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分子免疫学
作者:
余传霖 熊思东 主编
定价:
160.00元
页数:
1412页
ISBN:
ISBN7-5657-0604-2/R.573
字数:
2147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01年5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 言
      
       《现代医学免疫学》(余传霖、叶天星、陆德源、章谷生主编,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一书包括了当代免疫学各个分科的内容,且书中内容基本上能够反映现代免疫学的发展水平。然而,现代免疫学的研究进展很快,《现代医学免疫学》 虽已涉及若干有关分子免疫学的研究,但与当前分子免疫学的研究进展相比较,仍感有所不足。有鉴于此,乃会同上海地区免疫学家搜集1998年以后有关分子免疫学的研究资料,促成分子免疫学》一书的问世。
       分子免疫学)据1998年在印度举行的第10届国际免疫学大会几个分组讨论会的内容分为5篇:①免疫细胞的发育;②免疫细胞的功能特征;③免疫分子;④免疫应答;⑤免疫与疾病。在内容上着重于阐述分子水平上的免疫学研究进展,但是也包括一些重要的细胞水平上的研究结果。因为免疫学是一项生物学的研究学科,实质上是不能完全脱离细胞水平来进行分子水平上的研究的。再者,免疫学也是基础医学的一部分,其最终目的是应当为临床服务。因此,书中第五篇《免疫与疾病》所占的篇幅较大,涉及面亦较广,其中有许多内容对临床医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我国免疫学的研究工作起步并不太晚,而且也有不少研究成果,不过多限于免疫学的实际应用,如血清学和免疫学诊断、免疫预防(疫苗制备、计划免疫等)。在基础理论上的研究和临床免疫学方面的研究,虽然研究机构的设置较完善和全面,研究人员的投入量也并不少,但其研究成果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免疫学的研究报道大多是步前人的后尘,创造性的科研成果尚不多见。反之,其他国家的免疫学科研成果甚丰。在基础免疫学的研究上,美国以其既深且广的基础研究独领风骚,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在免疫学领域内作出了不少高水平的研究,印度在生殖免疫学上也有其独特的成就。这些情况应当引起足够的关注。我国要在较短时期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多的困难。现代免疫学的进展迅速,日新月异,新的知识和新的概念层出不穷,要从理论和实践上了解和熟悉现代免疫学,特别是分子免疫学的进展仍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分子免疫学》一书编写和出版的初衷即冀图在书中较为系统地介绍分子免疫学的发展现况及研究内容,以期为制定21世纪我国免疫学发展战略作出重要的前沿准备工作,使我国的免疫学研究工作在21世纪能赶上并超过世界水平。
      
       余传霖
      
       2001年3目
      
      

作者简介


       序
      
      
       余传霖、熊思东教授主编的《分子免疫学》行将出版,承蒙主编邀请作序,值此书将要问世之际,谨赠数语,藉表衷心祝贺。
       本书的构思是根据1998年第10届国际免疫学大会几个分组内容形成的,由免疫细胞的发育、功能到几类重要免疫分子;继之,由免疫应答到免疫应答效应之一——“疾病”。特别是在后者,无论涉及致病作用、发病及调节机制,以及免疫治疗方面,都立足于“分子”这一高度内涵。这是符合新世纪对免疫学进步的要求,是一本具有时代气息的好书。因此,可以预言这本书的出版,将会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科研工作者、教师、研究生,以及高年级学生的欢迎。
       余传霖教授为我国老一代免疫学家之一,多年在著名医学院校从事免疫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免疫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且具有撰写著作的雄厚功底。熊思东教授是我在一次会议上与他相识的,他是一位思维清晰,具有较强
       “分子生物学”基础,年轻有为的免疫学工作者。“老”、“青”合作,必将使免疫学科的生命万古长青。
      
      
      
       杨贵贞
      
      

书摘


      
       目 录
      
       第一篇 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免疫分子演化
      
       第一章 造血细胞发育的细胞和分子基础
       第二章 淋巴细胞命运的抉择
       第三章 T细胞群体的生成、维持和死亡
       第四章 B细胞发育分化过程的分子基础
       第五章 B细胞发育与T细胞发育的差异
       第六章 哺乳动物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演化
      
