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海派之源•教育渊薮
作者:
徐家汇源景区 编
定价:
128 元
页数:
346页
ISBN:
978-7-309-17213-3/G.2568
字数:
358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24年7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徐家汇教育:独领风骚一百年
      
       今年四月初,复旦大学知名教授李天纲和徐家汇街道相关领导邀我参与《教育渊薮》一书的编辑并为该书撰写前言。天纲教授是我最尊敬和崇拜的学者,他是我挚友更是我良师。二十余年如一日,天纲教授无私奉献,为徐汇区文化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成绩斐然,众口皆碑。徐家汇历史文脉深厚,徐家汇街道和徐家汇源景区负责人也肩负使命,不辞辛劳,为之奋斗十多年,做了大量史料挖掘、文物保护、著书宣讲工作,在社会上影响广远。他们邀我写前言,我虽拙文陋笔,但绝不敢推诿,连续数天,查找资料,翻阅笔记,断断续续才落笔成文。
       此文未必有当,但也是我对天纲教授和徐家汇街道表示的深深敬意!
      
       徐汇,是一块宝地,徐家汇更是这块宝地中的福地,徐家汇人杰地灵。
       百年前,徐家汇就已经成为中西方文化会通的重要门户,“至天主教之入中国,上海徐家汇,亦其根据地之一。中西文化之沟通,该处曾有极珍贵之贡献”。弹丸之地的徐家汇,却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其中交通大学1处,内含建筑及纪念设施16座),拥有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处(7栋建筑),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2处;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1处;徐家汇源还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中国的版图内,难以再找到类似徐家汇地区的这种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灌输知识、输送文明,也是把人群分成不同阶层的教育便在徐家汇这块福地中首开先河,翻开了中西教育融合新的篇章,并在这块先有人杰后再地灵的福地中不断发展和壮大。同时,徐家汇百年教育又不断反哺、滋养徐家汇丰沃的土地。“西学东渐”“中学西传”,中西融合中不断累积形成的海派文化在这块平台上对流、传导,进而辐射全国并迈出国门。
       徐家汇是海派文化的重要渊源,资源尤为丰厚的徐家汇百年教育更是海派文化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
      
       徐家汇百年教育内涵极其丰富,涵盖有: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宗教教育,其中有公立学校、教会学校和民办私立学校,各类教育和各种学校犹如百花园中的花卉,争奇斗艳。
       中小学教育有徐汇公学,创办于1850年,历时173年;有市四中学前身,创办于1867年的经言小学,先后改名为崇德女校、徐汇女子中学,1952年又与1904年创办的启明女校合并改名为汇明女子中学,1953年改名为市立第四女中,1968年开始招收男生后又改名为今天的上海市第四中学,历时156年;有设在圣母院内创办于1866年的慈母堂小学,1953年改公立时并入蒲西路小学;汇师小学创办于1884年,当时设在徐家汇天文台,称读经班,1910年改名为类思小学,1920年成为类思师范学校(后改名为徐汇师范学校)的附属小学,1932年改名为汇师小学,1940年徐汇中学小学部也并入汇师小学,校名沿用至今;崇德女校内的小学部在1934年改为徐汇女子小学,1953年改为上海市蒲东路小学,后改名漕溪北路小学,1992年并入汇南街小学(今光启小学)。若瑟院的小学校始为读经班,创办于1873年,后为初小,直到1953年改名汇南街小学。2002年“汇南街小学”与“天钥桥路小学”合并成立“光启小学”。
      
       徐家汇职业技术教育更具特色。土山湾孤儿院创办于1864年,为解决孤儿谋生,院内还成立工艺院,创办西洋美术(前身是创办于1852年的徐家汇美术学校)、木工制作、印书发行、五金冶金、彩绘玻璃等工场,工艺院还设小学,称慈云小学。小学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实习班二年、学徒三年;圣母院设女工作坊,作坊内的女工大多来自本院长大的孤儿,她们在院内初小或高小毕业后,按其天赋分配至刺绣、花边、缝纫、绒线、洗衣和修补等各个部门。20世纪30年代时,“女工共五百余人,其出品刺绣花边等为各界所欢迎,近年出洋甚巨”。
      
