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史讳举例 校勘学释例
作者:
陈垣 著
定价:
49 元
页数:
275页
ISBN:
978-7-309-17187-7/G.2558
字数:
191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4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其流弊足以淆乱古文书,然反而利用之,则可以解释古文书之疑滞,辨别古文书之真伪及时代,识者便焉。
       ——陈垣
      
       总序
      
       源远流长之中华文明,其声教文物及典章制度,历数千年而迄未中断,实赖于文献之记载与传承。晚近以来文化转型,传统文献以外,又加入外邦文化,中国文献学之畛域大为拓展。生于今世而身为文献学人,非仅知识储备应加宽加厚,研究能力尤须加精加细,然而盱衡中外,实际现状则未容乐观。现代学制及其课程之设置,培养目标以通用型人材为急务,专业学科人材之造就,则有待分阶段完成。置身科技日新时代,人文学科人材之培养本已不易,而文献学人材之造就尤觉其难。文献学之范畴甚广,昔人治史,素重史料、史学及史识,若以此指代文献学研究之内容、方法及观念,两者之内涵庶几相近。文献学作为人文、社科研究之基础学科,征文考献,乃为其根本宗旨。有志研习文史者,舍文献学训练而欲解读先民遗存之典籍,进而认识古代社会之生活及文化,自不免举步艰难,所视茫然,而郢书燕说,所在多有。因此常闻人言,对母语及故国文化之荒疏,已为今人之通病及软肋。
       文献学研究无所不包,举凡先民创造所遗,莫不可为考释古今文化现象之材料。其内容虽以文字记载为主,亦包含实物文献;其文本以图书典籍为主,亦重视各类非书资料;其取材以本土文献为主,亦关照域外观念及古书。面对林林总总之史料,调查收集,编目整序,研读判断,整理保护,乃至深入揣摩,著书立说,门类既广,专题林立,终生投入,所获依然有限。利用科技信息技术之进步,当代学人虽拥有“穷四海于弹指,缩千里于一屏”之神通,便利远胜于昔人,但传统文献学之基本训练,如前人于目录、版本、校勘、文字、音韵、训诂诸学科之实践经验,仍不可不讲求并勤于借鉴。由识字断文、释读文本始,进而遍识群书,分析综合,加以拾遗补缺,考订遗文,又能删除枝蔓,探明本旨,至于体味古人语境,还原历史场景,应为从事文献研究之基本目标。
       文献学训练与研究之主要对象,仍为传承至今之历代典籍。由基本典籍而衍生之各类著述,构成现存古代文献之大海汪洋,其中有关文献研究之专著,所示门径与方法,皆为古人遗惠后世之宝贵遗产。近代以来,文献学前辈董理国故,推陈出新,亦产生大批名家专著,足为今人研修之助。二十世纪至今之文献学名家专著,屡经重版之余,犹未餍读者之求。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同人有鉴于此,发起编辑“文献学基本丛书”,计划由近及远,选刊久已脍炙人口、至今犹可奉为治学圭臬之要籍,重版以飨读者。选本标准,一则立足于名家专著,选择体量适中、授人以渔,既便文献教学参考,又利于各地初学自修者;二则入选诸书,皆从其朔,尽可能择用初期版本,书重初刻,未必非考镜源流之一助焉。
      
       岁甲辰仲夏古乌伤吴格谨识于复旦大学光华西楼
      

作者简介

书摘


       史讳举例
      
       目录
      
       序
      
       卷一 避讳所用之方法
       第一 避讳改字例
       第二 避讳空字例
       第三 避讳缺笔例
       第四 避讳改音例
      
       卷二 避讳之种类
       第五 避讳改姓例
       第六 避讳改名例
       第七 避讳辞官例
       第八 避讳改官名例
       第九 避讳改地名例
       第十 避讳改干支名例
       第十一 避讳改经传文例
       第十二 避讳改常语例
       第十三 避讳改诸名号例
       第十四 避讳改物名例
       第十五 文人避家讳例
       第十六 外戚讳例
       第十七 宋、辽、金、夏互避讳例
       第十八 宋、金避孔子讳例
       第十九 宋禁人名寓意僭窃例
       第二十 清初书籍避胡虏夷狄字例
       第二十一 恶意避讳例
      
       卷三 避讳改史实
       第二十二 避讳改前人姓例
       第二十三 避讳改前人名例
       第二十四 避讳改前人谥例
       第二十五 避讳改前代官名例
       第二十六 避讳改前代地名例
       第二十七 避讳改前代书名例
       第二十八 避讳改前朝年号例
      
