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中医药学
作者:
王文健 主编
定价:
45.00元
页数:
416页
ISBN:
ISBN7-309-03510-0/R.759
字数:
626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3年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教材是根据医学院校《中医药学》的授课时数和医学院校学生的特点而撰写的。教材的编写目的:①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对中医药知识有概括的了解Z②传授一些在临床上能学以致用的内容;③为部分有志于中西医结合探索的学生打下初步的中医理论基础。
       根据上述原则,本教材对属于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如阴阳五行、四诊八纲、病因病机、脏腑经络、辨证论治等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对临床各科的治疗则选择一些代表病种作介绍。在介绍基础理论时,针对医学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进行了一些对照分析,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医学内容的理解Z 在介绍临床疾病的治疗时,增加了“中西医结合思考” 的内容,根据目前已掌握的进展情况,分析在某一具体疾病治疗中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所在,让学生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在方药篇中,增加了常用中成药的内容,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在临床上合理应用中成药。
       本教材的另一特点是增加了“中西医结合篇”,概括而又较系统地对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作了介绍,这对培养学生对中西 医结合工作的关注和提高他们对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兴趣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作者简介


      
       主 编 王文健
      
       主 审 沈自尹
      
       副主编(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兴娟 陶福兴 董竞成 蔡定芳
      
       编写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文健 王兴娟 王翔宇 毛秋之 牛惠志
       归绥琪 刘红利 李 霁 李晓明 吴 熠
       吴克永 时毓民 沈自尹 陈 震 邵 雷
       范立伟 施炳培 唐燕红 陶福兴 黄雯霞
       彭宏伟 董竟成 谢嘉文 蔡定芳 戴豪良
       魏 薇
      
      
       王文健,男,1947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70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1971年起在甘肃省卫生局西医离职学习班和甘肃省医科院学习和工作,在实践中追随多位名师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1978年起入上海医科大学,师从沈自尹院士、姜春华教授攻读中西医结合硕士、博士研究生,1985年成为我国第一位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现任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医科主任,教育部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科带头人,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老年病和中医理论肾本质的研究。在老年病和代谢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作为课题参加者或项目负责人,曾先后承担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卫生部、国家教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科委的研究课题10余项,获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的科技进步奖8项,主编或合作主编《中医理论现代研究》、《中西医结合虚证研究》、《中医实验研究》、《中医学》等专著和教材,发表论文40余篇。现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
      

书摘

目 录
      
       中医理论基础篇
      
       绪论
       一、中医药学有悠久的历史
       二、中医药学有丰富的内容
       三、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
       四、要进一步发展中医药学
       五、学习中医药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
       一、阴阳的对立性
       二、阴阳的统一性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正确对待五行学说
       四、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二章 脏腑
       第一节 心与小肠
       一、心
       二、小肠 三、心与小肠
       第二节 肺与大肠
       一、肺
       二、大肠
       三、肺与大肠
       第三节 脾与胃
       一、脾
       二、胃
       三、脾与胃
       第四节 肝与胆
       一、肝
       二、胆
       三、肝与胆
       第五节 肾与膀胱
       一、肾
       二、膀胱
       三、肾与膀胱
       (附)三焦
       第六节 气、血、津液、精、神
       一、气
       二、血
       三、津液
       四、精
       五、神
      
       第三章 病因
       第一节 六淫
       一、风邪
       二、暑邪
       三、燥邪
       四、火(热)邪
       五、湿邪
       六、寒邪
       第二节 疫疠
       一、致病特点
       二、传染方式
       第三节 情志伤
       一、致病特点
       二、常见病证
       三、治疗原则
       第四节 饮食失宜
       一、饥饱无度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
       第五节 劳逸失当
       一、劳累过度
       二、安逸过度
       第六节 痰饮
       一、痰饮的形成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
       三、常见病证
       四、治疗原则
       第七节 瘀血
       一、瘀血的形成
       二、瘀血的致病特点
       三、常见病证
       四、治疗原则
      