       中等专业学校有创办于1920年的类思师范学校。成立之初,附近的类思小学为其附属小学。1925年改为徐汇师范学校。1932年,在中国教育当局关于师范教育不许民办的规定后,徐汇师范学校改制为中学,取名汇师中学,附属小学也改名为汇师小学。1941年,汇师中学并入徐汇中学。
      
       特殊教育有创办于1891年的聋哑学校。学校设在徐家汇圣母院,圣母院修女任教师,专门教授学生哑语笔写,颇有成效,经过三四年后,哑童就可与他人交流说话,听者都能了解。学校为上海开办最早的聋哑学校。
      
       据文献记载:在1911年统计中,徐汇区域内有中学5所,其中公立1所,私立1所,教会3所。有小学16所,其中公立2所,私立5所,民办公助2所,教会7所。教会办的3所中学和7所小学都在徐家汇区域内。从中可窥,徐家汇的教育优势显而易见,师资力量、学科内容、学校设备也远超周边地区。
      
       除教会办学以外,私人办学也是持续不断。1907年创办在法华二十八保十六图民宅的塘子泾小学堂,两年后停办;兴业小学,1910年创办在徐家汇镇,1915年,改名为法华乡第二初级小学;校址设在徐家汇西宅,创办于1913年的汇西初级小学;还有1933年创办的汇西小学分校以及新业小学。汇西小学分校设址在徐家汇前胡家宅张家祠堂,新业小学校址设在徐镇路三合里16号。1956年改公立时,两校合并,取名为徐镇路第一小学。
      
       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徐家汇这块土地上创办了南洋公学。南洋公学设有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学校教育体系完整,首开我国小、中、大教育体系之先河,南洋公学就是今天的交通大学,其历史一直延续至今。1903年,徐汇公学第一届学生,后又任徐汇公学校长的马相伯以徐家汇老天文台为校舍,创办了震旦学院,1908年震旦学院迁至卢家湾,1928年更名震旦大学,1952年改为上海第二医学院。1905年,马相伯又和一批震旦退学学生四处奔波筹措,创办了复旦公学,马相伯任首任校长,复旦公学即为今天享誉海内外的复旦大学。
      
       成人教育有创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黄炎培和旅日爱国华侨领袖叶鸿英在1933年创办的上海县漕河泾农学团,农学团利用业余时间在土山湾创办平民学校,招收附近乡民,教他们读书识字、学习文化;1934年,大中华橡胶厂办的职工子弟小学附设工人业余学校,开国语、常识、算术三科,每天学习二小时。
      
       徐家汇宗教教育更是远东翘楚。1847年,徐家汇耶稣会总院建筑竣工,内设初学院和文学院。学生经神修、外文考试合格后可入初学院学习,初学院课程念完升至文学院,文学院毕业的学生,可继续深造成为神父,也可做办事修士;1848年,耶稣会神学院在徐家汇建立。神学院招收学生都是高中学生,不少学生来自徐汇公学,另外的功能是作为教育中心承担全国和亚洲耶稣会士的进修,是一座耶稣会的远东神学院,神学院毕业的学生后多成为神父;1867年,小修道院从张家楼迁至徐家汇天文台南面,小修道院是修士专读高等拉丁文和修辞学的机构;1877年,大修道院从董家渡搬迁至徐家汇,院址在徐汇公学始胎堂之旁。大修道院是专门培养神父的机构;1867年,圣母院建筑在徐家汇耶稣会总院对面建立,圣母院培养一批修女,称为“姆姆”,帮助传教、管理学校和慈善机构;献堂会在1869年初建,吸收对象是一些守贞姑娘,以后是女青年。宗旨是培养为本堂神父做助手的修女,或为教师,或帮助管理育婴堂收留的婴儿;1933年,将徐汇公学高中部的部分拉丁生划出另设备修院。备修院是培养青年学生进入修院的机构。
      