       卷四 因避讳而生之讹异
       第二十九 因避讳改字而致误例
       第三十 因避讳缺笔而致误例
       第三十一 因避讳改字而原义不明例
       第三十二 因避讳空字注家误作他人例
       第三十三 因避讳空字后人连写遂脱一字例
       第三十四 讳字旁注本字因而连入正文例
       第三十五 因避讳一人二史异名例
       第三十六 因避讳一人一史前后异名例
       第三十七 因避讳一人数名例
       第三十八 因避讳二人误为一人或一人误为二人例
       第三十九 因避讳一地误为二地或二地误为一地例
       第四十 因避讳一书误为二书例
       第四十一 避讳改前代官名而遗却本名例
       第四十二 避讳改前代地名而遗却本名例
      
       卷五 避讳学应注意之事项
       第四十三 避嫌名例
       第四十四 二名偏讳例
       第四十五 已祧不讳例
       第四十六 已废不讳例
       第四十七 翌代仍讳例
       第四十八 数朝同讳例
       第四十九 旧讳新讳例
       第五十 前史避讳之文后史沿袭未改例
       第五十一 避讳不尽或后人回改例
       第五十二 避讳经后人回改未尽例
       第五十三 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例
      
       卷六 不讲避讳学之贻误
       第五十四 不知为避讳而致疑例
       第五十五 不知为避讳而致误例
       第五十六 不知为避讳而妄改前代官名例
       第五十七 不知为避讳而妄改前代地名例
       第五十八 非避讳而以为避讳例
       第五十九 已避讳而以为未避例
       第六十 以为避讳回改而致误例
      
       卷七 避讳学之利用
       第六十一 因讳否不画一知有后人增改例
       第六十二 因讳否不画一知有小注误入正文例
       第六十三 因讳否不画一知有他书补入例
       第六十四 因讳否不画一知书有补版例
       第六十五 因避讳断定时代例
       第六十六 因避讳断定二人为一人例
       第六十七 因犯讳断定讹谬例
       第六十八 因犯讳知有衍文、脱文例
       第六十九 因犯讳或避讳断为伪撰例
       第七十 据避讳推定而讹误例
       第七十一 避讳存古谊、古音例
      
       卷八历朝讳例
       第七十二 秦、汉讳例
       第七十三 三国讳例
       第七十四 晋讳例
       第七十五 南北朝讳例
       第七十六 唐讳例
       第七十七 五代讳例
       第七十八 宋讳例
       第七十九 辽、金讳例
       第八十 元讳例
       第八十一 明讳例
       第八十二 清讳例
       征引书目略
       重印后记
      
       校勘学释例
      
       目录
      
       序
      
       卷一 行款误例
       第一 有目无书、有书无目例
       第二 条目讹为子目例
       第三 非目录误为目录例
       第四 误连上文例
       第五 错简例
       第六 阙文例
       第七 字体残阙径行删去例
       第八 空字误连及不应空字例
       第九 正文讹为小注、小注讹为正文例
       第十 抬头遗迹改革未尽例
       第十一 表格误例
      
       卷二 通常字句误例
       第十二 形近而误例
       第十三 声近而误例
       第十四 因同字而脱字例
       第十五 因重写而衍字例
       第十六 因误字而衍字例
       第十七 重文误为二字例
       第十八 一字误为二字例
       第十九 妄改三例
       第二 十妄添三例
       第二十一 妄删三例
       第二十二 妄乙三例
      
       卷三 元代用字误例
       第二十三 不谙元时简笔字而误例
       第二十四 以为简笔回改而误例
       第二十五 不谙元时译音用字而误例
       第二十六 用后起字易元代字例
       第二十七 元代用字与今不同例
      
       卷四 元代用语误例
       第二十八 不谙元时语法而误例
       第二十九 不谙元时用语而误例
       第三十 因元时用语而误例
       第三十一 因校者常语而误例
       第三十二 用后代语改元代语例
       第三十三 元代用语与今倒置例
      
       卷五 元代名物误例
       第三十四 不谙元时年代而误例
       第三十五 不谙元朝帝号、庙号而误例
       第三十六 不谙元时部族而误例
       第三十七 不谙元代地名而误例
       第三十八 不谙元代人名而误例
       第三十九 不谙元代官名而误例
       第四十 不谙元代物名而误例
       第四十一 不谙元代专名而误例
       第四十二 不谙元时体制而误例
      
       卷六 校例
       第四十三 校法四例
       第四十四 元本误字经沈刻改正者不校例
       第四十五 元本借用字不校例
       第四十六 元本通用字不校例
       第四十七 通用字元本不用例
       第四十八 从错简知沈刻所本不同例
       第四十九 从年月日之增入疑沈刻别有所本例
       第五十 一字之误关系全书例
      
       重印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