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哲学通论(第三版)
作者:
孙正聿 著
定价:
55 元
页数:
417页
ISBN:
978-7-309-16810-5/B.781
字数:
456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3年6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哲学通论》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系统论述“哲学本身”的“通论”性学术专著,是孙正聿教授在教材建设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其核心思想来自于孙正聿教授对于“哲学是什么”的追问。《哲学通论》的立意明确,就是阐述对“哲学”的理解。围绕这个主题,《哲学通论》讲了七个问题: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的生活基础、哲学的主要问题、哲学的派别冲突、哲学的历史演进、哲学的修养与创造。《哲学通论》适教利学,启智增慧,教材以“激发理论兴趣、拓宽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为出发点,在对哲学的层层深入的追问中,使人们形成强烈的“爱智之忱”并进入真切的哲学思考。作为教材,《哲学通论》确为无数学者之启明,在漫长深远的研究道路上,久久地亮起一盏明亮的灯。二十余年来,《哲学通论》在国内外印刷数十次,影响重大。此第三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首次独家推出,有很大篇幅重新写作,增加大量最新材料、最新观点,体现了作者立足现有之收获、崭新哲思追问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
      

作者简介


       孙正聿,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46年11月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哲学博士。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顾问、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团队负责人。曾任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基础理论。出版《哲学通论》等著作三十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二百余篇。荣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杰出教学奖、“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两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六项)等国家级奖励二十余项。
      

书摘


       目录
      
       第三版序 关于《哲学通论》
      
       导言 走进哲学
       一、“爱智”的哲学
       二、对“自明性”的分析
       三、品味黑格尔的比喻
      
       第一章 哲学的自我理解
       第一节 哲学与哲学观
       第二节 哲学的特性与功能
       一、哲学理论的时代性与超时代性: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
       二、哲学范畴的民族性与超民族性:构建人类文明的“支撑点”
       三、哲学故事的个体性与超个体性:创建“有我”哲学
       第三节 当代哲学观及其哲学形态
       第四节 哲学与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第二章 哲学与常识
       第一节 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
       第二节 常识与经验的世界图景
       第三节 常识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第四节 常识与经验的价值规范
       第五节 哲学对常识的超越
       第六节 常识哲学化与哲学常识化
      
       第三章 哲学与科学
       第一节 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
       第二节 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
       第三节 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
       第四节 反思科学活动的基础
       第五节 反思科学研究的成果
       第六节 反思科学发展的逻辑
       第七节 反思时代的科学精神
      
       第四章 哲学的思维方式
       第一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通常解释
       二、探索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论述
       三、近代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四、现代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第二节 哲学的反思活动
       一、反思的维度
       二、反思的思维
       三、反思的对象
       四、反思的特性
       第三节 哲学的前提批判
       一、反思的层次
       二、思想前提及其特性
       三、前提批判的方式与基础
       四、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
      
       第五章 哲学的生活基础
       第一节 哲学与人的存在方式
       一、哲学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
       二、哲学与人类存在的实践性
       第二节 哲学与社会的自我意识
       一、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
       二、哲学与个体的自我意识
       三、哲学与社会的自我意识
       四、哲学与意义的“普照光”
       第三节 哲学与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时代和时代精神的精华
       二、时代精神的理论表征
       三、塑造和引导时代精神
      
       第六章 哲学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在”:存在论或本体论问题
       一、“本体”和“本体论”的概念解析
       二、本体论的三重内涵
       三、本体论的自我批判与现代重建
       第二节 “真”:认识论和逻辑学问题
       一、“真”的概念解析
       二、“真理”和“思想的客观性”
       三、思想客观性问题的扩展与深化
       四、思想客观性的辩证唯物论理解
       五、真理观的哲学视野
       第三节 “善”:伦理学和价值论问题
       一、“善”的哲学追问
       二、价值和价值论
       三、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
       第四节 “美”:哲学层面的美学问题
       一、美与人的存在方式
       二、美的存在与创造
       三、美的发现与体验
       四、真善美的统一
       第五节 “人”:关于人的哲学
       一、哲学与“认识你自己”
       二、人的存在与人的世界
       三、人类存在的意义
       四、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
      
       第七章 哲学的派别冲突
       第一节 考察哲学派别斗争的方法论
       一、哲学的派别冲突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
       二、用两个标准考察哲学理论
       三、反思现代哲学的派别冲突
       第二节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一、“本原”问题
       二、“认识路线”问题
       三、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四、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第三节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一、“思维方式”问题
       二、辩证法的概念解析
       三、辩证法的自在性与自为性
       四、辩证法的批判性本质
       第四节 经验论与唯理论
       一、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矛盾
       二、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歧
       三、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
       第五节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一、科学主义的概念解析
       二、人本主义的概念解析
       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峙与融合
       四、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第八章 哲学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哲学历史演进的多重透视
       一、哲学发展史的含义
       二、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透视哲学史
       三、从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透视哲学史
       四、从哲学寻求崇高的进程透视哲学史
       第二节 哲学历史演进的基本特征
       一、自我追问和自我扬弃的历史
       二、哲学问题自我相关和哲学原则解释循环的超越
       第三节 哲学的现代革命和当代趋向
       一、“实践转向”和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二、“语言转向”与现代西方哲学
       三、现代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四、当代中国的哲学主流
      
       第九章 哲学的修养与创造
       第一节 哲学的品格
       一、向上的兼容性:深厚的历史感
       二、时代的容涵性:强烈的现实感
       三、理论的系统性:巨大的逻辑感
       四、思想的开放性:博大的境界感
       第二节 哲学思维的训练
       一、哲学的求真态度
       二、哲学的反思取向
       三、哲学的批判精神
       四、哲学的创新意识
       五、哲学的分析方式
       六、哲学的辩证智慧
       第三节 哲学态度的培养
       一、高举远慕的心态
       二、慎思明辨的理性
       三、永无止境的求索
      
       附录一 站在大学的讲台上
       附录二 《哲学通论》的立意与追求
       一、《哲学通论》的“靶子”
       二、《哲学通论》的“灵魂”
       三、《哲学通论》的“血肉”
      
       参考文献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