       纵观种种,可以归纳出徐家汇百年教育的若干个特点:
       一是新式教育首开先河。在徐家汇这块沃土上,有天主教在上海开办最早的新式学堂;有先后三所高等学府在这里创建;有开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先河的师范学校;有享誉海内外的男子和女子职业技术学校;有开启中国女子学校之先河,真正让中国女子正式走入学堂、与男子享有平等教育权利的经言小学;有上海最早的残疾人聋哑学校……
       曾创造上海乃至中国教育史上无数“第一”的徐家汇,是中国新式教育的滥觞。
      
       二是教育门类覆盖齐全。从教育学历上来讲,有大学、中学和小学甚至幼稚园,有大、中、小全系列,有中小学一体化、有附属小学……形式多种各样。
       从教育类别上来讲,有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还有特殊教育、成人教育和宗教教育,类别可谓完整齐全。
       从学生性别上来讲,有专招男生的徐汇公学,也有专招女生的崇德、启明女校,也有后期男女混合招生的学校。
       从学校性质上来讲,有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也有教会学校。
       所有这些名目繁多的教育机构,夯实了徐家汇百年教育的厚实基础,也铸造了徐家汇的教育高地绵延百年,赓续至今。
      
       三是新型学科独领风骚。徐汇公学很早就开始编撰学校课本,时称“汇学课本”,包括西方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法语、英语、拉丁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本,其中开设的外文、音乐、美术、科学、体育课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界都处于领先地位。徐汇公学是最早实行西洋音乐教育的学校,是上海乃至全国较早拥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室的学校。
       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引入了西画、音乐、木雕、泥塑、印刷、装订、照相、冶金、木工、彩绘玻璃制作等技艺,中国近代不少新工艺、新技术、新事物等技术皆发源于此。
       启明女校的学生大多是富家“千金”,学校授有法文、英文、音乐、图画等科目。
       经言小学注重中西文化的嫁接,在学科上除经言、教义外,还有“四书”、书法、医药、手工、算术、历史、地理、博物、体育、音乐、钢琴和图画等课程,其中学校特别重视医药,在教育形式上,一般都用双语教学。
       ……
      
       四是教育质量无出其右。关于教育质量,曾毕业于震旦大学的美术界泰斗徐悲鸿在1943年《时事新报》“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文中高度评价:“……土山湾亦有习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其中陶冶出之人物,如周湘,乃在上海最早设立美术学(校)之人。张聿光,徐咏青诸先生,俱有名于社会。”1911年的《民立报》刊登文章,作者奋笔疾呼:“……我又看教堂里办的贫儿院,所授各科皆以工艺为本。现在统计学生有三四千人。皆能以手工自活,我们所办的小学不如他。我又参观教堂贫儿院的油画室、水彩画室、木工、金工、革工诸陈列室,皆是十余岁学生做的。我们所办的中学堂不如他。他们一教堂只有十几个教士,就实做普及教育。我们中国的大教育家何止千百,至今商量不出普及办法,我为中国教育家羞死。”1920年,徐汇公学举行建校70周年纪念庆典,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赠“名媲汤南”横匾。1922年,时任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为启明女校题匾曰“砥德砺行”。徐家汇的教育质量广受社会各界欢迎,赞誉声不绝于耳。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西方教育的传入,促进了徐家汇教育的蓬勃发展,也涌现出了一批批享誉国内外的中国近代教育家、科学家、美术家和艺术家。与此同时,传入徐家汇的新技术、新事物、新工艺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也为上海乃至全国近代化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翻阅徐家汇历史,就会有一大批如雷贯耳的人物从我们脑海掠过。其中有从徐汇公学走出的马相伯,他先后创办震旦和复旦又参与辅仁大学的筹建;在从民国元老于右任、教育家蔡元培等人的履历中可看出他们在徐家汇接受教育的经历;土山湾画馆曾被称为“中国西洋画摇篮”的重要贡献者——刘德斋,也毕业于徐汇公学;张聿光、徐咏青离开土山湾画馆后创办多所美术学校,桃李布满天下;而晚年的杨绛即使已经走到了“人生边上”,依然不忘八十年前那段在启明女校学习的日子;甚至在《丁丁历险记·蓝莲花》中,我们都能在细微之处看到那个属于张充仁的土山湾工艺院;“海派黄杨木雕”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的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徐宝庆,当回想起孩提时的经历两眼仍炯炯发光……即使成为社会名人后,这些人都难以忘怀徐家汇的沃土曾经给予他们的培养和教育。他们笔下关于徐家汇教育的描述,无疑能让我们隔空感受到他们当年所受的教育和度过的美好时光。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我们:“我们要共同倡导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徐汇教育秉持四百年前中西文化会通的先驱徐光启“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精神,首从徐家汇起步,在百年悠悠岁月中犹如一盏灯,灯光虽微弱,但仍照亮这些学生的心灵。今天,我们徜徉在古老建筑的校园中,遥想百年前徐家汇教育史上曾经活跃过的人们和发生过的真实故事,它们确实值得我们不断地回味、阅读和讲述。
      