       第四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一、望神色
       二、望形态
       三、望头面部
       四、望皮肤
       五、望舌
       六、望排出物
       第二节 闻诊
       一、闻声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痛
       四、问饮食口味
       五、问睡眠
       六、问二便
       七、问经带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接诊
      
       第五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表里
       二、寒热
       三、虚实
       四、阴阳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的辨证
       二、血的辨证
       三、津液的辨证
       第三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
       第四节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一、六经辨证
       二、卫气营血辨证
       三、三焦辨证
      
       第六章 治则与治法
       第一节 治则
       一、预防为主
       二、治病求本
       三、正治反治
       四、标本缓急
       五、扶正祛邪
       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第二节 治法
       一、汗法
       二、吐法
       三、下法
       四、和法
       五、温法
       六、清法
       七、消法
       八、补法
      
       中药与方剂篇
      
       第七章 中药与方剂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贮存
       二、中药的炮制
       三、中药的性能
       四、中药的用法
       第二节 方剂概论
       一、方剂组成与其变化
       二、煎药法与服药法
       第三节 解表方药
       一、辛温解表方药
       二、辛凉解表方药
       第四节 补益方药
       一、补气方药
       二、补血方药
       三、补阴方药
       四、补阳方药
       第五节 清热方药
       一、清热解毒方药
       二清热泻火方药
       三、清热燥湿方药
       四、清热凉血方药
       五、清虚热方药
       第六节 祛痰止咳平喘方药
       一、清化热痰方药
       二、温化寒痰方药
       三、止咳平喘方药
       第七节 祛湿方药
       一、芳香化湿方药
       二、利水渗湿方药
       第八节 祛风湿方药
       第九节 温里方药
       第十节 理气方药
       第十一节 活血祛瘀方药
       第十二节 止血方药
       第十三节 平肝熄风方药
       第十四节 消导方药
       第十五节 泻下方药
       第十六节 安神方药
       一、重镇安神方药
       二、养血安神方药
      
       第八章 常用中成药
       第一节 内科疾病
       一、吸系统疾病用药
       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用药
       三、消化系统疾病用药
       四、泌尿系统疾病用药
       五、内分泌、代谢疾病用药
       第二节 外科疾病用药
       第三节 妇科疾病用药
       第四节 肿瘤科疾病用药
       第五节 伤骨科疾病用药
       第六节 五官科疾病用药
       第七节 虚证用药
      
       中医临床篇
      
       第九章 内科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第二节 慢性支气管炎
       第三节 支气管哮喘
       一、发作期
       二、间歇期
       第四节 高血压病
       第五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六节 病毒性肝炎
       一、急性肝炎
       二、慢性肝炎
       第七节 肝硬化
       第八节 慢性胃炎
       第九节 泌尿道感染
       第十节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二、慢性肾小球肾炎
       第十一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第十二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十三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十四节 高脂血症
       第十五节 糖尿病
       第十六节 红斑狼疮
       第十七节 类风湿关节炎
       第十八节 缺血性中风
       第十九节 帕金森病
      
       第十章 外科病
       第一节 概述
       一、 病因
       二、辨证
       三、治法
       第二节 疔疮
       第三节 脱疽
       第四节 乳痈
       第五节 痔
      
       第十一章 妇科病
       第一节 概述
       一、妇女的生理特点
       二、妇女的病理特点
       三、妇科病的诊断要点及辨证特点
       四、妇科病的治疗原则
       第二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
       第三节 盆腔炎
       一、急性盆腔炎
       二、慢性盆腔炎
       第四节 子宫内膜异位
       第五节 先兆流产
       第六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
      
       第十二章 儿科病
       第一节 概述
       一、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二、小儿四诊要点
       三、治疗概要
       第二节 肺炎
       第三节 婴幼儿腹泻
       第四节 急性肾炎
       第五节 厌食症
       第六节 腮腺炎
       第七节 多汗证
      
       第十三章 肿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肝癌
       第三节 胃癌
       第四节 肺癌
      
