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台湾复旦校友忆母校
作者:
彭裕文 许有成 主编
定价:
30.00元
页数:
544页
ISBN:
ISBN7-309-03587-9/G.490
字数:
353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3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
       王生洪
      
       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即将来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台湾复旦校友忆母校》一书,将海峡彼岸校友在两岸隔绝时期回忆母校复旦的文章,结集出版,这在大陆尚属首次。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近40年里,一水之隔,竟成天涯。本书编者得海外校友之助,才知台湾地区校友早在1951年就创办了《复旦通讯》年刊,每期约300页,于每年5月校庆日出版。它的主旨是“重温旧时在校的梦”、“维系复旦校友彼此心灵”。
       台湾校友的回忆文章、资料、老照片,对校史研究颇有参考价值,如《复旦简史》(于右任)、《李公祠杂忆》、《私立江湾复旦大学学生生活》、《盛极一时的复旦心理学院》、《复旦光辉照寰宇》、《忆孤岛时期的复旦》、《蜚声中外的复旦排球队》、《校门琐忆》等等。复旦大学江湾时期、重庆北碚时期的老照片,尤为珍贵。
       当年被当时政府派往台湾接收的校友,多是20多岁的技术人员。1949年前后去台的,多数也不过近于而立之年。岁月流逝,如今都成了须发皆白的老人了。乡情、同窗之情、母校哺育之情,不招自来,挥之不去。久违母校的他们,每时每刻怀念青年时代的在校岁月。剑英校友的《忆江湾偶得句》: “一事未因年老忘,燕园池馆柳丝黄,垂垂庭院秋千索,曾为当年飘荡忙。偶检残篇忆旧游,韶华逝去恨空留,缅怀往事春长在,哀哀深思暗暗愁。”短短50余字,情思满纸。
       已故祝秀侠校友,上世纪30年代毕业于母校中文系,他离开大陆多年,还记得当时的系主任陈望道老师,所著《校门琐忆》,几次以景仰的笔触描述了当年师生之间的情谊。许绍棣校友作有《八十感怀》:“览镜白头嗟耄及,可怜归计日迟迟”,想的是何日才能回故乡。他在临去世的前几天,在病榻上还写了一首《踏莎行》(寄诸好友):“一室羁栖,孤零滋味,伤心触景情先醉,人生安乐总无方,凭栏不觉洒清泪。”词未竟,人已逝。
       上个世纪50年代,一位校友乘船在海上失事,落水时抓住一个救生圈,在海上漂流了近30小时。开始时,恐惧与死亡一齐向他袭来,后来只好听天由命,置生死于度外。他仰头望明月,想起明天就是中秋节,50多年前母校就是在这一天成立的。获救后他追记了当时在海上漂流时的思绪:“……我们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校友的信条是‘团结、服务、牺牲’。我想起了我们的校车,是全上海各大学中最漂亮的,那是蓝底黑顶,而漆有黄色魏碑体‘国立复旦大学’六个大字的舒畅大客车。我想起了清幽的燕园,雄伟的登辉堂,矗立着的寒冰馆,宁静的子彬院,以及被同学们读作‘傻瓜馆’的‘仙舟馆’(注:于右任草书馆名,远看如‘傻瓜’二字)。”存亡之际,对母校的回忆,给了他极大的慰藉和力量。
       1987年底,台湾当政者允许台湾民众来内地祭扫祖茔、探亲、访友。年逾古稀的刘振校友来到上海,在母校招待所住了8天,一偿多年夙愿。他每日沉浸在回忆与对比的现实中,母校比他记忆中更为美好。临别的那天,他在母校的“根”———江湾校址的奠基石前摄影留念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我来复旦已5年,曾亲眼目睹台湾校友的深情一幕:1999年5月,第六届复旦大学校友世界联谊会在古都西安举行,台湾校友有近20人与会。我代表复旦大学,向遍布全球的复旦校友致以亲切的问候,然后报告母校的近况,并祝大会圆满成功。台湾九十高龄的邵梦兰校友,即席赋诗一首,并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诵吟:“八方风雨会长安,旧雨新知泪眼看。日月光华旦复旦,年年此日喜团圆。”全场掌声雷鸣,有的校友潸然泪下。她返台不久,即溘然病逝,遗嘱家人将她的骨灰送往家乡浙江淳安,葬在千岛湖畔。魂兮归来!
       岁月无痕,心灵有寄。在台的数百名复旦校友没有忘记母校,母校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谨以这本《台湾复旦校友忆母校》,表达母校对海外复旦游子的怀念之情。

