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水经》文本研究与地理考释
作者:
黄学超 著
定价:
78 元
页数:
579页
ISBN:
978-7-309-15851-9/K.766
字数:
497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1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
      
       中国古代是以农业为主的文明社会。先民由其所居住的周边自然环境,很早就对河流水道有所认识与了解,并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文字著述。流传至今的典籍中,即使是在《尚书·禹贡》《山海经·五藏山经》《淮南子·地形训》《汉书·地理志》以及《说文解字·水部》等这些非专论水文地理的篇什中,已有相当数量的关于水道的记载,遑论像晋代郭璞注《水经》清代学者毕沅认为郭璞注《水经》后被保留在《山海经·海内东经》的附篇之中,周振鹤先生亦持此论。参见周振鹤:《被忽视了的秦代〈水经〉——略论〈山海经·海内东经·附篇〉的写作年代》,《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年第1期。、北魏郦道元所注《水经》这种系统的水道专书了。因此,在中国古代显然存在着撰写水经的传统,且其时“水经”也不专指某一部书,而是水文地理一类专书的泛称。周振鹤:《中国古代撰写水经的传统》,载《历史地理》第八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然而,北魏以后,由于郦道元注《水经》而形成的《水经注》的广泛流传,使得同时存在的其他几部“水经”著述皆隐而不彰,以致现在人们一提起“水经”,首先想到的便是郦注《水经》,而“水经”之名也成了郦注《水经》的专称。
       不过,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往往具有两面性。郦注《水经》固然因《水经注》一书而免于亡佚,但由于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太过精彩,成了一部“不可无一,不容有二”沈德潜:《沈炳巽〈水经注集释订讹〉序》,《水经注集释订讹》,《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的佳构,《水经》不仅自此之后不再单行,几成了《水经注》的附庸,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连《水经》之名也成了《水经注》的同义语。《隋书·经籍志》卷六《地理》载:“《水经》四十卷(郦善长注),今存。”另,在明万历朱谋《水经注笺》之前的今存宋、明《水经注》版本中,亦皆以《水经》称之,而仅在撰者信息位置注明“郦道元注”。
       或许有鉴于此,明代中叶,杨慎率先着手从《水经注》文本中重新辑出《水经》原文,以单行本刊行——目前可见最早的《水经》单行本为明正德年间的盛夔刊本其后又复出有一些《水经》单行本,如明何士镇阅《水经》(抄本,日本东京大学综合图书馆藏)、清许旭惠校《水经》(清王谟辑《增订汉魏丛书》本,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等,然以抄写、刊刻质量而言,皆未超出盛夔本。。然而,重新建立《水经》的独立地位并非如此简单。在《水经注》的传抄刊刻过程中,逐渐发生了《水经》的原文与郦道元的注文混淆的情况,而正确区分《经》《注》原本的文字又绝非一项可以轻松完成的任务。因而,杨慎《水经》辑本的实际成绩远逊于其学术象征意义。其后,经过研究《水经注》的清代著名学者王峻、全祖望、赵一清、戴震及清末民初学者杨守敬、熊会贞等人的相继努力,才最终大体解决了《水经注》经注混淆的问题。即便如此,一部校勘精良的《水经》单行本迄今未有出现。而针对《水经》而做的地理方面的系统而深入的专项探究,更鲜有人涉足。因此,在《水经注》之外的《水经》研究,显然还存在着很大的拓展空间。
       黄学超自硕士阶段起,即在我的指导下从事历史地理专业方面的研究。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以后,他起初试图以《水经注》某些方面的专题研究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然而,当我看到他完成的论文初稿后,感觉并不理想。不仅论文的结构有些松散,其中所讨论的问题也显得重点不够突出,倒是其中涉及《水经》部分的讨论颇有一些亮点。于是,在与他仔细商议,并考虑前人在《水经》文本方面尚缺乏系统研究之后,我建议他的论文重心索性完全以《水经》为主,在仔细校勘文本的基础上,对《水经》本体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究。结果,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最终完成了《〈水经〉文本研究与地理考释》这篇博士论文,并在随后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上,获得了与会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现在即将出版的这部有关《水经》研究的书稿,即是黄学超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之上修订完成的。
       《水经》成书甚早,有关其具体的成书年代与撰写作者,虽然不乏前人的相关研究,但一直都还没有定论。研究《水经》,这是首先遇到的难题,无法回避而又必须解决。黄学超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本着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态度,赞同部分学者提出的“《水经》文本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的观点,并据《水经》记载所体现出的政区与水道情况,以为《水经》文本的写定时间应该是在三国曹魏初年。而对于世间流传甚广的“汉代学者桑钦为《水经》作者”的说法,黄学超则持否定态度,认为桑钦本人至多是《水经》一书部分材料的贡献者,而非写定者。
       欲要从事《水经》本体的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文本本身的准确性便显得极其重要。在传抄与刊刻过程中形成的《水经》与《水经注》经注文字混淆的情况,虽然经过清代及民国治郦者的努力已经基本解决,但在个别的字句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分歧。为此,黄学超以保留早期《水经》原文较好的明朱谋《水经注笺》为底本,结合其他诸家的《水经注》版本,对现存《水经》所载水道的全文重新进行逐字逐句的厘定。另外,由于《水经注》原本四十卷的文字中有五卷自北宋以后出现散佚,也相应地影响到《水经》文字的流传,因而重订《水经》文本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文字辑佚的问题。对此,黄学超也做了细致的工作。他利用《太平寰宇记》等传世文献,并吸收前人相关成果,讨论了目前已知《水经》所佚的14条水的篇目与现存文字的情况。此外,黄学超还将上述经过精良校勘与辑佚的《水经》文本重新加以标点,列于其书稿这部分的讨论之后。在供其后续相关研究之用的同时,也便利了读者了解与阅读经他整理之后的最新《水经》文本。
       在《水经》文本的校勘完成之后,再探讨其书写体例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清代学者王峻、全祖望等人曾对《水经》与《水经注》的文字表述用例有所论及,但在系统的探究方面,仍存不足。黄学超在认真分析了《水经》文本之后,注意到在材料充足的前提下,河流规模的大小是《水经》收录与否的一条准则。不仅如此,在《水经》所载河流的编排上,他也发现了隐含的规律——大致上是依照从北到南,从西到东的顺序叙述的。至于《水经》的具体行文,他也认为存在着比较规整的程式,在词例与句例上皆有章可循。这些创见有不少都是之前的学者忽略或没有充分注意到的,由此可见黄学超研究具体问题时的细致与深入。
       《水经》所记载河流的地理考释,是有关《水经》研究的又一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在作为本书上篇的《水经》文本的研究大体完成之后,黄学超又花大气力,在下篇中对《水经》所记载的157条水道与相关的城邑的古今地理问题,以地域分章节,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相关传世文献与考古资料,重新进行系统而详细的考释,除补充已有研究尚未涉及之处外,还纠正了一些现有研究中的错漏。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将《水经》本体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对进一步探讨《水经注》的相关问题也不无裨益。
       此外,本书还附有黄学超自己制作完成的大量图表,对形象而直观地揭示书中的结论极有帮助,由此亦可见作者的用心。
       学术研究是一项需要坐冷板凳的工作,尤其是涉及具体的古今地理考证之学,更需要花费超出常人多倍的精力才能完成。黄学超撰写的这部书稿也再次印证了这一点。衷心期待他能以此为起点,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上做出新的成绩。
      