       针 灸 篇
      
       第十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总论
       一、经络的含义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三、经络的命名和脏腑属络关系
       四、经络的分布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衔接和流注
       六、经络的作用
       第二节 经络各论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十三、督脉
       十四、任脉
      
       第十五章 刺灸法
       第一节 刺法
       一、毫针
       二、针刺练习
       三、针刺操作
       四、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第二节 灸法
       一、艾炷灸
       二、艾条熏灸
       三、温针灸
       四、温灸器灸
       五、灸法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他疗法
       一、耳针疗法
       二、头针疗法
       三、电针疗法
       四、水针疗法
       五、拔罐疗法
       六、皮肤针疗法
       七、穴位敷贴疗法
      
       第十六章 腧穴
       第一节 总论
       一、腧穴的含义
       二、腧穴的发展与分类
       三、腧穴的命名
       四、腧穴的主治作用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六、特定穴
       第二节 常用腧穴
       一、头面部
       二、胸腹部
       三、腰背部
       四、上肢部
       五、下肢部
       六、经外奇穴
      
       第十七章 治疗总论
       第一节 针灸的治疗作用
       一、调和阴阳
       二、扶正祛邪
       三、疏通经络
       第二节 针灸辨证论治的原则
       一、补虚与泻实
       二、清热与温寒
       三、治标与治本
       四、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五、局部与整体
       第三节 针灸的取穴方法
       一、选穴法
       二、配穴法
       第四节 针灸治疗作用研究
       一、调节作用
       二、镇痛作用
       三、免疫作用
       四、修复组织作用
      
       第十八章 治疗各论
       第一节 中风
       第二节 面瘫
       第三节 头痛
       第四节 呃逆
       第五节 不寐
       第六节 哮喘
       第七节 落枕
       第八节 漏肩风
       第九节 肘劳
       第十节 腰痛
       第十一节 坐骨神经痛
       第十二节 痛经
       第十三节 胎位不正
       第十四节 蛇丹
       第十五节 泄泻
       第十六节 便秘
       第十七节 胃腕病
       第十八节 癃闭
       第十九节 小儿遗尿
       第二十节 痹证
       第二十一节 痿证
       第二十二节 针眼
       第二十三节 眩晕
       第二十四节 耳鸣
       第二十五节 风疹
       第二十六节 阳痿
       第二十七节 近视
       (附 1)世界卫生组织(WHO)推广的针灸主治有效病证
       (附 2)十四经穴简表
      
       推 拿 篇
      
       第十九章 推拿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作用原理
       一、中医学认识
       二、现代医学认识
       第三节 推拿手法基本技能
       一、推法
       二、一指禅推法
       三、拿法
       四、按法
       五、摩法
       六、滚法
       七、振法
       八、击法
       九、扳法
       十、拔法
       十一 摇法
       第四节、常见病证治疗方法
       一、内科推拿
       二、伤科推拿
      
       中西医结合研究篇
      
       第二十章 中西医结合研究途径的探讨
       第一节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初步途径
       一、证与病的概念
       二、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三、辨证分型的优缺点
       四、中西医病理观点上的结合
       五、舍证从病、舍病从证
       第二节 中西医理论指导下的结合
       第三节 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
      
       第二十一章 肾的研究
       第一节 从肾虚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改变来推论肾的作用
       一、从异病同证寻找形成证的机制
       二、深人探讨肾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关系
       第二节 肾阳虚证研究成果在临床的初步应用
       第三节 肾本质研究的理论在拮抗外源性激素不良反应方面的应用
       第四节 肾阳虚证的下丘脑- 垂体- 甲状腺轴、性腺轴的研究
       第五节 肾虚与衰老的微观比较研究
       第六节 肾与骨
      
       第二十二章 中医诊法研究
       第一节 舌诊研究
       一、舌苔形成原理的研究
       二、病理舌象的形成原理
       第二节 脉诊研究.
       一、脉象仪的研制
       二、脉象图分析
       三、脉象原理的研究
      
