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悦”读经典:中外文学名作名篇导览
作者:
曹佳丽 谢荣萍 主编
定价:
50 元
页数:
289页
ISBN:
978-7-309-16024-6/I.1302
字数:
277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1年1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一、何谓“文学经典”
       “经典”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首先指向的是讲述、记载、传承某种规范、理念、主张的典籍。魏晋南北朝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篇中这样阐释“经”的概念:“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8页。意思是说经书是阐明天、地、人三才的道理,并将之推究到极点的法典,是不可改动、不可磨灭的法则。如儒家的“四书”与“五经”,是儒家思想与理论的核心载体,内容博大精深,在文化史、思想史上极具价值。而《说文解字》对“典”字的解释为“五帝之书也”,强调作品的崇高地位和神圣权威。“经典”合用大约始于汉魏时期,主要用来指称儒家典籍。在西方,“classic”一词包含古典的、优雅的意义,“canon”一词则包含道统、教条之义。
       “文学经典”是“经典”一词泛化使用的结果,指向文学作品中水平成就和艺术价值超越普通作品,并且能够在岁月长河中经受一代又一代读者检验的伟大作品。这样的作品大体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文学成就与艺术价值。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首先在于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境界。如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真实?作品所体现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导向如何?情感的陶冶和教化效果怎样?以及是否能够塑造鲜明、生动、独特的人物形象?是否具有深刻与丰富的意蕴和内涵,在审美性方面有无突出的表现或体验?等等。(二)超越性与普遍性。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主题呈现上往往能够超越特定时代、社会、阶级、民族等方面的局限,对人性的刻画、社会生活的描摹或情感的抒发带有普遍的观照。文学理论家童庆炳提出经典的普遍性在于“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和磊《文化研究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文艺研究》,2009年第9期,第155页。。也就是说,作品写出了人类的普遍情感与普遍境遇,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并因此能够如同布鲁姆所说“令人反复阅读”。优秀之作还能超越具体的、现象的层面,引领读者透过现象把握深层的本质,有深入的思考或领悟。(三)艺术张力。经典作品的内涵和外延往往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在不同的语境和条件中产生多元的意义空间。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伊塔洛·卡尔维诺著,黄灿然、李桂蜜译《为什么读经典》,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4页。,经典文本永远向读者敞开无尽的阐释空间。如同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77页。,不同的读者都能够在其中读到与自己的阅历、眼界、知识结构相关联的内容和主题,这也是经典作品最大的魅力所在。
       二、阅读经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世纪的当代社会本身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类图书出版物的数量与日俱增,在内容和质量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对读者的判断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而数字化媒体的高速发展,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以及工作生活的快节奏更加使得阅读呈现出图像化、碎片化等倾向。完整或深入的阅读似乎已经成为奢侈的事情,一方面阅读的习惯、风气需要纠正、培养,另一方面在有限的时间、精力之内对文本的选择也非常重要。
       文学经典作品历经时间的沉淀和读者的考验,是人类情感与智慧的结晶,不但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给予读者丰厚深沉的内在支撑,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引领读者超越自身的眼界,超越由于时间、空间、阶层、性别、年龄、阅历等现实因素带来的局限,帮助读者认识社会、体察人性、观照大千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就曾说过,他们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那里学到的,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社会科学家那里学到的还要多。而认知功能远远无法概括文学阅读接受活动的全部重要价值。“悦耳悦目”的感官愉悦、“悦情悦意”的情感共鸣、“悦神悦志”的思想陶冶,以审美的方式获得心灵的净化、精神的超越、智慧的启迪。由此实现文学的审美功能与教化功能,建构正确的价值体系,培养健全的人格结构,提升审美的水平和境界。但某些质量堪忧、格调低俗的文学作品仅仅迎合读者的感官需求和心理欲望,内容单薄贫乏、艺术水平低劣、缺乏思想性和审美性。它们不但容易钝化读者的审美感受力,混淆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还会在价值观念上对读者形成可怕的误导。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就好像未来行走人生、勇闯世界的两条腿,任何一条腿不够健壮有力就无法支撑星辰大海的梦想。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道”与“术”的关系,“道”是本源、规律、境界,“术”是知识、方法、技巧。大学的专业教学与专业训练传授的是“术”,讲授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但技术只是工具,如同腿脚无法辨识方向,只有智慧的头脑、完善的人格、丰盈的灵魂才能选择和引领正确的道路,这就是“道”。而经典文学所包蕴的丰厚人文素养恰恰属于“道”的范畴。在这一点上,中外的理念高度一致,爱因斯坦就说过:“只教人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却成不了一个人格完整的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方在庆编译《我的世界观》,中信出版社,2018年,第58页。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近年来随着应用型人才的建设推进,部分高校大量削减人文学科的课程,学生的课后阅读更是纸上谈兵,造成了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素养欠缺、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理工农医类的学生对于文学、历史、哲学的基本知识知之甚少,连人文学科的学生阅读的范围与数量也越来越令人担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加强人文素养的积淀、经典文本的阅读势在必行。
       三、本书的结构与体例
       本教材共分为八章,以文学经典作品的导读和赏析为主体,辅之以一定数量的艺术经典作品进行介绍。全书以“人”为核心和脉络,选择塑造和呈现人物、情感、风景、境界、生活、信仰、审美以及艺术的经典名篇,将人文主义精神的解读贯穿始终。在章节的安排上,突破以往的经典选读教材主要按文学体裁或按时间先后顺序结构的模式。根据文学作品的主题呈现,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本书不但涉及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体裁,还涉及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等艺术门类,以及哲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的内容范畴。在章节的内部结构中,由题记、导语、经典作品评析以及实训小课题等几个部分共同构成。其中,题记引用名人名言对本章主题进行初步印象、感受的建构,导语则详细阐释本章主题的具体内涵、意义,引导读者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文本导读与赏析主要从特定文本的阅读、理解、评价的角度作具体分析阐释,并对作者进行简要介绍。对比阅读则选择在主题上与之相似或具关联性的中、外作品予以比较性的概述,拓宽读者的文化视野、学科视野。实训小课题意在加深读者对本章作品的理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增强教学的实践性。
       中外文学在创作理念、文化传统、审美追求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我们对文学作品进行选本和阐释时也要尊重这些实际存在的差别,而不仅仅进行整齐划一的归类。比如中国古典诗歌抒情色彩浓厚,写景抒情是最能够体现其艺术魅力的部分。西方的诗歌则更加强调叙事和说理,重视“理趣”和“思辨”。因此教材在“情”与“景”等章节中按不同主题进行的选本仅仅基于一定程度的关联性或相似性。读者恰恰应该在此基础上更多关注相似的主题或情景之下,中外文学在手法技巧、形象呈现、语言组织、审美体验等多层面的差异,并通过这些差异性的感受拓宽眼界,建构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基本认识、初步了解。再比如“境界”一章涉及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独特概念——“意境”“境界”,而西方文艺理论则无此范畴,由此造成的创作理念、美学追求的差别也非常明显。我们显然无法缘木求鱼地进行对照阅读,而是将之拓宽至人生境遇等更加宽泛的范畴。
       除此之外,外国文学中还存在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中国文学中古代与现当代文学作品汗牛充栋,在以“人”为主题的若干框架下进行筛选,数量上也很难做到绝对平均。再加上对“文学经典”的界定与理解本非固定,笔者的眼界与笔力也确乎有限。教材难免存在不足与局限,将来我们计划一方面在教材的使用中反思、总结,一方面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改、提高,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本书第一章到第四章由曹佳丽编写,第五章到第八章由谢荣萍编写。最后我们要向关心教材的撰写并对教材的出版提供帮助的所有人表达诚挚的谢意!感谢徐学东院长一直以来的支持,感谢毛庆教授无私的帮助与中肯的建议,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王汝娟老师的耐心解答与高效工作,感谢在专业领域给予有益启发和帮助的各位前辈、各位同仁。这本教材写作与出版的过程中我们获益良多,也希望能够真正令学生和读者受益。
      