作者简介

书摘

目 录
      
       序
      
       楔子 ———我很骄傲地做了复旦大学毕业生
      
       复旦公学忆旧
      
       于右任谈复旦创办
       马相伯先生印象片断
       民国初年的复旦
       李公祠四年
       放开肚皮吃饭,立定脚跟做人 ———寒假自办伙食的体验
       李公祠杂忆
       从李公祠谈复旦中学、义小、附小
       夜深忽梦少年事
      
       江湾校园琐忆
      
       江湾校园话旧
       琐忆片片话当年 ———私立复旦江湾的学生生活
       翔殷路上杂忆
       复旦光辉耀寰宇 ———点点滴滴说从头
       江湾校园十忆
       盛极一时的复旦心理生物系
       校门琐忆
       新闻系的前前后后
       从燕园到东宫
       燕园追记
       “冷宫”夜谭记
       江湾的地保家
       母校三个时代的回忆
       复旦的考场如战场
       怀念复旦义勇军
       三十年前一英雄 ———忆母校学生军
       足球·京戏·其他 ———廿五年前母校旧事
       复旦足球队出使南洋
       蜚声中外的复旦排球队
       夺得江大越野锦标归
       忆母校之摄影周报与影展
       代校接收校舍往事
       战后江湾母校
      
       迁校北碚忆往
      
       从上海、牯岭到重庆黄桷树———抗战中母校播迁重庆建校的回忆
       抗战迁校琐谈
       复旦在牯岭
       战时复旦岁月寻梦
       母校迁川片断
       江南忆,昨夜梦魂中———抗战时期复旦学生生活拾零
       校园往事追忆 ———记一九三八年重庆时期的复旦大学
       忆夏坝
       嘉陵江畔苦乐交织的日子
       复旦被轰炸的一幕
       追记“五二七”浩劫片断
       复旦大学的农业生产教育
       从张大千令侄谈到重庆复旦剧社
       我的片断回忆
       情深意浓怀复旦
       忆母校,念恩师益友 ———夏坝和江湾的回忆
       双城记 ———从夏坝到江湾
       沪蜀之间十章
      
       孤岛时期复旦
      
       复旦大学在孤岛
       赫德路怀旧
       怀念赫德路时期的几位师长
       怀念赫德路复旦化学系
       赫德路校园琐忆
       师长在我心中
       怀李故校长登辉博士
       薛师仙舟二三事
       上海复旦大学教授中的几位政要
       花甲杂忆复旦师友
       几位我所敬爱的老师
       我所敬仰的林继庸老师
       忆念几位老师
       怀念复旦“夏坝时代”的几位老师
       细说母校六位教授的特殊风范
      
       复旦精神杂议
      
       复旦立校特出的传统精神
       复旦精神杂议
       我所领会的复旦精神 ———在台湾复旦中学的演讲
       复旦精神
       复旦精神谈往证今
       团结服务牺牲
       我所认识的复旦
       复旦掌故记趣
       复旦掌故座谈记趣
       母校点滴
       校闻拾遗五则
       复旦小掌故
       古老的梦
       四则趣味性的回忆
       “把你的身体放在床上”
       母校首招女生的故事及其他
       忆一九二七年时的三位女生
       最忆是复旦
       夏坝趣事两则追忆
       忆复旦二三事
       北碚夏坝与江湾掌故
      
       编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