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清代女性诗歌总集研究
作者:
陈启明 著
定价:
58 元
页数:
355页
ISBN:
978-7-309-16121-2/I.1311
字数:
275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2年3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
      
       作为一种传统文献类型,总集无疑成为研究历代文人诗文作品一笔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源。清代是总集编辑的繁荣时期,包括女性诗歌编录在内的总集数量,较之前代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探察清代文学尤其是女性文学的发展和变化格局,这些女性诗歌总集自然是我们不能缺少的文献凭证。就清代女性诗歌总集的研究情况而言,尽管学人对这一领域已有所涉及,但从总体上来看,相关的研究或流于概览性的简述,或限于个别文本的论析,众多的总集文本和很多方面的问题尚未系统和深入触及,这自和有清女性诗歌总集大量流传的现状不甚匹配,故实有必要加大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力度。
       启明博士的这部《清代女性诗歌总集研究》,系其博士学位论文的修订稿。多年前,她进入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元明清文学方向博士学位,其时鉴于清代女性诗歌总集的研究尚未得到充分的展开,即酝酿以此课题作为博士生学习阶段的研究目标,有志于在该领域有所开掘。在我看来,这项工作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又富有研究价值,很值得去做,是以支持她的研究计划。经过数载不懈的努力,启明博士完成了学位论文的撰写,并得到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的好评,初步实现了既定的研究目标。毕业之后,她虽然在新的岗位担负其他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但从未放弃在清代女性诗歌总集这一领域的耕作,而是利用工作之余,埋头修润,对先前的研究所得进一步加以充实和拓展。目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即是她历时数年而花费大量心血的一项研究成果。
       启明博士为人踏实而睿智,这也集中体现在她的研究作风上。早在博士生学习期间,自确定研究目标之后,她就全身心地投入对有清一代编刊的女性诗歌总集的系统调查和研读,从发掘和清理第一手文献资料做起,这从本书附录的“清代女性诗歌总集叙录”即可见一斑,尽管因此耗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为相关研究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整部文稿从完成撰写到完善订补,凝聚了作者潜心钻研和勤于思索的研治精神,难能可贵。以我个人之见,本书至少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首次对有清一代女性诗歌总集进行系统的查阅和梳理,从而为全面观照这些总集的编纂形态、文献价值及文学意义创造了条件。清代女性诗歌总集数量繁多,开展深入调查工作量较大,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全面了解这一历史时期女性诗歌总集的编辑情况,作者遍查各藏书单位所收藏的相关文本近百种,掌握了大量原始的文献资料,在系统清理这些文献的基础上,审观清代女性诗歌总集的整体样貌。如本书第一章第一节对清代女性诗歌总集总体特征的考察,作者站在编纂史的角度,比较中晚明兴起的女性诗歌总集的编刊情状,探究清代顺康至同光三百余年间女性诗歌总集的发展和演变趋势,分别从总集选文视野的拓展、编纂类型的多样、编纂体例的完备以及选评自觉意识的增强等几个层面展开讨论,揭橥清代女性诗歌总集呈现的不同特征。以总集选文的特征为例,作者认为,自清代以来,女性诗歌总集无论在选文数量上抑或选域上都有较大的突破,前者像编选规模宏大的《名媛诗纬初编》、《燃脂集》、《撷芳集》、《国朝闺秀正始集》系列、《国朝闺秀诗柳絮集》等多种总集,选录诗人及作品的容量趋于扩张;后者在选录范围上则由“沿古”重点朝向“罗今”,本朝女性诗人占据的比例增大,反映出编者对“当代”女性诗人及诗作的关注程度在不断提升。再以总集编纂类型的多样化发展态势为例,作者对照见于著录的三十八种明代女性诗歌总集的类型,指出其大多属于全国性的总集,而至清代,则大量出现了郡邑性和氏族性的女性诗歌总集,其中郡邑性总集包括以地理学指称的某些区域为选择对象及以某一地区的女性作家为辑录对象的郡邑诗歌选本;同时,清代还出现了前代所未有的诸如女弟子、酬唱、课艺等各种女性诗歌总集的新颖类型,与以往较为单一的总集类型相比,整体局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显示出清代女性诗歌总集的编纂趋向深化和细化的一种发展态势。看得出来,凡此针对清代女性诗歌总集总体特征的考察,得益于作者对相关文献系统而深入的调查和把握,因而也相对全面而贴切地揭出这一时期女性诗歌总集不同于前代的一些变化特征。
       二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通过对清代不同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总集文本的细致解析,展现这一时期女性诗歌总集编纂的多重形态和演变趋势。从研究的基本策略而言,“面”的梳理往往须以“点”的组合来支撑,不然的话,很容易陷入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研究窘境。可以说,以“点”带“面”的策略贯穿了本书的主体论述结构,作者主要根据文本编刊的时间,将有清一代女性诗歌总集的纂辑分为前、中、后三期,用三个大章的篇幅,具体探析多个代表性总集文本反映的编纂特点,历时性地揭示存留在不同文本当中的历史标记。以顺治年间问世的季娴所编《闺秀集》为例,作者不但细致考察了此书以诗体分类的编选体例和多有夹批及诗末短评的批评方式,指出这种以诗体为经纬的分类法,显示了编者重视诗歌美学品质的立场,不以社会身份与道德操守作为取舍标准,而寓评于选、不循惯例的品鉴态度,则凸显了编者作为一位女性选家自觉的批评意识,突破了先前全然由男性主导的诗学批评格局。与此同时,作者又从多个侧面,详尽探析了此书崇尚复古的选评倾向,彰显其时复古主义诗学理念在清初女性诗歌总集印刻的历史痕迹。再如书中围绕乾隆年间刊刻的汪启淑所编《撷芳集》所展开的考察,其同样通过深入而细致的文本分析,着重探讨该书采用以女性别集、各类诗选与诗话以及笔记等为选源的多渠道的选诗方式,究察其以选存史的编选特征,并由此突出这部总集文本构建清初至乾隆中期女性诗歌发展图谱的文献价值和文学意义。
       三是拓宽考察的视野,将那些女性诗歌总集放置于清代开阔的诗学领域和文化场景中去审视它们的纂辑意图和诗学取向。有清一代女性诗歌总集种类庞杂,由于众编者的身份、学养、观念不尽相同,各总集的编例和取向也会存在差异,因此,要分辨这些总集各自的编纂特征,深入不同文本的独立考察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这么做也会带来只见涓滴不见海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潜在风险,而本书作者则较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除了贴近不同总集文本,剖析其各自拥有的特点,透视其阶段性的历史面貌,又格外注意整体观察这些限定性别的诗歌总集,如何不同程度地参与清代主流诗学的建构,审辨在特定文化环境下产生的总集文本所呈现的审美倾向及时代印记。比如本书的第五章集中探讨了以下问题:基于晚明以来性灵文学思想的传输,清代选家在编纂女性诗歌总集、追溯女性写作历史之际,十分关注闺阁的本色特质,将女性的本质和“真”“清”“性灵”的诗歌美学联系起来,认肯女性诗歌抒写真情的审美境界和风格特征,用以抬升女性文学的价值地位。同时,鉴于晚明性灵文学思潮自清初以来有所消退,特别是时至康熙朝后期,儒家诗学话语逐渐占据诗论主流,循沿传统诗教的意识有所增强,这也相应地渗透到女性诗歌总集的编纂当中,尊奉诗教的道德标准为之显突。通过上述这些相关的考察,作者力图从中辨识清代女性诗歌总集与女性诗学批评之间构成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背后所涌动的两种彼此违异的文学思潮,厘清贯穿其中的时代思想脉络。
       要而言之,有清女性诗歌总集作为清代诗学发展历史的有机构成,乃是一块值得充分开掘和拓展的研究领域,启明博士投入其中,耕犁数年,富有收获,令人感到欣慰。相信本书的出版,不仅有助于推进清代女性诗歌总集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而且对于整个清代诗学史研究的拓辟不无学术意义,这也是我所期待的。
       是为序。
      
