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传播学:历史、理论与哲学
作者:
[巴西]威廉·弗卢塞尔 著 [德]斯特凡·博尔曼 编 周海宁 译
定价:
68 元
页数:
281页
ISBN:
978-7-309-16417-6/G.2414
字数:
248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2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威廉·弗卢塞尔生前的手稿整理而成,以传播理论的系统化为目标,试图完善人类传播理论的未尽之处,从历史、哲学和符号的视角探究了人类传播活动的意图、结构和运作方式。
       与薛定谔提出的“生命以负熵为生”一脉相承,弗卢塞尔确信,人类的传播活动呈现出与熵增相反的意图——以符号为中介的信息生产与储存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的反叛和对死亡的抵抗。这也是人类传播,以及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弗卢塞尔以他颇具创造性和预见性的洞见向人们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在传播的过程中,通过媒介与他人共存,对抗死亡,实现“永生”。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威廉·弗卢塞尔(Vilém Flusser),巴西籍哲学家、媒介理论家,1920年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经英国流亡巴西,1961年后以葡萄牙语、德语、法语等多种语言出版论著。他的代表作有《摄影哲学的思考》(Für eine Philosophie der Fotografie)、《技术图像的宇宙》(Ins Universum der technischen Bilder)、《传播学:历史、理论与哲学》(Kommunikologie)、《表象的礼赞:媒介现象学》(Lob der Oberflächlichkeit:Für eine Phänomenologie der Medien)等。
      
       编者简介
       斯特凡·博尔曼(Stefan Bollmann),1958年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是一名编辑、作家,主要研究对象为德国小说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和威廉·弗卢塞尔的作品。他的代表作有《阅读的女人危险》(Frauen, dielesen, sindgefährlich)和《写作的女人危险》(Frauen, die schreiben, leben gefährlich)等。
      
       译者简介
       周海宁,本科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随后在韩国朝鲜大学获得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媒介现象学和传播理论。著有《互联网时代中国媒介文化的嬗变以及人的主体性重构》(韩语)、《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与写作》(合著)、《数字化生存:技术图像时代的传播图景》,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参与多项省级、国家级课题。
      

书摘


       目录
      
       绪论 人际关系的大变革:传播的含义
      
       第一章 传播的结构
       第一节 传播结构
       一、剧场型话语结构
       二、金字塔型话语结构
       三、树状话语结构
       四、圆形剧场型话语结构
       五、圆形对话结构
       六、网状对话结构
       第二节 传播结构的运转
       一、剧场型话语结构与圆形对话结构
       二、金字塔型话语结构与树状话语结构
       三、圆形剧场型话语结构与网状对话结构
       第三节 三种典型情况
       一、印刷书籍
       二、手稿
       三、技术图像
      
       第二章 传播的符号
       第一节 符号的含义
       第二节 三种典型符号的诞生
       一、前字母
       二、字母
       三、后字母
       第三节 符号的功能运转
       一、图像
       二、文本
       三、技术图像
       四、装置-操作者复合体
       第四节 三种符号的共时化
       一、传统图像与文本
       二、传统图像与技术图像
       三、文本与技术图像
      
       第三章 技术图像的含义
       第一节 对几种技术图像的解读
       一、照片
       二、电影
       三、录像
       四、电视
       五、电影院
       第二节 技术想象
       一、立场
       二、时间体验
       三、空间体验
       第三节 现在的情况
      
       第四章 传播学讲义
       第一讲 意图说明
       第二讲 绪论
       第三讲 人类传播的过程
       第四讲 人类传播的动机和限制
       第五讲 技术性想象的导入
       第六讲 话语媒介
       第七讲 对话媒介
       第八讲 电话机
       第九讲 派地亚
       第十讲 命令类信息传播
       第十一讲 游戏
       第十二讲 翻译
       第十三讲 公之于众
      
       编者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