       《海派之源·教育渊薮》一书由天纲教授担纲,张晓依、徐锦华等一批年轻学者参与。他们查阅资料、翻译文献,锲而不舍,洋洋洒洒,近百篇文章,数十万文字,专写徐家汇教育。时间自19世纪中叶开始,止于1949年,跨度100年。这是迄今为止有关徐家汇教育史料中最为完整的一部著述,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记忆,泽润桑梓,利在千秋。
      
       惟愿此书的出版,能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徐家汇教育的百年历史!
      
       宋浩杰
       2023年11月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序 李俊修
       前言
       徐家汇教育:独领风骚一百年宋浩杰
      
       学校与机构
      
       震旦学院
       天主教在华所办第一所高等学府 王启元
       复旦公学
       从恢复震旦到旦复旦兮 王启元
       南洋公学
       国人自办新式高等教育学堂的先锋 杨明明
       徐汇公学
       西洋办学第一校 杨明明
       徐汇女子中学(崇德女校)
       百年女子教育先声 杨磊
       启明女子中学
       徐家汇女子教育的并蒂莲 杨磊
       汇师小学(类思小学)
       赓续百年,师泽绵长 杨磊
       光启小学(汇南街小学)
       年轻的百年老校 李强 张晓依
       慈云小学(慈母堂小学)
       昔日孤儿的知识乐园 张怡雯
       徐家汇美术学校
       范廷佐的事业 张晓依
       土山湾孤儿院的工场
       海派百年工艺的摇篮 张晓依
       圣母院女工工场
       中西女工技艺的相遇 陈嘉仁 张晓依
       圣母院聋哑学堂
       沪上第一所听障教育机构 潘致远
       善牧院(善牧院小学)
       “困境”女孩的避风港 潘致远
       徐汇师范学校(类思师范)
       徐家汇的杏坛春晖 杨磊
       小修院
       中西交融之“圣心” 杨磊
       大修院
       慈母之心育国风 杨磊
       初学院
       修身守正立心 杨磊
       文学院
       寒窗苦读香自来 杨磊
       神学院
       徐家汇最早的“国际学校” 杨磊
       圣若瑟院
       从初学走向成熟 陈嘉仁
       圣诞女校
       献堂会的摇篮 陈嘉仁
       徐汇女子小学(漕溪北路小学)
       同是那颗启明的星 张晓依
       徐家汇地区的私立学校
       璀璨的点点繁星 张晓依
       徐家汇地区的成人教育
       看,那道光! 张晓依
      