       李晓杰
       2021年8月9日
       于复旦大学光华楼
      

作者简介


       黄学超,1987年生,福建漳州人。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政区地理、历史地理文献,近年以《水经注》研究为主要方向。参与撰写专著《水经注校笺图释·渭水流域诸篇》《水经注校笺图释·汾水涑水流域诸篇》等。在《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自然科学史研究》《文献》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书摘


       目录
      
       绪论
      
       上编 文本研究
      
       第一章 《水经》文本校理
       第一节 自《水经注》中离析《水经》文字的再审订
       第二节 《水经》文本之校订
       第三节 《水经》辑佚
      
       第二章 《水经》文本的形成
       第一节 《水经》著作年代初议
       第二节 《水经》文本渊源考析与《水经》著作年代之再判断
       第三节 《水经》地理信息断代与材料来源
      
       第三章 《水经》体例研究
       第一节 《水经》的记述对象
       第二节 《水经》诸篇的编排
       第三节 《水经》行文程式
      
       第四章 《水经》的流传
       第一节 郦道元作《水经注》之前《水经》的流传情况考略
       第二节 《水经》文本的隐沦与重新获取
      
       下编 地理考释
      
       第五章 河及以北诸篇地理考释
       第一节 《河水》篇
       第二节 河东诸水篇
       第三节 河内诸水篇
       第四节 河北诸水篇
      
       第六章 江河之间诸篇地理考释
       第一节 伊洛诸水篇
       第二节 关中诸水篇
       第三节 河淮间诸水篇
       第四节 沔潜两水篇
       第五节 南阳诸水篇
       第六节 江淮间诸水篇
       第七节 江沔间诸水篇
      
       第七章 江及以南诸篇地理考释
       第一节 《大江》篇
       第二节 西南诸水篇
       第三节 荆南诸水篇
       第四节 扬州诸水篇
       第五节 交州暨西陲诸水篇
      
       附表一 《水经》与战国秦汉各载水文献所收录河流对照表
       附表二 《水经注》各主要版本所见经注区分情况对照表
      
       参考文献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