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我们的·乡间米道
作者:
黄勇娣 编著
定价:
45 元
页数:
230页
ISBN:
978-7-309-16931-7/T.738
字数:
181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3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自序
      
       米道,是取了上海话的发音,就是“味道”的意思。乡间米道,意即乡间的味道,既是对乡间美食的探寻,也是对都市人乡愁的回味和表达,更是对上海周边乡土生活和文化的记录。
       作为一名记者,我在上海乡间行走十多年,除了采写各类主题报道,还练就了一项小小的业余本领,那就是对哪个区有什么正宗特产、哪个小镇有什么地道农庄、哪家农家乐的哪道菜最好吃“知根知底”,可以做到如数家珍……久而久之,有同事或朋友要去市郊游玩,都会来找我推荐吃、住、玩的地方。
       五六年前,我所在的报社进行新媒体改革,我们部门开了一个自媒体公号,取名“乡间米道”,建议我好好写写沪郊的吃喝玩乐。这就是乡间米道的由来。
       后来,随着“上观新闻”新媒体的崛起,我申请开辟了“乡间米道”专栏,定期采写关于美食和乡愁的文字,一度备受关注,每篇文章出炉都能收获不少点击量,并在同事和朋友中引发讨论,其中不少美食文章还被人悄悄收藏,以备下乡觅食之需。再后来,在许多朋友的劝说下,我开出了个人微信公号“乡之米道”,希望能以更自由、更个性化的方式,挖掘乡间美食、乡间人事,表达对乡土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几年来,在这个微信公号里,我做了各种探索和尝试,渐渐地把自己个人的表达,变成了整个朋友圈的“乡间米道”体验和写作交流。一开始,是吃货朋友带着我去芦潮港码头、金山嘴渔村、老沪杭公路等地方寻找特色小店、乡土菜肴,后来,是一些古镇或小店主动邀请笔者去品尝美食、挖掘报道,再后来,笔者认识的一些郊区干部或朋友也心痒难耐,拿起笔主动帮笔者写起了这一类型的文章,于是公号上陆续出现了“儿时米道”“故乡米道”“年味”“春味”“我的传家菜故事”“米道科普”“绿色米道”系列推文……渐渐地,“乡间米道”还成了一种现象,一些地方甚至以此为切入点搞起了文明创建和民俗活动。
       在友人们的文章里,我收获了不少感动,也惊讶于各行业人士的文笔功力。金山区一位女干部看起来风风火火,但没想到,她拿起笔来写的一篇《妈妈的多心菜》却细腻无比,把祖母含一片多心菜在嘴里半天的细节写得幽默又让人心酸,让人在乡土美食的回味中,感叹过去生活之艰苦和人世温情之美好。时隔一两年,某天深夜,她在繁忙的党务工作之余,又写了续篇《父亲的豆瓣香》,同样风趣而伤感的文风,表达了亲人之间平凡而伟大的情感。类似的文章,还有《那一碗馄饨》《西港桥吃面》等,带人们品味的不仅是美食,也是个体的人生体悟,都有着淡淡的忧伤、浓浓的情谊。至于“我的传家菜故事”系列,更是激发了朋友们表达的热情,大家纷纷拿起笔记录下家的味道、亲人的味道、爱的味道,以及美食故事里的醇厚家风。
       在我看来,乡间米道的红火,也契合了当前一种思潮,说它是“逆城市化”也许太简单,但都市人越来越渴望回归乡土是个事实。即使不能拥有诗和远方,至少还能去乡间走走逛逛、吃吃喝喝,让心灵休憩片刻。“乡间米道”是一个好的载体,不管是关于“吃”,还是关于“乡愁”,或是关于“人间温情”,都能引起共鸣、实现共情。
       不得不说的是,“乡间米道”快乐生长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各方的关爱和支持,在这里对上观新闻、上海市金山区委宣传部、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等部门一并表示由衷感谢。
       最近,我重读了几年来的“乡间米道”文字,从中精选部分,集结成册,希望能以更郑重的方式进行记录和收藏,留住上海乡间的特色美食,留住作者们难忘的生命情感体验,留住上海郊区乃至远方故乡的民俗文化。对于我和朋友们来说,这也是一场线上线下互动的乡间雅集,希望能与更多读者和朋友分享。
      
