科学家,而我也是常常回不了家的事务主义者。餐厅里供应我们都喜欢的面条或者馄饨,或许这便是使我们碰面的原因。一次吃饭时陈良尧告诉我,他的一位朋友给他一个线索,说是《毛泽东自传》最早的中译本很可能出自复旦。这个消息使我大为兴奋,我迫不及待地找到图书馆馆长秦曾复教授,请他找人查考这件事。秦曾复是资深的数学教授,数学课上得极好,可他对于文史的兴趣、对于馆藏的兴趣一点不亚于我们这些人。于是有了挥汗觅宝,于是有了他在后记里讲的那个故事,于是有了今天出的这本书《毛泽东口述传(英汉对照)》。(详见“后记”)
       《毛泽东自传》最早的中译本出自复旦不是偶然的。复旦大学是在爱国、救国的思想支配下,中国人自己办的一所大学。学术自由、追求民主、学风严谨是复旦的一贯传统。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民族危机日益沉重的形势下,复旦的师生关心国事,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校内进步力量十分活跃。复旦的校长和一批教授接受过国外教育,因此复旦也很开放,和国外广泛交流。复旦的文摘杂志社首先关注到英文亚细亚杂志上刊载的《毛泽东自传》,以最快的速度找人翻译,并敢于在杂志上连续刊登,就是上述因素的综合反映。作为复旦人,我对前辈所做的这件有历史意义的事感到自豪。
       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O年前夕出版此书;一方面是缅怀这位为共和国的建立和建设做出巨大功勋的伟人,更重要的是弘扬一种尊重历史的唯物主义态度。读过这本书的每个人都会感觉到,伟人也是人,他出身在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土地上,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伟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也不能低估。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就是正确地评价历史。
       最后要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同志,本书的出版足以表明他们对待历史和文化的态度,也说明近几年为什么有价值的书稿会纷纷找到他们头上。
      
      
       秦绍德
      
       二OO三年十二月于燕园
      
      
      
