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作者:
黄瑚
定价:
30.00元
页数:
364页
ISBN:
ISBN7-309-02571-7/G.410
字数:
355千字
开本:
小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1年3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是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复旦博学”精品教材《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新世纪版)中的一种。
       本书以崭新的视角,即以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为脉络,阐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将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作者在本书中继承了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又以其开放性的视野和国内外新闻传播文化的底蕴,形成了这部教材兼专著。
       本书可用作新闻传播学科教材、新闻爱好者的自学读物,也可供新闻业务进修、提高之用。
      

作者简介

黄瑚,男,1955年7月出生于上海市。法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1979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1986年7月留校执教至今。在复旦大学获文学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 曾在美国东西方中心和夏威夷大学进修一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作访问学者一年,还曾赴香港中文大学、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作短期学术访问,赴澳大利亚参加“跨越文化的领域:亚太地区的传播业”国际学术研讨会。著有《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参加撰写的有《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上海新闻史》、《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辞海》等十数部著作、教材和大型辞书,发表过学术论文数十篇。

书摘

目 录
      
       第一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一、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二、古代报纸的出现与发展
       三、《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
       第二节 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
       一、《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
       二、《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及其他宗教性中文报刊
       三、《蜜蜂华报》等外文报刊的出版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的迅速发展
       一、香港报业的发展与商业性报刊的崛起
       二、以上海为中心的在华外报网的形成
       三、在华外报迅速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民族报业的兴起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第一节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一、国人办报呼声的出现
       二、第一批国人自办的报刊
       三、王韬与《循环日报》
       第二节 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从《中外纪闻》到《事务报》
       二、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三、近代新闻立法活动的一次有益尝试
      
       第三章 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第一节 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建设
       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建成
       二、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中国日报》与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与发展
       二、《民报》和《新民丛报》的大论战
       三、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第四章 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业的职业化
       第一节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与扭曲
       一、中华民国的创建与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
       二、袁世凯及各派北洋军阀对自由新闻体制的扭曲
       第二节 新闻事业的职业化
       一、政党报刊的衰落与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
       二、报纸的企业化与商业性大报地位的上升
       三、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与广播事业的诞生
      
       第五章 新闻事业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
       第一节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一、《新青年》的创办
       二、《新青年》的宣传内容
       第二节 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
       一、《每周评论》的创办
       二、进步学生报刊的纷起
       三、新旧思潮在报刊上的大激战
       第三节 新闻业务工作与新闻学研究和教育
       一、新闻业务工作的重要改进
       二、新闻学研究与教育的发展
      
       第六章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一、《新青年》的改组
       二、《共产党》等报刊的创办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的建立
       一、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机关报的创办
       二、青年团报刊及其他群众性报刊的创办
       三、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党的宣传同盟军的形成
       一、国共合作报刊的出现与发展
       二、〈京报》等北洋军阀统治区报刊的转向进步
      
       第七章 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党营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及其特点
       一、新闻统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二、新闻统制制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第二节 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网的建成与发展
       一、党营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
       二、党营新闻事业在战时的扩张
       三、战后党营新闻事业从一统天下到全面溃败
      
       第八章 国统区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道路
       第一节 新闻统制下的民营新闻事业
       一、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报业托拉斯计划的破产
       二、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民营新闻事业
       第二节 抗战前后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一、内地民营新闻事业的空前发展
       二、战后民营新闻事业的日益萎缩
      
       第九章 沦陷区新闻事业的殖民化
       第一节 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
       一、日伪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
       二、沦陷区的抗日宣传与上海“孤岛”新闻事业特殊作用
       第二节 日伪新闻法制的殖民性
       一、早期日伪政权的新闻统制法规与统制机构
       二、汪伪政权新闻法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第十章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壮大与全面胜利
       第一节 人民政权下的新闻事业的诞生
       一、“红中社”、〈红色中华》报的创办
       二、党在国统区的地下办报宣传活动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抗战中走向成熟
       一、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与新闻通讯、广播事业的新发展
       二、〈解放日报》的改版与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改革
       三、《新华日报》与党的抗日宣传统一战线工作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走向全面胜利
       一、抗战后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收缩与再发展
       二、反“客里空”运动与党的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
       三、从农村走向城市: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全面胜利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
       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
       二、对私营新闻事业的成功改造
       三、新闻教育事业的建设与改造
       第二节 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挫折
       一、报刊、广播、通讯事业的发展与电视事业的诞生
       二、“文革”对新闻事业的破坏
       第三节 新闻事业在改革中蓬勃发展
       一、报刊、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的发展
       二、新闻学教育与研究的发展
       第四节“一国两制”与港澳台的新闻事业
       一、 “一国两制”下的港澳新闻事业
       二、台湾的新闻事业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在探索中前进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良好开端
       一、新闻法制建设的有益尝试
       二、继承中共党报优良传统,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
       三、以经济报道为主,注意意识形态的宣传
       四、1956年的新闻工作改革
       第二节 新闻工作在挫折中发展
       一、从“双百”方针的宣传到反击右派的斗争
       二、从“大跃进”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三、一场大劫难的前前后后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全面改革
       一、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
       二、新闻改革的全面深化
       三、新闻法制与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提出
      
