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初中语文必备知识123问
作者:
黄荣华 主编
定价:
38 元
页数:
299页
ISBN:
978-7-309-16091-8/G.2337
字数:
253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2年1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初中语文必备知识123问》是“双减”帮助孩子学好课本丛书之一种。
       《初中语文必备知识123问》,就是用123个问题,将初中语文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揭示并呈现出来。内容包括汉字、词语、句子、标点、修辞、新诗、文学常识、外国文化常识、描写、叙述、说明、议论、概括、揭示、理解、鉴赏、质疑、读书等18个方面。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们的教育理念早已从以知识为本,走进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一种极大的进步,但这并不是说,知识学习就不重要了,恰好相反,知识学习可能更加重要了。为什么?因为这要求在知识的真实性、知识的选择性、知识的发展性几个方面,与自己有更精准的对接;或者说,要更注重知识学习的去伪存真,更注重知识学习对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引领意义。
       现在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知识学习的真实性、选择性、发展性几个方面,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不重视、不关注知识的学习,或者只重视、只关注应试知识的学习。那些对孩子们的学习发展、对孩子们的人生发展极有意义的知识,在应该学习的时候却被忽视了,被遗忘了。
       比如关于汉字的知识、词语的知识、句子的知识,在这些年的语文教育中,越来越淡化了。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极大的损失。为什么?因为语文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语言的唤醒与构建。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人的存在,就是语言的存在;语言的存在,就是人的存在。因此可以说,如果把教育看作是对人的唤醒的话,其实就是对语言的唤醒。还可以进一步说,教育就是引导学习者的语言觉醒。
       当然,语文是语言,数学也是语言,物理也是语言,化学也是语言……所有的学科都有其学科特征,但都可统归于语言。也就是说,语文学科是与其他学科合作,共同完成“引导学习者的语言觉醒”这一教育使命的。
       语文学科要与其他学科合作完成这一教育使命,就应当先完成语文学科自身的独特使命。在其独特使命中,语文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汉字知识、词语知识、句子知识的学习,是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其中最关键的地方,就是从自我身份的知识确认角度,认识到自己是以汉字为基本符号记录自己的言说,表达自己的存在的。这实际上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根性唤醒。当一个孩子在这样的学习中,真实地领悟到自己与天天使用的汉字、天天使用的汉语,有一种血肉相连的、永不可分割的关系后,他对汉字、对汉语的感觉就会产生极大的变化。当他能更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就是由这种文字、这种语言,表达与被表达时,他就会真真正正热爱这种文字与语言,因为这就是热爱他自己。
       正是基于当下教育淡化、忽视知识教育的情况,本书期待为孩子们补上知识教育这一块内容。我们选取了初中学生最应当学习、最应当理解与把握的18个方面的知识,尽可能融进全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讲解,力图做到让知识活起来,让知识亮起来,让知识有力量。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人们常借用这句话来贬低知识的意义,为自己不学知识辩解。其实,爱因斯坦这句话并没有贬低知识的意思,只是说在与想象力相比时,知识次之。
       愿你是一个拥有丰富知识的人,是一个因有丰富的知识而特别有力量的人。
      
       黄荣华
       2021年12月18日
      

作者简介


       黄荣华,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2006年—2022年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
      

书摘


       目录
      
       一 汉字知识七问
       二 词语知识八问
       三 句子知识九问
       四 标点知识一问
       五 修辞知识六问
       六 新诗知识三问
       七 文学常识二十三问
       八 外国文化常识五问
       九 描写知识十三问
       十 叙述知识八问
       十一 说明知识二问
       十二 议论知识四问
       十三 概括知识五问
       十四 揭示知识三问
       十五 理解知识八问
       十六 鉴赏知识八问
       十七 质疑知识八问
       十八 读书方法二问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