       重译出版后记
      
       《毛泽东口述传》终于重新由斯诺的英文记录稿译成中文并出版。请允许我以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的身份,向读者讲一点有关的情况。
       2001年5、6月间,在几个地方先后出示1937年发行的不同版本《毛泽东自传》,随后还引发了哪一个是最初版本的议论。在这样的背景下,2001年9月17日复旦大学第十二届党代会期间,陈良尧教授分别对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和我说起,他从友人处获悉复旦文摘杂志当年曾经刊载毛泽东自传;书记又嘱我查实。于是,从17日中午开始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内搜索。由于刊名不确,在计算机的期刊数据库中查不到复旦文摘杂志。那时文科图书馆正在大修,书库里没有电源不能照明也不能通风,报刊部的几位馆员大热天提着“应急灯”逐个书架寻觅,第一天未找到。
       第二天9月18日上午,我和同事改变搜索方式,扩大搜索范围。凡1937年间刊名中含复旦者先在计算机期刊数据库中—一检出,再去书库取出期刊实物翻阅。结果在1957年复旦大学学报的封里见到赫然一页广告——杂志之杂志:文摘,复旦大学文摘社编,上海黎明书局发行。原来,刊名初为《文摘》,卢沟桥事件后,刊名易为《文摘战时旬刊》。复旦大学图书馆完整地收藏着连载《毛泽东自传》的《文摘》及《文摘战时旬刊》。
       《毛泽东自传》起初分七次连载。第一次在1937年8月1日出版的《文摘》第二卷第二期379-383页上。题名:毛泽东自传(特译稿);下注Edgar Snow笔录,吴光译;旁注Asia七月号(笔者注:译文来源)。这是《文摘》的第八期,也是最后一期。第二次在1937年9月 28日出版的《文摘战时旬刊》第一号14-16页上。题名:毛泽东自传(二);下注史诺笔录,汪衡译;旁注Asia八月号。第三次在1937年1c月8日出版的《文摘战时旬刊》第二号12-13页上。题名:毛泽东自传(三);下注史诺笔录,汪衡译。笔者注:这是Asia月号上(第二章)的后半部分。第四次在1937年IO月 18日出版的《文摘战时旬刊》第三号58一59页上。题名:毛泽东自传(四);下注史话笔录,汪衡译。笔者注:这是Asia九月号上(第三章)的前半部分。第五次在1937年10月 28日出版的《文摘战时旬刊》第四号82-83页上。题名:毛泽东自传(五);下注史诺笔录,汪衡泽。旁注:Asia九月号。笔者注:这是Asia九月号上(第三章)的后半部分。第六次在1937年11月 8日出版的《文摘战时旬刊》第五号110-111页上。题名:毛泽东自传(六);下注史诺笔录,汪衡译。旁注:Asia十月号。第七次在1937年11月18日出版的《文摘战时旬刊》第六号134-135页上。题名:毛泽东自传(七);下注史话笔录;汪衡译。译文结尾:[完]。笔者注:这是Asia十月号上(第四章)的后半部分。
       再者,在1937年11月8日出版的《文摘战时旬刊》第五号封底已有上海黎明书局发行单行本《毛泽东自传》的广告,宣称“本书是毛泽东先生亲向美国著名记者史诺氏的口述生平事迹的忠实记录,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文献。原文在亚细亚杂志上分四期发表,经本社(笔者注:复旦大学文摘社)译出并在《战时旬刊》中连续刊出,曾引起读者莫大的注意。现原文最后一章已由航空寄到本社,经汪衡先生全部译出,并请周民先生详加校正,改正原文错误多处”。广告还说明,《毛泽东自传》书名由潘汉年题字。
       读者不难发现,复旦大学文摘社当年对《毛泽东自传》的翻译和出版在时间上是非常紧凑的。Asia七月号第一章内容即在8月1日出版的《文摘》上刊登;Asia八月号第二章内容即在9月 28日出版的《文摘战时旬刊》上刊登;Asia九月号第三章内容即在10月18日出版的《文摘战时旬刊》上刊登;Asia十月号第四章内容即在11月 8日出版的《文摘战时旬刊》上刊登。尤其“原文最后一章”是“由航空寄到本社”的,因此书本《毛泽东自传》才有可能在1937年11月 1日初版,11月 20日再版。综上所述,作为“文摘小丛书之一”,由复旦大学文摘社出版,黎明书局发行,史诺笔录,汪衡译的《毛泽东自传》系最初译本,这一说法
       是经得起推敲的。2001年10月份,《新闻晨报》和Shanghai Daily的记者先后来复旦找书记及我采访此事并各有报导。
       当年上海和延安,关山阻隔,消息封锁,翻译极其困难。在《文摘》附录的介绍中,曾将毛泽东夫人贺子珍误译为“何其”,即突出的一个例子。如今条件根本改变,有可能也有必要重新翻译以飨读者。在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支持下,我向复旦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高若海教授建议请一位英语教授重译并中英文对照出版《毛泽东口述传》,作为迎接2005年复旦百年校庆的一项工作。
       不知什么原因,1937年前后的Asia杂志,包括复旦大学图书馆在内的上海几家图书馆有收藏,但就是凑不齐1937年的七月号、八月号、九月号和十月号。注意到Asia杂志是在美国纽约出版的,于是我直接求助于哈怫。感谢哈怫燕京图书馆郑炯文馆长,他很快就寄来Asia杂志斯诺英文记录稿的全文复印件,使重新翻译成中文的准备大致就绪。
       值得一提的还有,在1936年的Asia杂志上有整页广告,预告将在Asia杂志上分四期刊载毛泽东自传,在毛泽东的照片上方有这样一句话:“中国当局出价25万美金要其人头”。
       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26日。为纪念他的百十年诞辰,推出重译本《毛泽东口述传》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相信读者会同我一样地高兴。
      
      
       秦曾复
      
       2003年10月1日
      
      
      
      
       目 次
      
       第一章 童年时代
      
       第二章 求学生涯
      
       第三章 红军的诞生
      
       第四章 红军在行动
      
      

