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需求链匹配能力:理论与实践
作者:
袁君霞 著
定价:
35 元
页数:
192页
ISBN:
978-7-309-16280-6/F.2898
字数:
137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2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现代企业处于乌卡时代,面临着一个易变、不确定、复杂与模糊的世界,如何有效应对市场与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变化已成为学术界与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新零售时代,我国企业出现了革命性的变革与发展,有大量的新问题与新理论值得探讨与总结。本书提出需求链匹配能力,关注的是企业如何通过供应链管理与营销的有效匹配,高效地实现感知终端消费者需求,重塑企业竞争优势,最终创造出卓越的消费者价值。当企业外部的市场环境充满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时,将动态能力的分析框架运用于需求管理实践的研究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在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的情况下,企业需要持续不断地创新,而这正需要企业依靠需求链匹配能力来创造和整合资源以适应环境变化。
       伴随着时尚媒体、各大品牌新品发布会、网络平台等的宣传,时尚概念已经被国内消费者所熟知。时尚品能够体现其所在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在拥有原创性概念突破和创新性设计的同时,对质量也有一定的控制,而且人们通过时尚品可以在享受品质生活的同时体现自己的时尚品位和社会身份。越来越多的国内消费者,尤其是女性购买时尚品,中国时尚行业拥有前景广阔的市场,在我国的产业分布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时尚品需求的特殊性以及较长的上市时间与较短生命周期的极大反差,时尚品企业的盈利状况一直不容乐观。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时尚品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并且其面临的消费者需求很容易受流行趋势、季节性和特殊事件等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对中国时尚品企业的需求管理进行探索性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需求管理对于时尚品企业把握市场机会,构建竞争优势,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和满意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需求管理,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对预测到的消费者需求进行更积极主动的管理;另一方面对没有预测到的消费者需求做出快速灵活的响应。企业要想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必须避免各司其职、各尽其力的“谷仓效应”,建立跨部门流程,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面对消费者需求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只有通过需求管理消除由于企业自身原因造成的多变性,才能够对外部变化做出正确的响应。实际上,消费者购买产品或对提供的服务表示满意的时候,市场营销的价值就在供应链管理领域得到了实现,而到了消费者能够得到满意的商品和服务的时候,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就在营销领域得到了实现。整合需求创造(市场导向)和需求履行(供应链导向)流程的需求管理能力更有可能带来企业的成功,并成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源泉。面向时尚行业的需求链管理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价值。
       随着供应链管理与市场营销交叉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将二者相结合并聚焦于企业需求链管理,已引起了企业界、咨询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然而,已有研究方法主要为统计学模型方法,采用的理论主要为静态的资源基础观,很难打开供需匹配的中间黑箱。同时,已有研究情景主要集中于美国、英国和印度等国家,研究对象主要为混合行业、电子和食品行业,对中国时尚品企业的需求链管理研究比较少。本书的研究扎根于中国时尚品企业需求管理实践,围绕供需匹配过程,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范式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文献梳理、扎根理论方法、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和AMOS、SPSS、NVivo 8等数理统计软件,借助动态能力理论和高阶理论,开展了四个方面的研究,明晰了供需匹配过程的影响因素和关键中介,界定了需求链匹配能力概念及维度结构,明确了需求链匹配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构建了需求链匹配能力成熟度模型。
       第一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供应链优化。本章通过企业供应链管理相关文献的梳理,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构建了供应链与需求链的演化和路径依赖过程模型,提出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高效运营的具体方法,是实质性能力,需求链管理是企业掌握供应链运营原理与原则的高阶能力,并从供应链向需求链的必要性、充分性、可行性与匹配性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总之,企业需要通过供应链与需求链的协同演化实现供应链的持续优化,进而提高企业对消费者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而且这一过程离不开高层领导者变革及思维模式的转变。