       后记
      
      

书评       

新世纪的新闻传播学教材

顾潜 李良荣

       ◆顾潜 □李良荣
      
       复旦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一套名曰“复旦博学系列”的教材,其中的“新闻与传播学系列”一问世,即受到了广泛的瞩目和欢迎。   
       日前,我们采访了知名新闻传播学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李良荣先生,请他就这套新闻传播学教材的编写、使用及其意义等,谈一点见解。
       ◆:李教授,这套“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目前共出版了四本:《新闻学概论》、《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网络传播概论》,并将陆续推出大众传播学、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广告学等十种左右。你还是《新闻学概论》的著作者,请你从宏观上谈一下,在新世纪伊始出版这套教材有什么积极意义?
       □:改革开放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新闻媒体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但数量有极大的增长,而且媒体结构有很大改变,即从单一的党报变成了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的媒体系统。我们对媒体的性质也有了新的认识,即:新闻媒体具有双重属性,它既属于上层建筑,也属于信息产业,从而对媒体实行“事业性质,企业运作”的新模式。媒体的功能也在宣传这一单一功能的基础上大大拓展了。一句话,我国的新闻实践显得丰富多彩和异常活跃。
       相对而言,我们不少高校使用的新闻传播学的教材显得比较陈旧,在许多方面还未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甚至还可以看到“阶级斗争为纲”的那个年代的烙印。举个例子,我们的新闻采访写作,其基本模式仅仅适应过去党报的新闻报道,而对晚报、都市报及各种专业报写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很少涉及,而且即使党报的新闻报道也有新特点、新要求,过去那一套新闻采访写作方法有不少已难以适应。我们新时期丰富多彩的新闻实践不但为重新编写新闻传播学教材提出了历史的必要性,也为它准备了丰富、鲜活的材料。
         目前,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正是为适应新时期新闻工作的需要而出版的,同时也总结了这20年来新闻改革丰富实践,为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一代新闻工作者调制了新的充足养料,其总的特点是具有当代性、前瞻性和原创性。
       ◆:你刚才提到这套教材具有当代性、前瞻性和原创性,是否能具体展开一下?
       □:所谓当代性是指这套教材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当代中国的新闻实践,能够使学生对当前的新闻媒体有一个较系统的了解,并能掌握当今新闻媒体所需要的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
       所谓前瞻性是指教材的作者们对国际国内新闻媒体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把握和洞见,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新时代的对策和方法。同时,给了学生全新的视野和思维,使学生学习本教材后能适应不断变化着的新闻实践。
       所谓原创性是指这套教材凝聚了作者近些年的科研成果,以及引起新闻界广泛认同的新观点、新见解;即使是过去的一些传统观点,也力求推陈出新,根据新时代的要求,作了新的诠释,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这套教材对各新闻院系的学科建设、专业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创新有什么意义?
       □:这套教材是新闻传播学主干课程教材。新闻传播学主干课程的改革一直是教学的重点。所以,这套教材的出版将对新闻传播学教学、科研产生积极影响,而且还是长期影响。这种影响预见含有以下几方面:  
       1.课程设置。有了教材,有些适应新时代需要的课程,如网络传播、大众传播等可以开设了。如果它们已经开设了,则可以更规范、更有针对性和主动性。
       2.教学方法。这套教材有许多新的思路,教学方法便随之将改变,尤其是采、写、编、评的专业课。这四门课的教材确实有较大的突破。  
       3.科研方法。新闻学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实践性,这套教材对此有很好的体现。这将引导广大师生关注现实,密切联系新闻实践,而不能关起门来学新闻学。
       ◆:李教授,能否请你谈谈这套教材的使用情况?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闻学教材历来被全国许多新闻传播系采用,也被许多省、市列为自学考试的指定教材。这套教材问世后,肯定会逐步取代旧教材,而成为新闻院系的热门教材和自学考试的指定教材,或作为自学考试的参考书目给学生带来启发和便利。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已开始把这套教材中的一部分列入研究生考试的参考教材,考研的许多试题都源于这套教材。故对于报考研究生的学生来说,它的含金量很高。   
       ◆:本套教材主要由国内新闻院系中师资水准相当高(有人说是第一品牌)的复旦新闻学院的教授们担纲编著,李教授,你认为复旦大学出版社请具有品牌效应的院系及作者编写此类教材,是否是一种有效的运作方式?
       □:作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师,我热爱教学工作,也热爱自己的学院,但绝对不敢妄称“第一”。国内许多新闻院系蒸蒸日上,极具活力,值得我们学习。但本院毕竟是老牌院系,理应在教材建设上为全国新闻院系作出贡献。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第一套较完整的新闻学教材、广播电视教材,就是由复旦新闻学院和复旦大学出版社联手推出的,在全国影响广泛,有些教材至今还在使用。我相信,这一次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再度联手出版一套新的新闻传播学教材,将再次证明这种运作方式是十分成功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