书评       

复旦和《毛泽东自传》

秦绍德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毛泽东那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进程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因为有了他,中华民族一百年来第一次将外侮赶出国门(除了香港、澳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为有了他,亿万劳苦大众(泥腿子)第一次翻身作了主人;因为有了他,社会主义第一次在中国的大地上开始了现实的进程,尽管曲曲弯弯,但始终在探索中前进;也因为他的缺陷和局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徘徊了十年。
       伟人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他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而且因为他的历史失误给人的启示也极其深刻。
       67年前,中国广袤土地上的百姓还不知道这么一位人物,毛泽东被国民党宣传机器描绘成食人妻儿的恶魔,或是啸聚山林的匪首。
       第一次将毛泽东的真相还原于人间,告诉公众的,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因为他的特殊身份,以及通过特殊的交通管道,1936年6月至12月,他来到陕甘宁边区,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等一批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领导人。离开陕甘宁边区以后,他将采访的第一手材料撰写成新闻报道,首先在英文报纸和刊物上发表。他的报道如同一颗炸弹,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使外界开始知道,在中国的西北,有一批优秀青年聚集在那里,为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着。他的报道也使一些有识之士隐约感到,这批青年将和中国的未来命运有着某种关联。一个新闻记者的最大成就,莫过于成为某一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和报道者。正因为如此,埃德加·斯诺的采访和作品,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以至于他自己在1936年的行为轨迹,他是如何进入陕甘宁边区的,如何采访毛泽东的,也成为后人研究的对象。
       作为一个中国新闻史研究者,我一直对埃德加·斯诺的这一段经历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作过一些考证,把它写入教科书。由于年代久远,以及语言的原因,人们对于斯诺最早在报纸和刊物上发表的英文报道和素材,已不大了解,或少有人查考了。众所周知的仅是汇编成书的《西行漫记》。据胡愈之说,它最早于1937年10月由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最早的中译本则于1938年2月以“复社”名义在上海租界出版。其实这本书原名叫《红星照耀中国》,因为环境不许可,使用了一个貌似旅游散记的书名。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出的书,到七十年代已经很难找了。好在1979年,三联书店又重新出版了这本书,并作了校译,使得后人能看到这本精彩的著作。这本书将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至今读起来仍然引人入胜,可见埃德加·斯诺作为一个记者的观察力和写作的功力。
       随着时代的前进、历史的发掘,人们又找到了《西行漫记》之前埃德加·斯诺的作品--《毛泽东自传》一书。这实际上是毛泽东口述自传的素材。2001年,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媒体先后宣布在当地发现了《毛泽东自传》的最早中译本,这自然引起了历史学界的兴趣。其实可能远不止历史学界,我校的物理学教授陈良尧就是其中一个。
       我和陈教授常常傍晚在学校一角的餐厅碰面,倒不是相约。他是晚饭后还要在实验室干到深夜的那一类科学家,而我也是常常回不了家的事务主义者。餐厅里供应我们都喜欢的面条或者馄饨,或许这便是使我们碰面的原因。一次吃饭时陈良尧告诉我,他的一位朋友给他一个线索,说是《毛泽东自传》最早的中译本很可能出自复旦。这个消息使我大为兴奋,我迫不及待地找到图书馆馆长秦曾复教授,请他找人查考这件事。秦曾复是资深的数学教授,数学课上得极好,可他对于文史的兴趣、对于馆藏的兴趣一点不亚于我们这些人。于是有了挥汗觅宝,于是有了他在后记里讲的那个故事,于是有了今天出的这本书《毛泽东口述传(汉英对照)》。(详见“后记”)
       《毛泽东自传》最早的中译本出自复旦不是偶然的。复旦大学是一所在爱国、救国的思想支配下,中国人自己办的一所大学。学术自由、追求民主、学风严谨是复旦的一贯传统。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民族危机日益沉重的形势下,复旦的师生关心国事,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校内进步力量十分活跃。复旦的校长和一批教授接受过国外教育,因此复旦也很开放,和国外广泛交流。复旦的文摘杂志社首先关注到英文亚细亚杂志上刊载的《毛泽东自传》,以最快的速度找人翻译,并敢于在杂志上连续刊登,就是上述因素的综合反映。作为复旦人,我对前辈所做的这件有历史意义的事感到自豪。
       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前夕出版此书,一方面是缅怀这位为共和国的建立和建设做出巨大功勋的伟人,更重要的是弘扬一种尊重历史的唯物主义态度。读过这本书的每个人都会感觉到,伟人也是人,他出生在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土地上,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伟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也不能低估。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就是正确地评价历史。
       最后要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同志,本书的出版足以表明他们对待历史和文化的态度,也说明近几年为什么有价值的书稿会纷纷找到他们头上。
       二○○三年十二月于燕园 (《毛泽东自传》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
      
       (原载《新民晚报》2003.12.26 22版)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