       第二章为需求链匹配能力的理论基础。本章分别对需求链匹配能力和动态能力进行了综述。需求链匹配能力文献综述主要围绕供应链管理、需求链管理和营销与供应链管理整合的相关研究展开,重点阐述了需求链匹配能力的产生背景、重要性以及未来的巨大发展前景。动态能力则是按照其产生的背景、概念演进、维度划分以及其前因与后果进行综述。本书认为未来对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在传承经典研究的同时,应该从当前的扩散阶段进入保留性和选择性导向阶段,并将其深入到一个更具结构化和更聚焦的研究领域。此章的文献综述为后续章节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三章为供需匹配过程的前因与中介机制研究。本章以成功时尚品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编码技术,从供需匹配的视角探究了大数据背景下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的影响因素和关键中介机制。通过对五家企业需求管理实践的研究,构建了大数据背景下供需匹配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模型,发现信息技术投入、管理者支持、S&OP实施、供应商管理和消费者管理是实现供需匹配的关键影响因素,而这些关键影响因素必须在容错机制、信任机制和积累机制的作用下才能对供需匹配过程发挥最大效用。
       第四章为需求链匹配能力概念界定及维度结构构建。本章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需求链匹配能力的本质开展了质性研究。在理论性编码的过程中,发现需求链匹配能力具有动态能力的特性。这一分析视角,使我们能够通过动态能力理论来分析需求链匹配能力的基础性理论问题。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本章将需求链匹配能力划分为需求感知能力、需求链把控能力和需求链重塑能力,并对三种能力的内涵与微观基础进行了详细阐述,明确了三种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更深入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第五章为需求链匹配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本章在第四章构建的需求链匹配能力维度结构基础上,开发出了需求链匹配能力测量工具,并构建了高层管理者认知和需求链匹配能力影响企业绩效作用机制模型(供应链灵活性为调节变量)。接着通过验证性因子分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分层线性回归模型对从中国时尚品企业回收的156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以检验本章开发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提出概念模型的合理性,详细阐释了需求链匹配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对高层管理者认知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以及供应链灵活性对高层管理者认知与需求链匹配能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第六章为需求链匹配能力成熟度模型研究。本章在第四章和第五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供应链成熟度模型、需求驱动供应链成熟度模型以及S&OP成熟度模型的综述,企业访谈,及专家座谈会的进一步讨论,将需求链匹配能力成熟度水平划分为五个成熟度水平,分别为被动型匹配、预见型匹配、响应型匹配、精准型匹配和智慧型匹配,并对每个水平进行了描述,提供了每个维度元素对应成熟度水平的期望描述。此外,本章开发了需求链匹配能力成熟度模型评估流程,并将其应用于两个案例,研究企业的需求链匹配能力成熟度的评估,在此基础上,为相关企业需求链匹配能力的提升指明了方向。
       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总结本书的研究发现,提炼主要创新性贡献;提出中国时尚品企业了解和提升自身需求链匹配能力的理论和实践启示;分析了本书存在的不足和研究的局限,为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提供思路。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第一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供应链优化
       第一节 从供应链到需求链的必要性
       第二节 从供应链到需求链的充分性
       第三节 从供应链到需求链的可行性
       第四节 从供应链向需求链的匹配性
      
       第二章 需求链匹配能力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动态能力理论
       第二节 需求链匹配能力理论
      
       第三章 供需匹配过程的前因与中介机制研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供需匹配过程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第三节 供需匹配过程中介机制研究
       第四节 供需匹配过程影响因素与中介机制模型
      
       第四章 需求链匹配能力概念界定及维度结构构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需求链匹配能力概念界定
       第三节 需求链匹配能力维度结构
       第四节 需求链匹配能力提升策略
      
       第五章 需求链匹配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需求链匹配能力对企业绩效作用机制理论框架开发
       第二节 需求链匹配能力对企业绩效作用机制理论框架验证
      
       第六章 需求链匹配能力成熟度模型研究
       第一节 成熟度模型理论背景
       第二节 需求链匹配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与评估
       第三节 需求链匹配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应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理论贡献
       第三节 管理启示
       第四节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供需匹配过程前因与中介机制访谈提纲
       附录2 需求链匹配能力概念界定与维度结构构建访谈提纲
       附录3 需求链匹配能力测量工具开发访谈提纲
       附录4 访谈资料的开放式编码分析
       附录5 需求链匹配能力的因子矩阵
       附录6 调查问卷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