       郑利华
       2022年2月16日于复旦大学光华楼
      

作者简介


       陈启明,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复旦大学档案馆。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女性文学、高校校史。主编《复旦上医老校舍寻踪》等校史著作,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新文学史料》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书摘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清代女性诗歌总集概述
       第一节 清代女性诗歌总集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清人编选女性诗歌总集的动因
      
       第二章 清代前期女性诗歌总集
       第一节 第一部女性论诗之选:《闺秀集》
       第二节 易代之际的名媛诗选:《诗媛十名家集》
       第三节 以“纬”拟“经”的女性诗史:《名媛诗纬初编》
       第四节 湮没日久的通代选集:《燃脂集》
      
       第三章 清代中期女性诗歌总集
       第一节 清代闺秀的存史之选:《撷芳集》
       第二节 宗尚风雅的吴中十子合集:《吴中女士诗钞》
       第三节 独标一格的女弟子诗选:《随园女弟子诗选》
       第四节 推尊格调的名媛“精”选:《国朝名媛诗绣针》
      
       第四章 清代后期女性诗歌总集
       第一节 许夔臣与《国朝闺秀雕华集》
       第二节 恽珠与《国朝闺秀正始集》
       第三节 存史之用的合刻型总集:《国朝闺阁诗钞》
       第四节 郡邑闺彦的典范之选:《松陵女子诗征》
      
       第五章 清代女性诗歌总集与女性诗学批评
       第一节 性灵与闺阁本色的审美理想
       第二节 诗教与女性书写的道德高标
      
       结 语
       附录一 清代女性诗歌总集叙录
       附录二 相关序跋资料辑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