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中国文化英语阅读教程
作者:
吉红卫 林继红 主编
定价:
52 元
页数:
182页
ISBN:
978-7-309-17080-1/K.828
字数:
263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不仅可以增进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而且可以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代言人,需要具备对外宣传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能力。本教程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旨在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英语学习中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度,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技能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本教程选取不同时代中外学者具有代表性的英语经典和当代时文,着重探讨中国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从中西不同角度审视中国文化,以期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体验和感悟,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在英语阅读技能提高的同时积累更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语言表达形式,提升用英语表达、解释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同时,本教程也希望能为教师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体验,使其在英语教学中重新发现不同视角下的中国文化。
       本教程共含8个单元,每单元均有Text A、Text B和Text C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主题内容进行探讨。每篇课文后面均包含涉及文章理解和语言学习的各种练习,以不同方式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吸收,同时训练各项语言技能。练习部分Part I包括文章结构分析、信息填空和传统的多项选择题和翻译等题型。这些题型根据文章的特点交替出现。该部分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通读全文,领会文章大意和主要信息,可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Part II的主要以文章中的常用短语为主,有翻译、配对、选词填空等传统题型,还设有深受西方人喜欢的填词字谜游戏,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言形式。Part III为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著名汉学家的简介、主要影响和作品等,选取不同材料以补充正文相关信息,或提供观点相反的文章以拓宽学生的视野。Chinese Cultural Treasures是关于中国文化知识和词汇的课外补充内容,涉及中国文化常识和常用短语的英语表达,题型设计与全国大学英语考试部分试题相似。
       本教程的内容和编写具有如下特点:
       一、精心设计,凸显思政价值
       本教程的设计结合了语言学习中语言能力获取和文化内容体验两个过程,把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英语教学,把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其中国文化传播能力和提高其英语技能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英语课程“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提升英语课程的思政价值。
       二、观点鲜明,注重培养思维品质
       本教程所选文章视角独特,观点鲜明。鉴于很多中国文化类英语教材侧重对文化事实的描述,类似于中国文化知识的介绍,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本教程选取了从不同视角研究中国文化、表达不同观点的文章,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其思维品质。
       三、选材真实权威,语言纯正地道
       虽然本教程的内容为中国文化,但是所选材料均为真实权威的英语语料,如知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和李约瑟(Joseph Needham)、国学大师林语堂的经典文章,美国政府文件和英语报刊及网站的文章。地道纯正的语料不仅有助于提升阅读体验,也有助于学习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练习形式丰富,切实提升英语能力
       本教程的练习形式丰富多样,既有侧重全文大意理解和词汇习得的练习,也有提升思维能力的训练,还有与全国大学英语考试部分题型类似的习题。题型涵盖学生熟悉的多项选择阅读理解、文章结构填空、适当词形填空、翻译题、游戏类型的字谜填空题,以及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样化的练习设计旨在从不同角度训练、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本书适合作为大学英语公选课教材,也可用作研究生英语公共课文化类课程教材,还可以作为英语专业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课程的配套教材。
       鉴于本书所涉内容广泛、编者水平有限,书中恐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广大师生不吝指正,以便我们改进。
      
       编者
       2024年1月
      

作者简介

书摘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