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半山钟声:我与桐城中学的故事
作者:
安徽省桐城中学上海校友会 编
定价:
120 元
页数:
825页
ISBN:
978-7-309-16331-5/G.2397
字数:
614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2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
      
       刘珍贵
      
       今年四五月,我每天最享受的时光就是阅读桐城中学(简称桐中)上海校友会公众号推送的“我与桐中的故事”。故事的作者上至耄耋老校友,下有在校学生,有夫妇校友牵手连唱的,也有兄妹校友联袂出场的,还有一家几代人深情讴歌的。他们或以散文小说,或用诗词歌赋,表达对母校桐城中学的真挚感激和深切眷念。一幕幕温馨场景、一个个精彩瞬间,让我一次次回到菁菁校园: 与大师对话,向老师求教,和同学嬉闹。母校情、师生情、同学情、乡友情在心中翻滚,在脑海浮现。我的桐中故事也在追忆中变得越发真切而生动,就像常常萦绕于怀的桐溪塥潺潺流水,清澈见底。
       我敬仰母校教育兴国的探路者。桐中的故事起始于学校创立者吴汝纶先生的桑梓情怀,没有先贤的筚路蓝缕,哪有桐中的悠悠钟声?当年先生远赴日本,改变中国落后的教育理念敢为人先,振兴桑梓文化的决心坚如磐石。“奉命于危难之间”,先生访问之行“鸡鸣而起,宵旰不暇寝食”,搜集了大量珍贵的教育资料;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先生殚精竭虑,另辟蹊径,用心良苦;招生管理一改经学旧务,先生亲手创办安徽第一所新式学堂,“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的远景宏愿、“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的开阔胸襟,驱动着桐中行稳致远。如今,桐中成为当地文化的一个重要风向标,成为凝聚区域奋进力量的一个重要大平台。抚今追昔,先生的人格风骨、思想情怀、学术素养总是让人感佩不已!
       我钦佩母校孜孜以求的引领者。桐中的精彩故事是历届领导团队引领发展的故事,正因为他们孜孜矻矻,才有了桐中的灼灼其华。120年风雨兼程,120年弦歌不辍,丰硕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数十任领导团队的薪火相传、继往开来。1960—1963年,我在桐中度过了难忘的中学时光,可亲可敬的史耀民校长的音容笑貌至今仍记忆犹新。史校长把教学质量看作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他认为“学校的教导处如同部队的参谋部”,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史校长为人谦逊和蔼,用心发现教师的闪光之处,用情倾听教师的合理诉求,用力排解教师的后顾之忧;史校长视生如子,平易近人,常常与我们这些乡下来的孩子促膝谈心,引领我们成长成人。在史校长的带领下,当时桐中教育教学成绩异彩绽放,声名远扬。史校长曾光荣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捧回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先进单位”匾额。每每回味那个成绩斐然的时代,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我感动母校诲人不倦的育人者。桐中的动人故事很多是师生间的故事,质朴平素,却感人肺腑。故事中的老师或用自己的勤勉踏实赋予学生“高峰入云”、刚毅向上的秉性;或用自己的虚怀若谷默化学生“清流见底”、谦逊低调的品质。忘不了被誉为“慈代数”的慈昌淦老师,他熟稔教学艺术,启发式教学方式很受我们欢迎。我常常念及我的俄语老师刘化民,是刘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当时我家条件十分有限,便萌生了辍学的想法。刘老师得知情况后,步行60多华里,一路打听,终于找到我家,苦口婆心的劝导、温暖如春的关爱感动了我的父母,让一度自卑的我重拾奋进的勇气。母校老师的风范一直鞭策着我,不懈怠、不歇脚,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
       我感念母校刻苦勤勉的求学者。桐中的故事是一首首传承文脉的青春之歌,初心不改,永朝永夕。从校友们的追忆里,我更能深刻地感悟到在桐中学习生活的几年,是校友们人生奠基、理想扎根最紧要的几年。银杏树下的仰望,半山阁院内的诵读,后乐亭中的静思,后山操场上的追逐,和平堂里的吟唱,曾经的点点滴滴让莘莘学子如沐春风、受益终身。走出桐中校门,无论身处何地、从事何种职业,校友们始终秉持“勉成国器”的校训,践行“勇当大任,志在争先”的桐中精神,绘就了一幅幅精彩画卷。树高千尺,必有其根;水流万里,必有其源。校友们对母校念念不忘,有着割舍不了的牵挂,他们常念母校情,常思母校人,常想母校事,常帮母校忙,拳拳赤子之心怎不让人感慨万千!
       人生就是一个创造、沉淀、回忆的过程,阅读《半山钟声》,就是享用一场精神盛宴,因为母校有厚重的历史、有学子的热忱,因为每一颗与母校同频共振的心总是那么有趣味、有温度、有情怀。感谢桐城中学上海校友会在母校120年华诞来临之际有这样的精心策划,让每一位桐中人都会想起自己的青葱岁月,让一篇篇“我与桐中的故事”亲切感人。感谢每一位校友朴实而又炽热的文字,绘就出桐中百廿动人的风光。在当下数字时代的光速中,桐中的故事还很漫长,也会更丰富,让我们共同期待所有桐中人创造出更为动人的故事!
       是为序。
      