       曹佳丽
       2021年10月于成都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第一章 人——芸芸众生
       导语
       第一篇 圣贤
       第二篇 官宦
       第三篇 英雄
       第四篇 名士
       第五篇 商贾
       第六篇 闲人
       第七篇 痴人
       第八篇 愚人
       第九篇 狂人
       第十篇 凡人
      
       第二章 情——情之所至
       导语
       第一篇 爱情
       第二篇 怨情
       第三篇 悲情
       第四篇 喜悦
       第五篇 愤怒
       第六篇 闲适
       第七篇 别离
       第八篇 回忆
       第九篇 隐逸
       第十篇 思悟
      
       第三章 景——顾景兴怀
       导语
       第一篇 四季
       第二篇 雨雪
       第三篇 山水
       第四篇 田园
       第五篇 花草
       第六篇 边塞
       第七篇 异域
       第八篇 市井
      
       第四章 境——境生象外
       导语
       第一篇 顺境
       第二篇 困境
       第三篇 窘境
       第四篇 险境
       第五篇 梦境
       第六篇 幻境
       第七篇 胜境
       第八篇 禅境
      
       第五章 生活——烟火人间
       导语
       第一篇 雅集
       第二篇 宴会
       第三篇 踏青
       第四篇 品茶
       第五篇 饮酒
       第六篇 观戏
       第七篇 玩赏
       第八篇 游戏
      
       第六章 信仰——朝闻道,夕死可矣
       导语
       第一篇 神话信仰
       第二篇 宗教信仰
       第三篇 哲学信仰
       第四篇 政治信仰
      
       第七章 审美——各美其美
       导语
       第一篇 优美
       第二篇 崇高
       第三篇 诙谐
       第四篇 荒诞
       第五篇 丑陋
      
       第八章 艺术——生生不息
       导语
       第一篇 建筑
       第二篇 绘画
       第三篇 音乐
       第四篇 雕塑
       第五篇 戏曲
       第六篇 书法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