       教程与教材
      
       《法兰文字》
       徐汇公学早期自编法文教材典范 雷舒宁
       《拉丁文通》
       马相伯编写的拉丁文教材 雷舒宁
       《致知浅说》
       出自徐家汇的西方哲学教材 李强
       《博物进阶》
       中西合璧的自然科学教材 邓岚
       《中国文化教程》
       面向欧洲人的中国文化课 陆丹妮
       《乐歌教本》与《方言西乐问答》
       上海音乐教育的早期实践 张晓依
       “土山湾版画集”
       美育反哺宗教 莫为
       《绘事浅说》与《铅笔习画帖》
       中国人最早编写的西方美术教材 张舒萌
       《气学通诠》
       中国最早的大学气象学教材 王皓
       《报风要则》
       近代中国早期的台风预报手册 王皓
       《蒙学课本》
       中国人自编小学教科书的开端 雷舒宁
       “汇学课本”
       徐汇公学采用教材 雷舒宁
       《风琴小谱》
       一本被书名耽误的音乐教科书 郭登杰
       《松江方言练习课本》
       将法式语言科学秩序引入吴语方言 莫为
       震旦与复旦的哲学课程 王启元
       震旦大学的医学教育 任轶
       徐汇公学的博雅教育课程 李强
      
       校长、教师与校友
      
       盛宣怀
       南洋公学的创始人 陆丹妮
       张元济
       从南洋公学走出的“现代出版第一人” 徐锦华
       唐文治
       推行“尚实”教育的“近现代吟诵第一人” 张晓依
       南从周
       被作为“反派”的震旦创始人 张晓依
       黄炎培
       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第一人 陆丹妮
       李叔同
       从贵公子到佛教大师 徐锦华
       邹韬奋
       用笔尖捍卫民主的新闻出版家 杨明明
       蒋梦麟
       徐家汇走出的北大校长 陆丹妮
       马相伯
       最伟大的教育家 王启元
       邵力子
       承业徐汇,力学报国 潘致远
       李问渔
       办报育人,著作等身 邓岚
       于右任
       从震旦寓客到复旦元老 潘致远
       项骧
       爱国忧民创震旦的“洋状元” 蓝天晴 程若枫
       胡敦复
       自立兴学,数理先驱 潘致远
       蔡元培
       但开风气不为师 郭登杰
       南格禄
       近代徐家汇文化教育事业的奠基者 李强
       晁德莅
       徐汇公学的“创造伟人” 邓岚
       张家树
       徐汇中学首任中国籍校长 杨磊
       翁文灏
       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 陆丹妮
       傅雷
       法国文学中译巨匠 雷舒宁
       杨绛
       民国最后一位女“先生” 杨明明
       朱志尧
       上下求索的民族实业家 杨磊
       佘宾王
       南洋和震旦的外籍教师 杨磊
       徐宗泽
       公教教育的时评家 张怡雯
       潘谷声
       从徐汇公学的神童到关切教育的神父 邓岚
       圣心修女与保禄修女
       海那边来的女老师 张晓依
       多明我修女
       在华工作五十载的西洋女教师 陈嘉仁
       李秀芳
       近代江南修院教育的首位负责人 李强
       金文祺
       抗战期间舍生忘死的江南本地神父 李强
       马义谷
       教画画的“马二神父” 张晓依
       徐咏青
       土山湾里走出的水彩画家 张舒萌
       刘德斋
       中国近代杰出的“贫民”美术教育家 张舒萌
       张充仁
       融贯中西的艺术家 潘致远
       震旦学院及震旦大学的校园生活
       抵触与交融 张晓依
       徐汇公学的校园生活
       三育并重促多彩发展 杨明明
      
       大事记与沿革
      
       徐家汇百年教育大事记(1850—1949年)
       近代徐家汇学校校名沿革
      
       诗歌
       日晷的觉醒 傅亮
      
       后记 李天纲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