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中国目录学史
作者:
姚名达 著
定价:
39 元
页数:
355页
ISBN:
978-7-309-17144-0/G.2556
字数:
250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4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学术如千门万户,书籍更已不只汗牛充栋。将欲因书究学,非有目录学为之向导,则事倍而功半。故分言之,各种学术皆有其目录学;合言之,则目录学实负有指导各种学术之责任。浅言之,将繁富乱杂之书籍编次为部别州居之目录,使学者自求之,目录学家之职务也。深言之,不特使书籍有一定之位置,且能介绍其内容于学者,使学者了然依南针以前趋,尤目录学家之功勋。
       ——姚名达
      
       总序
      
       源远流长之中华文明,其声教文物及典章制度,历数千年而迄未中断,实赖于文献之记载与传承。晚近以来文化转型,传统文献以外,又加入外邦文化,中国文献学之畛域大为拓展。生于今世而身为文献学人,非仅知识储备应加宽加厚,研究能力尤须加精加细,然而盱衡中外,实际现状则未容乐观。现代学制及其课程之设置,培养目标以通用型人材为急务,专业学科人材之造就,则有待分阶段完成。置身科技日新时代,人文学科人材之培养本已不易,而文献学人材之造就尤觉其难。文献学之范畴甚广,昔人治史,素重史料、史学及史识,若以此指代文献学研究之内容、方法及观念,两者之内涵庶几相近。文献学作为人文、社科研究之基础学科,征文考献,乃为其根本宗旨。有志研习文史者,舍文献学训练而欲解读先民遗存之典籍,进而认识古代社会之生活及文化,自不免举步艰难,所视茫然,而郢书燕说,所在多有。因此常闻人言,对母语及故国文化之荒疏,已为今人之通病及软肋。
       文献学研究无所不包,举凡先民创造所遗,莫不可为考释古今文化现象之材料。其内容虽以文字记载为主,亦包含实物文献;其文本以图书典籍为主,亦重视各类非书资料;其取材以本土文献为主,亦关照域外观念及古书。面对林林总总之史料,调查收集,编目整序,研读判断,整理保护,乃至深入揣摩,著书立说,门类既广,专题林立,终生投入,所获依然有限。利用科技信息技术之进步,当代学人虽拥有“穷四海于弹指,缩千里于一屏”之神通,便利远胜于昔人,但传统文献学之基本训练,如前人于目录、版本、校勘、文字、音韵、训诂诸学科之实践经验,仍不可不讲求并勤于借鉴。由识字断文、释读文本始,进而遍识群书,分析综合,加以拾遗补缺,考订遗文,又能删除枝蔓,探明本旨,至于体味古人语境,还原历史场景,应为从事文献研究之基本目标。
       文献学训练与研究之主要对象,仍为传承至今之历代典籍。由基本典籍而衍生之各类著述,构成现存古代文献之大海汪洋,其中有关文献研究之专著,所示门径与方法,皆为古人遗惠后世之宝贵遗产。近代以来,文献学前辈董理国故,推陈出新,亦产生大批名家专著,足为今人研修之助。二十世纪至今之文献学名家专著,屡经重版之余,犹未餍读者之求。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同人有鉴于此,发起编辑“文献学基本丛书”,计划由近及远,选刊久已脍炙人口、至今犹可奉为治学圭臬之要籍,重版以飨读者。选本标准,一则立足于名家专著,选择体量适中、授人以渔,既便文献教学参考,又利于各地初学自修者;二则入选诸书,皆从其朔,尽可能择用初期版本,书重初刻,未必非考镜源流之一助焉。
      
       岁甲辰仲夏古乌伤吴格谨识于复旦大学光华西楼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自序
      
       叙论篇
       目录
       目录学
       目录之种类与目录学之范围
       目录学史之组织
      
       溯源篇
       上古典籍与目录之体制为何如乎
       刘向等典校秘书之义例
       刘向等写定叙录之义例
       《别录》与《七略》之体制不同
       刘歆分类编目之义例
      