       第二篇 免疫细胞的功能特征
      
       第七章 胸腺细胞的阳性和阴性选择过程
       第八章 自身肽:自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对T细胞的作用
       第九章 辅助性T细胞表位免疫优势的分子机制
       第十章 T细胞亚群的免疫功能特征
       第十一章 Thl/ ThZ细胞应答程式
       第十二章 T细胞徙动的分子机制
       第十三章 外周免疫器官中B细胞的免疫活性
       第十四章 粘膜免疫系统的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第十五章 B细胞中的信号传导
       第十六章 人类B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第十七章 抗原呈递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
       第十八章 NK细胞的免疫调节
       第十九章 免疫应答中白细胞变化的分子机制
      
       第三篇 免疫分子
      
       第二十 章 有关抗体的研究及其应用
       第二十一章 补体系统的分子免疫机制和病理生理学
       第二十二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分子免疫学
       第二十三章 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第二十四章 白细胞介素-12 及其受体第十五章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第二十六章 CD1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十七章 CD4分子在T细胞活化中的作用
       第二十八章 CD5及其他超抗原在维持B细胞受体表达中的作用
       第二十九章 CD6与其配体的相互作用
       第三十 章 CD13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十一章 CD26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十二章 CD38与淋巴细胭活化和信号传导
       第三十三章 CD40与上皮细胞
       第三十四章 CD43功能的两面性
       第三十五章 CD45和Src家族激酶
       第三十六章 解整合素和金属蛋白酶家族蛋白
       第三十七章 扩大的B7家族分子的结构、功能及演化
       第三十八章 C型外源凝集素超家族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篇 免疫应答
      
       第三十九章 超抗原的分子免疫学
       第四十 章 前-TCR/CD3和 TCR/CD3复合体
       第四十一章 TCR-配体结合的分子机制
       第四十二章 TCR-肽-MHC三分子复合体
       第四十三章 非肽抗原的呈递途径
       第四十四章 淋巴细胞活化中的信号传导
       第四十五章 抗体的生成及其作用机制
       第四十六章 免疫球蛋白基因和基因工程抗体
       第四十七章 抗独特型抗体抗原模拟的分子基础
       第四十八章 细胞毒牲T细胞作用的分子机制
       第四十九章 免疫应答转录调节的分子生物学
       第五十 章 抗原决定簇侧翼残基对免疫原性的调节
       第五十一章 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
       第五十二章 神经和免疫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免疫学
       第五十三章 一氧化氮对免疫细胞作用的分子机制
      
       第五篇 免疫与疾病
      
       第五十四章 病毒逃逸免疫清除的机制
       第五十五章 病毒与自身免疫病
       第五十六章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分子免疫学
       第五十七章 病毒性心肌炎的分子免疫学
       第五十八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感染的分子免疫学
       第五十九章 细菌性超抗原的作用机制
      
       第六十 章 抗细菌免疫的细胞与分子基础
       第六十一章 细菌及其他微生物感染的分子免疫学
       第穴十二章 结核病的分子免疫机制
       第六十三章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分子免疫学
       第六十四章 尘螨变应原的分子免疫学
       第六十五章 细胞凋亡与疾病
       第六十六章 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的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第六十七章 自身耐受性和自身免疫病的新概念
       第六十八章 自身免疫病治疗的新策略
       第六十九章 免疫缺陷病的分子免疫学
       第七十 章 同种易体移植排斥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第七十一章 肿瘤和宿主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第七十二章 血液肿瘤的分子免疫学
       第七十三章 肿瘤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第七十四章 母-胎关系的分子免疫学
       第七十五章 免疫衰老的分子免疫学
       第七十六章 基因免疫
       第七十七章 基因免疫和基因治疗
       第七十八章 应用胸腺肽的免疫治疗
       第七十九章 抗炎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
       第八十 章 硒元素在免疫功能和疾病发生上的作用
       第八十一章 类大麻碱受体与免疫
       第八十二章 多种内分泌腺病-念珠菌病-外胚层退化性疾病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