       第二十三章 活血化瘀研究进展
       第一节 血瘀本质的研究
       一、血瘀与血液流变学改变
       二、血瘀与微循环障碍
       三、血瘀与血流动力学异常
       四、血瘀与免疫功能紊乱
       五、血瘀与结缔组织代谢
       六、血瘀与血小板表面活性和聚集性增高
       第二节 临床研究
       一、脑血管意外的活血化瘀治疗
       二、慢性肝病的活血化瘀治疗
       三、血液系统疾病的活血化瘀治疗
       四、糖尿病的活血化瘀治疗
       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活血化瘀治疗
       六、脉管炎的活血化瘀治疗
       (附)血瘀证诊断标准
      
       第二十四章 呼吸系统常见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一、概述
       二、常见证型实质的现代研究
       三、发作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缓解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二节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一、哮喘发作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二、哮喘缓解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激素依赖型哮喘的撤激素治疗
       四、治疗哮喘中药的药理研究
       第三节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
       一、概述
       二、肺癌常见证型实质的现代研究
       三、肺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中医药在肺癌生物免疫治疗中的作用与地位
       五、中医药抗肺癌的主要作用途径
      
       第二十五章 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第一节 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二节 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及证型本质的研究
       一、辨证分型与心功能
       二、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功能
       三、辨让分型与脂质代谢
       四、辨证分型与血管活性物质
       第三节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机制研究进展
       一、正性肌力作用
       二、调整心肌细胞代谢、降低氧耗量
       三、加强体内自由基的清除
       四、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五、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
      
       第二十六章 肾小球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第一节 肾小球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中医治疗肾小球疾病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
       二、lgA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第二节 肾小球疾病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研究
       一、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的关系
       二、中医辨证分型与免疫学的关系
       三、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四、中医辨证分型与内分泌功能的关系
       第三节 中药治疗肾小球疾病疗效机制的研究
       一、对免疫机制的调节作用
       二、对氧自由基的影响
       三、对凝血机制的影响
       四、对肾实质病理改变的影响
       五、对肾小球疾病生化的影响
      
       第二十七章 代谢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第一节 糖尿病
       一、糖尿病辨证论治规律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二、中医药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研究
       三、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第二节 高脂血症
       一、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脂血症的思路
       二、中药调脂作用的现代研究
       三、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高脂血症
       四、对围绝经期女性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第三节 骨质疏松症
       一、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二、补肾治疗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
       三、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机制研究
      
       第二十八章 急腹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第一节 急性胰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二节 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中药机制研究
       第三节 急性胆道感染与胆石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应急治疗
       二、利胆排石治疗
       三、溶石治疗
       第四节 治疗胆道系统疾病中药机制研究
      
       第二十九章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研究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缺血性中风研究
       一、中西医结合缺血性中风研究思路
       二、醒脑开窍法治疗超急性期缺血性中风
       三、祛风通络法与益气活血法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
       四、养肝熄风法治疗恢复期缺血性中风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帕金森病研究
       一、中西医结合帕金森病研究思路
       二、滋肾养肝法抗神经变性研究
       三、平肝熄风法治疗帕金森病异动症研究
      
       第三十章 妇产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第一节 肾主生殖的研究
       一、用中西医结合的观点研究“肾主生殖”理论
       二、肾主生殖与生殖内分泌调节作用的研究
       第二节 妇科血瘀证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一、活血化瘀法治疗异位妊娠
       二、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月经过多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研究
       第三节 针灸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研究
       一、针刺治疗无排卵型月经失调
       二、针刺治疗痛经
       三、针刺引产、催产和减少分娩痛苦
       四、针刺转胎位
      
       第三十一章 原发性肝癌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第一节 肝癌的辨证论治思路和方法
       第二节 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及现代研究
       一、中药治疗
       二、中医药与手术疗法结合
       三、中医药与放疗结合
       四、中医药与化疗结合
       五、中医药与生物疗法结合
       第三节 健脾理气中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机制探讨
       一、阻断癌前病变
       二、免疫调节
       三、抑制端粒酶活性和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四、对癌基因表达的调控
      
       附录 方剂索引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