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分享利益论—兼析在我国的发展与利用
作者:
刘宁 著
定价:
18.00元
页数:
278页
ISBN:
ISBN7-309-03406-6/F.743
字数:
233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2年1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全书共分五章对劳动力资本所有者参与剩余收益分享的利益问题作了深刻剖析。第一章论述了分享利益论的理论依据,第二章阐述了现代西方的分享经济理论,第三章讲述了分享利益制度安排;第四章说明了分享利益理论在我国的发展,第五章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分享利益。
       本书适合各大专院校经济等专业师生,经济协论工作者。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导言
       0.1 研究的缘起
       0.2 研究的意义
       0.3 框架结构
       0.4 新的探索
       第1章 分享利益论的理论依据
       1.1 生产要素的收益分配理论孕育了分享利益的萌芽
       1.1.1 生产要素价值论为分享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
       1.1.2 生产要素论已经隐含了分享利益的因素
       1.2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是分享利益论的理论基础
       1.2.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分享利益论的前提
       1.2.2 剩余价值论——分享利益论的理论基础
       1.2.3 利润概念掩盖了分享利益的渊源
       1.3 分享利益的产权解释
       1.3.1 物权所有者的产权收益分享
       1.3.2劳动力产权的分享利益
       1.4 分享利益概念的界定
       1.4.1 资本逻辑的矛盾
       1.4.2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4.3 劳动力资本
       第2章 现代西方的分享经济理论
       2.1 分享利益论的基础
       2.1.1 企业家获取利润的四位一体理论
       2.1.2 工人与资本家分享剩余说
       2.1.3人力资本在管理革命中的实践
       2.1.4 西方的分享经济学
       2.2 西方分享经济的形式
       2.2.1 利润分享制
       2.2.2 员工持股计划
       2.2.3 劳力管理合作制
       2.2.4 工人自治
       2.2.5 有差别的劳动资本合伙制
       2.3 分享经济中的职工股份制趋势
       2.3.1 股份制企业的剩余收益分配
       2.3.2 利润分享制是职工股份所有制的基础
       2.3.3 融资的需求吸引企业推行职工股份所有制
       第3章 分享利益制度安排
       3.1 分享利益制度起源
       3.1.1 分享利益制度的界定
       3.1.2企业剩余收益的分享主体
       3.2 分享利益制度的功能
       3.2.1 制度约束与激励的一般含
       3.2.2 分享利益制度的约束与激励
       3.3 分享利益制度的设计
       3.3.1 分享利益制度设计的原则
       3.3.2 分享利益制度的构架
       第4章 分享利益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4.1 劳动力性质与利益分享
       4.1.1 我国劳动力性质
       4.1.2 从产品型按劳分配到商品型按劳分配:劳动者分享剩余方式的演变
       4.1.3 工资加利润分享的按劳分配形式
       4.2 分享利益制度在我国的演进
       4.2.1 分享利益的萌芽——承包制
       4.2.2 分享利益的进一步发展——租赁制
       4.2.3 分享利益的日趋完善——股份制
       4.3 分享利益制度在我国的新发展——股份合作制
       4.3.1 股份合作经济中的分享利益论
       4.3.2 股份合作经济中的分享利益主体间的关系
       4.3.3 股份合作制实现分享利益的形式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第5章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分享利益
       5.1 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分享利益问题
       5.1.1 政企不分导致分享利益主体间利益关系界定模糊
       5.1.2 国有制分享利益实现方式的局限性
       5.1.3 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劳动贡献与企业绩效分离
       5.2 国有企业中的利益分享模式
       5.2.1 分享利益的关键在于产权明晰
       5.2.2 国有企业的剩余收益分享制度
       5.3 国有企业中员工人股与利益分事理论
       5。3.1 从员持股到员工入股
       5.3.2 员工入股企业中的企业家
       5.3.3 员工入股与企业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