       黄勇娣
       2020年7月26日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第一篇 章岁月之味
       屋后 黄勇娣
       西港桥吃面 万斌斌
       那一碗馄饨 丁叶红
       妈妈的多心菜 顾菊英
       父亲的豆瓣香 顾菊英
       年节里的苏北肉圆 黄勇明
       小姑做的合肥圆子 冯李华
       回到村里挖荠菜包汤圆 吴爱平
       跟“海蛎子”一起过年 付婷
       三月三,荠菜花铺鹅蛋 顾菊英
       三月三,我吃到了家乡的蒿子粑 张敏
       二舅的地瓜 公维同
       行囊里的煎饼 杜培丽
       菜花塘鲤鱼 稼穑
       麦熟梅至问酱香 稼穑
       兰花落苏,城里难觅的夏日味道 稼穑
      
       第二篇 章传承之味
       那些年的“味觉记忆” 顾艳丽
       老爸的响油鳝丝 俞惠锋
       婆婆学手艺 丁叶红
       我家烧了三十年的那道菜 徐静红
       母亲的圆团,外公的红茶 沈娟
       爸爸留下的竹笋炒小龙虾 曹燕
       寻找儿时的香糯塌饼 马燕燕
       “外公,我想吃炸酥肉了” 徐茜
       记忆里的葱油香 阿君
       老爸老妈来了 四脚猫
      
       第三篇 章寻味乡间
       深藏山中的佘山兰茶 黄勇娣
       芦潮港码头边的“刀鱼馄饨” 黄勇娣
       春至佘山,一支兰笋百样鲜 黄勇娣 王颖斐
       朱阿婆和她的张堰臭豆腐 黄勇娣
       让柳亚子赞不绝口的响油鳝丝 黄勇娣
       老沪杭公路上“第一店”,凭什么红火几十年 黄勇娣
       东海边的奇怪“青团” 黄勇娣
       亭林雪瓜“复出” 黄勇娣 公维同
       农民抢着种的金山小皇冠西瓜 黄勇娣
       唐妈的乡下菜卤蛋 黄勇娣
       有点“仙”的姑娘,有点“壕”的吃货 黄勇娣
       老华侨们寻觅的“浦东老八样” 黄勇娣
       巽龙庵里,那一碗准备了四小时的素面 四脚猫
       小镇上的“厨神”夫妻 黄勇娣
       小吃店烧出“家”的味道 四脚猫
       张泽烂糊羊肉,最好吃是一块“腰糊” 黄勇娣 贾佳
       杭州湾畔的一道时令渔家菜 黄勇娣
       他原想隐居乡野,如今却每天被老饕打扰 万斌斌
       骑车两小时,只为吃半只鸡 黄勇娣
       浦东乡土菜里的“惊喜” 四脚猫
       “走后门”也难买到的珠丰甜瓜 黄勇娣
       百年老宅里,那道“温柔”的鱼汤 丁琦慧
       他烧的后岗鳝丝,让“发小”们重回乡下老街 黄勇娣
       在芦潮港码头边,他做出了“天下第一鲜” 陶金晶
       有着大理石花纹的上海本土猪肉 黄勇娣
       金山嘴渔村的“盐水八大碗” 黄勇娣
       琥珀色的猪头冻李成东 张小小
       嘉定乡间的“八宝饭” 茅冠隽 朱雅君
       沪西南的乡村酒席 黄勇娣 付婷
       去奉贤吃一桌“民国喜宴” 杜晨薇
       乡村流水席里流淌的乡愁 黄勇娣 李成东
       枫泾乡间的压轴“土菜” 黄勇娣
       “大年初一,看画张吃烧卖!” 黄勇娣
       卖粽子年入千万的阿婆们 黄勇娣
      
       第四篇 章绿色米道
       一上线就被秒杀的韭菜 黄勇娣
       天天喝酸奶的猪 阿简
       探访全国最大真姬菇工厂 黄勇娣
       无人售货机里的绿色大米 阿简
       挂在树上就卖完的南汇水蜜桃 黄勇娣
       在生态岛上织梦的“番茄姑娘” 阿简
       “80后”农夫的追求 黄勇娣 殷洁如
       蟹塘里的“七十二变” 黄勇娣
      
       【代后记】
       “封控”的日子,打开的天地 黄勇娣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