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新文学两百年
作者:
沈永宝 著
定价:
78 元
页数:
399页
ISBN:
978-7-309-17106-8/I.1382
字数:
314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我赞赏沈永宝研究文学史的方法:从原始资料出发,提炼出理论观点;而不是从既定的观点出发,再去寻找能说明所持理论的材料。
       ——吴中杰
      
       我和永宝兄在治学上都受过章培恒老师的指点,记得章老师有次对我说过这样意思的话:做学问的人,偏重史料考证的,往往缺少理论素养和宏大构思,学问格局做不大;偏重理论研究的人,又往往流于空疏,缺失史料功夫,因而没有说服力。沈永宝是企图把两者结合起来的人。
       ——陈思和
      
       新文学已经历两百年。第一个百年,可谓政论文学称雄的时代。凡文坛可记可颂之事大多与政论文学相关。名家多为政论家,名文多为政论文,名刊多为政论报刊。由于政论文学的崛起,桐城古文、选学骈文因拙于议论而被淘汰出局。政论家以政论文的面貌改造诗歌、戏曲、小说,于是有诗界革命、戏曲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而所谓革命,仅以掺入政治术语、大发议论为能事。、第二个百年则以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等纯文学为主导,回归文学本质。政论文学一方面与纯文学相通,成为文学革命运动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与纯文学本义相抵触,对文学革命运动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政论文学与文学革命运动在文脉上存在先行后继的关系,因此,应该把近代、现代、当代合为一代,统称为新文学。
       ——沈永宝
      

作者简介


       沈永宝,1945年生于杭州,研究员。197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先后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务处、网络教育学院工作,长期从事中国新文学史、文学报刊及副刊史的研究和教学。发表八十余篇文学研究论文,辑录成论文集《新文学两百年》;参与编写《新中国文学词典》《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简明中国新文学辞典》;编辑《钱玄同印象》《钱玄同五四时期言论集》《林语堂批评文集》《进化论的影响力——达尔文在中国》等。
       其研究提出诸多足以改变新文学史既定结论的新观点,其中新文学两百年及对黄远生、章士钊、陈独秀、胡适、鲁迅、林语堂等人的评说颇多创见。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论文二三等奖、著作三等奖各一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上海普通高校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各一项。
      

书摘

目录
      
       序一 论从史出 吴中杰
       序二 沈永宝对现代文学研究的贡献 陈思和
      
       政论文学一百年
       ——试论政论文学为新文学之起源
       新文学两百年:长话短说
       章士钊与逻辑政论文
       ——兼论逻辑政论文派的兴衰
       论黄远生在《新青年》团体形成过程中的影响
       陈独秀与黄远生:《文学革命论》来源考
       《文学改良刍议》探源:胡适与黄远生
       “文学革命八事”系因南社而立言
       《文学改良刍议》两种版本及由来
       试论胡适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念”的成因
       “八事”源于《意象派宣言》质疑
       ——《文学改良刍议》探源
       答钟扬的《胡适与“文学革命”》
       胡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说的最后完成
       ——兼论钱玄同、陈独秀对《文学改良刍议》观点的修正
       论钱玄同的“白话体文学说”
       鲁迅的从文之路
       论林语堂笔调改革的主张
       陈望道与《新青年》
       ——兼论1920—1921年之交《新青年》发生的“风波”
       此“报”非彼“报”
       ——对《关于〈新青年〉问题的几封信》注④的考辨
       关于“鲁迅风”杂文论争的几个问题
       ——兼与卢豫冬先生商榷
       《巴人与“鲁迅风”论争》一文两个史实的辨正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