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急性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学
作者:
刘建民 杨鹏飞 张永巍 主编
定价:
268 元
页数:
385页
ISBN:
978-7-309-17634-6/R.2123
字数:
589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24年1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历经近一个世纪的艰难探索,神经血管解剖学、数字化影像学及介入材料学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革命性进步。随着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材料等快速、完美地集成组合,神经介入这一新兴的亚学科以令人惊奇的速度飞速发展,脑血管病的诊疗也进入了精准微创的新时代。近10年来,神经介入领域发展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介入手术治疗。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高死亡率等特点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及健康,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20世纪90年代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被成功应用于临床,明显提高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率,并改善了临床预后,成为发病4.5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金标准,开启了以血管再通为目标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的新时代。然而,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有限的治疗时间窗限制了t-PA的应用。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颅内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t-PA疗效很差。因此,神经领域的学者又开始探索新的治疗方法!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特别是血管重建理念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不断发展,学者开始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2004年,MERCI取栓器开始应用于临床实践,其后小口径的Penumbra抽吸导管、球囊导管等相继问世,这些器械的发明和改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血管闭塞再通率,改善了部分患者的临床预后。然而,相对较低的取栓效率和潜在并发症限制了神经介入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尤其是2013年3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急诊血管内介入取栓并未明显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使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取栓技术的发展进入寒冬,一时停滞不前。随着以Solitaire、Trevo等第二代支架型取栓器研发成功并应用于临床实践,2015年终于迎来属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的春天。其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取栓治疗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治疗时间窗和适应证逐步扩展,重要临床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每年都有来自中国神经介入医师的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成果见诸四大刊。中国迎来了属于神经介入治疗的新时代!我有幸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神经介入治疗时代的发生、成长和壮大的全过程。  
       兴奋之余,我们必须看到在卒中中心建设快速推进,神经介入治疗技术不断下沉的同时,国内神经介入治疗水平参差不齐、治疗缺乏规范性、同质化较差的现状。这些不利因素制约了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进一步发展。学习优秀卒中中心的宝贵救治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介入治疗水平。  
       1992年,在马廉亭教授组织的学习班上,我第一次接触到神经介入,便被深深吸引。1997年,在日本第一次看到GDC,更让我兴奋不已。1998年,参加牛津大学Byrne教授主办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学习班,我深深体会到神经介入的无穷魅力和面临的挑战。在学习、实践、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经验,我们走了一些弯路,我开始思考如何持续学习,如何缩小国内外的差距,如何在我国推广并提高神经介入医师的同质化水平。为此,2001年,我们创办了东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大会(OCIN),在国内首次开展了大会手术直播;同年,开办了OCIN学院的第一期学习班。2003年,我们创办了每季度召开的以讨论并发症和死亡病例为核心内容的神经介入沙龙。如今,OCIN已成为神经介入领域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神经介入沙龙得到同行的广泛响应和认可,并逐渐在全国推广。2006年,我们创办了东亚神经介入论坛(EACoN),每年在中日韩轮流举办。我们成功举办了世界颅内支架大会(ICS,2010)和世界神经介入治疗大会(WLNC,2016)。以上的各类交流培训平台都是以病例直播和讨论为特色的。在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临床医生从病例中学习提高是最快捷、有效的方式,从病例中学习相关知识会更加生动并易于掌握。我在2016年与Timo Krings教授共同撰写了《基于病例研究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学》。书籍一经发布,得到国内同行的一致好评,成为临床医生珍贵的参考书。今年,我们组织了全国21家高级卒中中心从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专家教授一起编写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学。该书集合诸多神经介入领域专家的智慧,从理论到实践,清晰展示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该书还延续了以病例为导向的模式,以一个个具体的病例治疗的全过程:从术前评估、术中策略选择、并发症防治以及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各种类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策略。希望该书能成为神经介入医师的良师益友,汲取术中宝贵的经验,最终使患者获益。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想首先感谢国内外的前辈和同仁、参与书稿编写的21家卒中中心神经介入领域的专家以及我的医疗团队,感谢你们无畏地探索、经年累月地默默工作和无私地分享,本书从你们艰辛的工作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同时,我还要感谢病例背后的患者和家属,是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让我们神经介入医师有了实践的机会,有了面对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医者仁心,我们将继续秉持“病人第一、规范创新”的科训,以病人为中心,不断探索疾病治疗的最合理策略。
      
       刘建民
       2024年10月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治疗学总论
       第一节 静脉溶栓
       第二节 动脉内介入治疗
      
       第二章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评估
       第一节 临床评估
       第二节 实验室评估
       第三节 影像学评估
      
       第三章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策略
       第一节 机械取栓通路建立
       第二节 机械取栓技术
       第三节 挽救技术
      
       第四章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管理
       第一节 抗栓药物管理
       第二节 血压管理
       第三节 血糖管理
       第四节 其他
      
       第五章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
       第一节 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概述
       第二节 介入治疗并发症分述
      
       第六章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展望
       第一节 直接取栓与桥接治疗
       第二节 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
       第三节 大核心梗死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第四节 中等血管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
       第五节 低NIHSS评分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第六节 晚时间窗血管内介入治疗
      
       第二篇 各 论
      
       第七章 颈动脉闭塞
       第一节 颈总动脉闭塞
       第二节 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
       第三节 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
      
       第八章 大脑中动脉闭塞
       第一节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
       第二节 大脑中动脉M2近端闭塞
       第三节 大脑中动脉远端分支闭塞
      
       第九章 大脑前动脉闭塞
      
       第十章 椎动脉闭塞
       第一节 椎动脉颅外段闭塞
       第二节 椎动脉颅内段闭塞
       第三节 椎动脉分支闭塞
      
       第十一章 基底动脉闭塞
       第一节 基底动脉近端闭塞
       第二节 基底动脉尖闭塞
      
       第十二章 大脑后动脉闭塞
      
       第十三章 特殊类型病变
       第一节 多支血管闭塞
       第二节 经侧支途径取栓
       第三节 特殊入路取栓
      
       第十四章 常见并发症处置
       第一节 出血并发症
       第二节 缺血并发症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