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空间可沟通性:传播视角下的上海人民广场研究
作者:
钟怡 著
定价:
46 元
页数:
230页
ISBN:
978-7-309-16119-9/G.2346
字数:
178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2年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立足于建设可沟通城市的愿景,以可沟通性这一概念作为切入点,分析空间变迁和媒介技术发展对上海人民广场的传播状况的影响和形塑,试图展现在全球化、城市化和媒介技术革命等多重浪潮下的上海人民广场的传播图景,进而挖掘城市空间、传播实践以及媒介技术之间的理论关系。在此基础之上,探索城市空间对建设可沟通城市的意义和作用机制,为推动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提供思考。
      

作者简介


       钟怡,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传播、新媒体研究等。
      

书摘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理论视角与研究对象
       第二节 对核心概念“可沟通性”的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全书脉络
      
       第一部分 空间改造与可沟通性的变迁
      
       第一章 从跑马厅到人民广场:空间嬗变与传播实践
       第一节 作为媒介的跑马厅:再造西方交往场景
       第二节 1951年的大改造:从“集体空间想象”到“集体主义空间”
       第三节 异质性的全球城市广场:人民广场的再改造
       第四节 改造和传承:历史的空间呈现
      
       第二部分 媒介、人民广场与传播实践
      
       第二章 作为实体空间的人民广场和公共生活
       第一节 政治节点:静态的象征与特定时刻的显现
       第二节 “广场芭蕾”与“亲切经验”:老上海人的社会交往空间
       第三节 地下交通空间对人民广场的再形塑
      
       第三章 多元建构:广场形象的塑造
       第一节 大众媒介对人民广场的建构
       第二节 无广场之广场:对大众媒介建构的再解释
       第三节 新媒介建构:个体的“可见”
       第四节 大众文化对人民广场的建构
      
       第四章 虚实相嵌:作为动态流动空间的人民广场
       第一节 从报廊到手机:媒介在人民广场的嵌入
       第二节 个案分析:作为媒介的相亲角与相亲角中的媒介
       第三节 个案分析:穿梭在虚实之间——以上海历史博物馆为例
      
       结论 城市空间与可沟通城市——媒介融合的视角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论文访谈对象情况列表
       附录二 访谈提纲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