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乐感美学原理体系
作者:
祁志祥 著
定价:
148 元
页数:
578页
ISBN:
978-7-309-16700-9/B.775
字数:
647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23年1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作者在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研究,同时对西方古今美学成果具有深厚积累的基础上,站在建设性后现代的历史高度,以现象背后的统一性为本质涵义,密切联系审美实践,对现实和艺术中的审美现象及美感活动展开了形上之思。全书以“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为核心观点,以本质论、现象论、美感论为基本构架,分析论述了美的语义、美的范畴、美的原因、美的规律、美的特征与美的形态、美的领域、美的风格,以及美感的本质与特征、结构与机制、心理元素和基本方法,环环紧扣,前后呼应,建构起一个全新的“乐感美学”理论体系。新见迭出,趣味横生,思理绵密,独树一帜,是重构中国式形上美学原理的宝贵成果,堪称大学美学讲堂的理想教本。
      

作者简介


       祁志祥,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曾在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任教。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主持并独立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五项、教育部规划教材一部。出版个人专著三十余部,发表论文五百余篇,内容横跨文论、美学、哲学、佛学、中国思想史等。作品曾获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奖。主持“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乐感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创“乐感美学”学说,提出“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独立完成《中国美学通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中国现当代美学史》(商务印书馆2018年)及《中国美学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提出“重写中国思想史”,出版《先秦思想史:从神本到人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年)。
      

书摘


       目录
      
       弁言
      
       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 绪论:乐感美学原理的逻辑结构
       一、缘起、方法与学科定义
       二、本质论:美的语义、根源、规律、特征
       三、现象论:美的形态、领域与风格
       四、美感论:本质特征、心理元素、基本方法、结构机制
       五、美育观与中国美学史观
      
       第二章 “重构”:“建设性后现代”的方法论阐释
       一、“建设性后现代”方法的提出及其涵义
       二、传统与现代并取,反对以今非古
       三、本质与现象并尊,反对“去本质化”
       四、感受与思辨并重,反对“去理性化”
       五、主体与客体兼顾,在物我交融中坚持主客二分
      
       第三章 美学:从“美的哲学”到“乐感之学”
       一、鲍姆嘉通:美学是感觉学、情感学
       二、黑格尔:“美学”是“艺术哲学”
       三、各国辞典最初对“美学”的定义:研究现实和艺术中的美的哲学分支
       四、现代“美学”定义的转向:研究审美关系、审美活动的“审美学”
       五、美学是研究美及其审美经验的哲学学科
      
       第二编 本质论
      
       第四章 “美”的语义: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
       一、“美”的基本义项:美是“愉快的对象”或“客观化的愉快”
       1.原始语义:“凡是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的”
       2.“美”是表示“乐感”的“情感语言”
       3.乐感对象之美离不开主体而存在
       二、美的完整语义:美是有价值的五官快感对象和心灵愉悦对象
       1.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2.形式美是有价值的五官快感对象
       3.内涵美是心灵愉快的对象
       三、“乐感对象”的不同表述:美是“爱的对象”“骄傲的对象”
       四、“美”的客观标准:乐感的普遍有效性
       五、“美”为一切有乐感功能的动物体而存在
       1.人与其他动物喜爱的美之异同
       2.从达尔文到普列汉诺夫:西方美学关于“动物美”的分析
       3.从周钧韬到汪济生: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动物美”的论述
      
       第五章 “美”的范畴:优美与壮美、崇高与滑稽、悲剧与喜剧
       一、优美与壮美
       1.优美
       2.壮美
       3.壮美与优美的相似性及其与崇高的区别
       二、崇高与滑稽
       1.崇高
       2.滑稽
       三、悲剧与喜剧
       1.悲剧
       2.喜剧
      
       第六章 “美”的原因:“乐感”源于“适性”
       一、主观适性之美:对象适合主体之性而美
       1.客观事物适合主体物种本性
       2.客体与主体同构共感
       3.从“人化自然”达到“物我合一”
       4.对象适合主体个性而美
       5.对象符合主观目的、对人有用而美
       6.主客体双向交流,创造对象的适性之美
       二、客观适性之美:对象适合自身本性而美
       1.物适其性即美的理论揭示
       2.适性之美具有多样性
       3.破除人类中心论,走向生态美学
       4.呼唤自然为美的生命美学
      
       第七章 “美”的规律:有价值的乐感法则
       一、形式美的构成规律
       1.单一纯粹
       2.整齐一律
       3.对称比例
       4.错综对比
       5.和谐节奏
       二、内涵美的构成规律
       1.“理念的感性显现”与“立象以尽意”
       2.“灌注生气”与“生气为美”
      