       分类篇
       分类之原理
       类之字义
       事物之分类
       学术之分类与思想之分类
       图书分类之始
       《七略》之分类法
       类书与目录学
       五分法之偶现与四分法之代兴
       《七志》与《七录》
       《五代史志》之《经籍志》
       正统派四部分类法之源流
       四部分类源流一览表
       《隋志》以前之专科目录
       《隋志》以后闯出“四部”牢笼之十几种分类法
       对于《隋志》部类之修正与补充
       新分类法创造之尝试
       西洋近代分类法之进步
       杜威“十进法”之接受与修正
      
       体质篇
       目录之体质
       编目法之演进
       解题之有无及其派别
       检字引得之进步
       目录体式之变态
      
       校雠篇
       校雠与目录
       汉代校书七次
       魏吴两晋校书六次
       南北朝校书十余次
       唐代校书四次
       宋代校书五次
       元明二代不校书
       清代校写《四库全书》
       私家校雠
      
       史志篇
       史志之价值
       史志之源流
       《汉书·艺文志》及后人之研究
       《后汉艺文志》之补撰
       三国、晋、南北朝艺文志之补撰
       《隋书·经籍志》
       《群书四部录》、《古今书录》及《唐书·经籍志》之关系
       宋《国史艺文志》及《宋史·艺文志》
       《通志》与《文献通考》
       辽、金、元三史艺文志之补撰
       明《国史经籍志》、《千顷堂书目》及《明史·艺文志》之演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三《通考》、二《通志》、《清史稿》
       四种集刊
      
       宗教目录篇
       宗教目录之分道扬镳
       天主教与基督教之目录
       佛教目录之全貌
       中国历代佛教目录所知表
       佛录之始创者
       三部伪录
       第一部总录
       竺法护与聂道真
       支敏度之《经论都录》及《别录》
       《二赵经录》
       奠定基础之道安《综理众经目录》
       僧睿之《二秦众经录目》
       南北朝佛录概观
       道祖之《众经录》
       王俭之《佛经录》
       萧齐三录
       空前精善之《众经别录》
       现存最古之《出三藏记集》
       僧绍与宝唱
       阮孝绪之《佛法录》
       分类甚精之李廓与法上
       南北朝之译经目录及梵经目录
       南北朝不著名之佛录
       隋代之佞佛与撰录
       法经之《大隋众经录目》
       费长房之《历代三宝纪》
       彦琮之《隋仁寿年内典录》
       彦琮之《昆仑经录》
       释灵裕之《译经录》
       智果之《众经目录》
       唐代之集大成
       玄琬之《众经目录》
       道宣之《大唐内典录》
       静泰之《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
       靖迈之《古今译经图纪》
       明佺之《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至高无上之智昇《开元释教录》
       智昇别录三种
       毋煚之《开元内外经录》
       圆照二录
       唐宋之译经录
       《大藏》刊版所知表
       庆吉祥之《至元法宝勘同总录》
       藏文蒙文满文之大藏
       解题最详之《大藏经纲目指要录》
       王古之《大藏圣教法宝标目》
       智旭之《阅藏知津》
       日本佛藏目录
       道教与《道经》
       《道经》目录及分类之创始
       陆修静首创《灵宝经目》
       王俭与阮孝绪
       《玄都观一切经目录》
       唐代诸道录
       宋刻《道藏》之目录
       《云笈七签》
       元明以后之道录
      
       专科目录篇
       专科目录之作用及其源流
       经解目录
       译书目录
       哲理目录
       宗教目录
       文字目录
       教育目录
       社会科学目录
       自然科学目录
       应用技术书目
       艺术目录
       文学创作目录
       地理目录
       金石目录
       历史目录
       国学论文目录
      
       特种目录篇
       特种目录与专科目录之分野
       丛书目录
       个人著作目录
       地方著作目录
       禁书目录
       刻书目录
       阙书目录
       版本目录
       善本目录
       敦煌写本目录
       举要目录
       解题目录
       辨伪目录
      
       结论篇
       著者对于古代目录学之感想
       著者对于现代目录学之感想
       著者对于将来目录学之希望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