       (作者系桐城中学校友会会长)
      

作者简介

书摘


       前言
      
       21世纪的黄浦江边有一群人,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桐城中学(上海)校友,他们有着共同的桑梓情怀——思念故乡桐城,热爱母校安徽省桐城中学。
       一路风雨,千岩万壑。母校120周年华诞大庆牵动千万桐中校友心。上海校友会领导团队和文宣团队经过多方奔走讨论,逐渐形成了以“传承文脉,勉成国器”为主题的征文策划思路,向全球校友发起“我与桐中的故事”征文启事。
       征文作为校庆献礼重大活动之一,受到母校和校友师长的极大关注。自2022年新年伊始征稿,到5月8日截止,不到半年时间共收到来稿260多篇。大部分文章经由桐城六尺巷文化平台和桐中上海校友会微信公众号平台初始发表。截至5月18日,总点击量达到50多万人次。在泛桐城区域,在海内外桐中校友间,掀起了一股忆桐中、说桐中的热潮。
       佳作雪片飞来,文集如何命名?
       经过公开征名、编委会合议,最终胡红旗老师提交的“半山钟声”以其有动有静、宜远宜近、意虚象实而摘得桂枝作为征文集的书名。作者群里胡志强老师更是从桐城文派的理论角度对书名进行了高度肯定和精妙阐释:
       百廿校庆征文集的命名,当以“议理、考据、辞章”为标杆。其义理,当然是为母校百廿校庆记与颂;考据,则为必是客观真实的事实,而非纯文艺的虚华;辞章,亦应用文学的手法写纪实的文章。
       文集既要体现以“实”为本,又要具有文采升华,那就必须在桐中诸多物象中,选其一二,作为“具象”。具象的本质特征是,它有高度的概括力和代表性,又以形象的表象出现。因为它是实之以“物”、虚之以“情”的高度的契合。半山不定其“阁”,钟声不定“桐中”,这就是用两个物象合成一个虚化了的形象,再演化成一个具象:“半山钟声”。这就是书名取义的语法、修辞和文理之所在。
       衷心感谢母校、恩师和校友联络办,厚爱相助,倾力支援;感谢全国各地校友会积极响应,荟萃锦绣,奉献华章!
       桐中人的故事,桐中人的书,是本次征文集的一大特色。
       似是回忆录,超越回忆录;不是校史志,贯穿校史志。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在校学子凡80多届校友,遐思穿越世纪,挥墨纵横四海,100多个桐中故事里有你有我有他,栉风沐雨的菁菁校园里有笑有泪有情。《半山钟声》汇编记录了上下百年的桐中记忆、校园风貌、岁月沧桑、师友情缘……
       作者多重性、文风多样性是本次征文作品的另一大特色。
       校友作者有云程发轫事业辉煌的贤达名流,有朝耕暮耘的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有国内外高级学者专家,也有学业或生活遇挫仍矢志奋发的追梦人;有学工学农学军不忘学习文化的知识青年,也有目睹日本人的炸弹在眼前掉落的机警少年……他们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笔触、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文体,给我们展示了一百个人眼里的一百种桐中。
       雪泥鸿爪,都是印迹。《半山钟声》因此而厚重,而美好,而珍贵!
       感谢所有关注参与的新老校友,深情发乎其里,赤心凝于笔端。
       感谢张忠武董事长和六尺巷文化平台的大力支持与精诚合作。
       感谢校友会中诸多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以及高效、高端、高能的通力协作。
       特别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王联合编审和他的团队,快马加鞭完成所有文稿的审校编辑,使之适时顺利刊行。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手捧《半山钟声》,重温“我与桐城中学的故事”。
       浪迹天涯根何在,家国情怀赤子心!
      
       桐城中学上海校友会
       2022年8月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