       第八章 “美”的特征:愉快性、形象性、价值性、客观性、主观性、流动性
       一、美的愉快性
       1.“美的东西就是一般产生快感的东西”
       2.美的事物的愉快性为自身以外的审美主体而存在
       3.美的愉快性存在于生命体的五觉快乐和精神快乐中
       二、美的形象性
       1.美是鲜活生动的直觉形象,不是抽象的概念
       2.西方美学论“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
       3.中国当代美学论著论“美存在于感性形式”
       三、美的价值性
       1.“价值”是相对主体的客观存在
       2.“价值”是客观事物中有益于主体生命存在的属性或意义
       3.并非所有的快感对象都有价值
       四、美的客观性:兼论共同美
       1.“只有真才美,只有真可爱”
       2.事物使审美主体产生乐感的性质不可混淆抹杀
       3.某一物种的美不会因其他物种的生命体感受不到愉快就不存在
       4.“共同美”是美的客观性特征的另一证明
       5.美的客观性在审美主体创造的差异美中的体现
       五、美的主观性:兼论差异美
       1.美复合着主体的感受与评价
       2.美作为乐感对象必须由主体的感知来实现
       3.同一审美对象在不同的审美主体中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4.影响审美判断的“主观原因”分析
       5.美的主观性、差异性的合理性与荒谬性
       六、美的流动性
       1.美的流动性由美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决定
       2.有价值的乐感对象随个体和时代的不同文化需求而变化
      
       第三编 现象论
      
       第九章 “美”的形态:形式美与内涵美
       一、形式美的表现形态
       1.味觉美
       2.嗅觉美
       3.视觉美
       4.听觉美
       5.肤觉美
       6.直觉意象美
       二、内涵美的表现形态
       1.道德美
       2.功利美
       3.本体美
       4.科学美
       5.情感美
       6.意蕴美
       7.想象美
       8.悬念美
       三、以形式美形态呈现的内涵美
       四、形式美与内涵美的关系
      
       第十章 “美”的领域:现实美与艺术美
       一、现实美及其表现形态
       1.自然美
       2.社会美
       二、艺术美及其表现形态
       1.传统艺术以令人愉快的“美”为特征
       2.艺术美的构成元素及双重属性
       3.艺术题材的美学属性
       4.艺术创造的美学属性
       5.现代艺术对传统艺术双重美学特征的反叛
      
       第十一章 “美”的风格:阴柔美与阳刚美
       一、南方与北方:中国地域文化的审美差异
       1.“骏马秋风冀北”与“杏花春雨江南”
       2.孔子论“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
       3.唐初:《北史》《隋书》论南北文章 、学术不同宗尚
       4.明代:董其昌论画分“南北二宗”、徐渭论曲分“南曲北调”等
       5.清代中叶:阮元论书分南北派,包世臣对北碑的崇尚
       6.晚清:刘熙载评点南书北书,康有为论北碑南帖
       7.近代:梁启超总结“中国地理大势”、刘师培论“南北文学不同”
       二、“平淡”与“风骨”:中国古代文学风格论
       1.中国古代美学论艺术风格成因与种类
       2.“风骨”:中国古代诗学的阳刚美
       3.“平淡”:中国古代诗学的阴柔美
      
       第四编 美感论
      
       第十二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征
       一、“美感”释义及其本质
       二、美感的基本特征
       1.愉快性与价值性
       2.直觉性
       3.反应性
       4.认知性
      
       第十三章 美感构成的心理元素
       一、美感的基本心理元素
       1.感觉
       2.情感
       3.表象
       二、美感的充分心理元素
       1.想象
       2.联想
       3.理解
      
       第十四章 审美的基本方法
       一、直觉与回味
       二、反映与生成
      
       第十五章 美感的结构与机制
       一、结构:分立判断与综合判断
       二、机制:审美疲劳与审美时尚
       1.审美麻木与审美疲劳
       2.审美新变与审美时尚
      
       第五编 美育与美学史
      
       第十六章 “美育”概念的历史及其涵义辨析
       一、“美育”概念的提出及其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现有“美育”定义的局限
       三、美育是情感教育、快乐教育、价值教育、形象教育、艺术教育的复合互补
      
       第十七章 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历史盘点与整体把握
       一、如何理解“美学”概念,确定研究范围和重点
       二、如何把握“美”及“中国古代美学精神”
       三、如何理解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分期
       四、美学史书写中值得处理好的几个技术问题
      
       第十八章 中国美学精神及其演变历程
       一、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五大基本范畴及其子范畴
       1.以美为“味”,将美理解为一种快适之感及其对象
       2.以美为“道”,给乐感对象加上价值限定
       3.以“心”为美,给美加上主体限定
       4.以“文”为美:中国古代美学对形式美的兼顾
       5.“适性”为美:对乐感的天人合一心理本质的揭示
       二、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演进历程
       1.先秦、两汉是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奠基期
       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突破期
       3.隋唐宋元是中国美学精神的复古与发展期
       4.明清是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综合期
       三、中国现代美学精神的历史演变
       1.近代:古代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过渡及其精神新变
       2.“五四”时期:现代美学学科的诞生及其新美学精神
       3.从1928—1948年:走向唯物主义客观论美学
       4.20世纪年50代末:中国化美学学派的创立及其美学精神
       5.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实践美学体系的定型与突破
       6.20世纪之交以来,美学的解构与重构
      
       附录:《乐感美学原理体系》关键词词频统计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