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缤纷上海
作者:
杨祖坤 主编 曾华 执行主编
定价:
30.00元
页数:
372页
ISBN:
ISBN7-309-03499-6/G.483
字数:
230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3年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书摘

目 录
      
       上海的颜色
      
       上海的颜色
       上海,失敬了
       “大树移民:城市绿化捷径
       中国的“双子星座”
       老城故事多
       文脉所系
       上海街头看时代变迁
       老鞋匠身边的变化
       流光溢彩夜巡黄浦江
       外滩还你一个全新感觉
       苏州河变清了
       未消失的渡口
       上海的大客厅
       沪跑马厅变了新广场
       上海的骄傲
       福州路上逛书城
       中国商业第一街
       正在消逝的弄堂
       告别蜗居
       浦东:十岁美少年
       浦东的生日礼物
       浦东建机场候鸟齐乔迁
       世纪之梦:上海地铁诞生记
      
       闲话上海人
      
       闲话上海人
       “阿拉”上海人
       上海人,你准备好了吗?
       为世界第一而自豪
       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肯德基”给上海人上课
       酒量 酒气 酒胆
       上海人,你会脸红吗?
       上海人的“米袋子”
       股市重塑上海人格
       沪人追求文化本位
       上海人家谁当“家”
       上海女孩“恨嫁”急
       引“郎”入“市”
       沪女孩返回申城发展
       十鹿九回头
       安徽女落“户”申江
       洋人的上海梦
       粉领丽人沪上争锋
      
       沪上百态
      
       八运会的两次道歉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股票沙龙吸引股民
       彩票,令上海人着迷
       有钱天天过新年
       春宵一刻数千金
       票子 面子 车子
       上海消费新热点:租人
       沪郊农村渐城市化
       “急吼吼”与“笃笃定”
       “美国邮局”搁浅上海滩
       兔子爱吃窝边草
       高楼大厦透出小家子气
       上海缺的只是水吗?
       韦唯失声与吃客黑遁
       尴尬的发票
       上海的生态热
       上海人到“乡下”定居
       上海人的书房
       孙子书包 爷爷背
       申城考试多
       “性文化展”的尴尬与无奈
      
       时尚之潮
      
       京沪争领内地时尚之潮
       上海人像/体艺术
       又见旗袍
       上海老调
       沪上老洋房 越老越吃香
       上海有条衡山路
       上海老街古韵浓
       穿街走巷:名人踪迹申城寻
       静静的海伦路
       豫园不厌百回游
       江阴路:花鸟市场掠影
       休闲小吃街:吴江路
       酷爱“白相”的上海人
       上海滩销金窝侧写
       上海“大世界”受冷落
       摩托的士
       轻歌劲舞泡吧族
       上海:万众告别1999
       上海蛇年新事多
       老人院里的千年钟声
       神户学子返家过年
      
       申城人物
      
       吴邦国:倡上海人“换脑子”身体力行
       黄菊:上海当家人的五个角色
       陈良宇:希望这一棒更精彩
       陈至立:“科教兴国”战机下走马上任
       徐匡迪:你将怎样当市长?
       林元培:敢争世界第一的人
       江欢成:天斧神工 明珠璀璨
       陆吉安:“桑塔纳”大功臣
       黄贵显:上海市场拓荒者
       陈逸飞:把画笔延伸到银幕上
       廖昌永:今夜星光灿烂
      
      
      
      
      
      

书评       

缤纷上海

夏征农

       长我两岁的《大公报》,刚刚欢庆了百岁华诞,她既伴我一起度过了“烽火连三月”的峥嵘年代,又和我一起走进“家和万事兴”的建设时期。
       《大公报》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在他们中间,我最熟悉的是中国第一位访问延安、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范长江。我俩初次见面,是在苏中军区。当时,我任新四军苏中军区军政委员会秘书长,奉命接待旅途中的范长江。那次接触虽仅寥寥数日,但他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在我的诚情邀请下,范长江先生为我们的军政干部和学员们做了精彩的演讲,畅谈了他在采访中的所见所闻。这些情况,后来多见诸于《大公报》上连载的著名长篇通讯“中国西北角”。
       回顾我与《大公报》的渊源,略感遗憾的是:在那动荡的战争年代里,由于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很难读到《大公报》。直到香港回归后,大公报上海办事处给我送来了《大公报》这“久别的老友”,使我感到特别亲切!
       如今,安坐家中翻阅从香港空运来的当天《大公报》,已成了我每天下午的一堂必修课。现在我手捧《缤纷上海——大公报记者写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的样稿,这是近年来发表在《大公报》上的佳作一百余篇,作者多供职于该报。其中,既有来自香港总部的老总、记者,也有来自大陆其他省市甚至驻外国的记者,当然,驻沪记者是义不容辞的“主力军”,他们从多种角度描绘了我们中国改革开放的典型——缤纷的上海。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缤纷上海》中没有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但《大公报》记者用手中的如椽彩笔,描出了上海光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缤纷上海》中部分作品选自“上海专栏”,这是《大公报》上一个由驻沪记者“垄断”的王牌栏目。难能可贵的是,上至年过半百、下至二十出头的记者们,并没有因为“身在此山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些千字左右的小品文,内容既有五彩斑斓的浦江两岸,又没遗忘列强争雄的十里洋场。百年沧桑,千古一瞬,旧貌新颜,不啻霄壤。《大公报》驻沪记者们以敏锐的感悟、独特的视角和清新的笔触,既直观地展示了上海,又给读者带来了几多思考和回味……
       无论你生活在黄浦江畔抑或千里之外的他乡,无论你对这座东方明珠了如指掌抑或从未踏足,《缤纷上海》都值得细细赏读。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