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职业英语综合教程
作者:
郭冬梅 康平平 郑航天 主编
定价:
42 元
页数:
136页
ISBN:
978-7-309-15727-7/H.3093
字数:
181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1年6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不断深入,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竞争空前激烈。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因此对外开放也必然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面对新时代的国际形势和我国实际发展情况,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培养既通晓涉外职场交际英语知识,又善于跨文化交际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一些大行业或行业大岗位群的需求。
       本教程以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导向,以《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支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提升语言思维和完善自主学习四项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本教程结合项目化教学理念和国内外职业英语教育最新教学理论,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在反复研究、探讨的基础上编写而成,以期达到《课程标准》所设定的四项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
       1.职场涉外沟通目标:掌握必要的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具备必要的英语听、说、读、看、写、译技能;能够识别、运用恰当的体态语言和多媒体手段,根据语境运用合适的策略,理解和表达口头和书面话语的意义;有效完成日常生活和职场情境中的沟通任务,在沟通中善于倾听与协商,尊重他人;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
       2.多元文化交流目标:能够通过英语学习获得多元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汲取文化精华,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文化比较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立场,具有国际视野,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掌握必要的跨文化知识,具备跨文化技能,秉持平等、包容、开放的态度,能够有效完成跨文化沟通任务。
       3.语言思维提升目标:通过分析英语口头和书面话语,能够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了解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等思维方法,辨别中英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异同,具有一定的逻辑、思辨和创新思维水平;锤炼尊重事实、谨慎判断、公正评价、善于探究的思维品格。
       4.自主学习完善目标:认识英语学习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具有明确的英语学习目标,能够有效规划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运用恰当的英语学习策略,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资源、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能根据升学、就业等需要,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运用英语进行终身学习。
       本教程的编写遵循二语习得的一般规律,但摒弃了学科本位的学术理论中心设计,注重涉外职场交际与技能训练,强调交际语言和技能的实用性、通用性、时效性、典型性和可模拟性,所选材料体现了从事行业涉外交际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该行业在技术应用方面的最新或重大发展趋势。同时,为了配合各专业有效课堂的开展以及项目化教学要求,本教程运用“以完成职场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辅助教师设计教学活动,融入中华文化思想,落实课程思政教学,为学生进行实景模拟和现场学习与实践提供便利,多维度助力院校教学改革创新。
       本着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目标,本教程共有8个单元,分别设计了8个与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息息相关的话题,依次为求职面试、服务礼仪、旅游出行、美食文化、营销策略、物流管理、信息技术及环境保护。每个单元包括2个情景对话、2篇阅读文章、1个语法项目及1种实用文体写作。其中阅读文章A为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说明性文体,以行业发展趋势、新产品介绍等为主;阅读文章B主要围绕行业内的名人逸事等,突出课程思政理念。语法项目包括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数词、介词及基本时态,配有相应练习题。实用文体写作部分紧扣高职学生未来工作中可能会接触到的各种业务文件和考试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体裁,包括求职信、简历等。单元内容丰富细化,着眼于听、说、读、写四项英语学习技能,切实全面增强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本教程所有编写人员均来自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科学部公共外语教研室,主编为郭冬梅、康平平、郑航天,副主编为宋晓磊、范丁齐、丁蕾,参编人员有胡佳、李鑫湲、宋杨、吕大、刘亭亭、马雅琳。全书内容由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王宏教授、四平职业大学的卢春华教授审读并定稿。在编写过程中本书得到了多位来自吉林大学同领域专家的支持,在此由衷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紧张,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妥和疏漏之处,诚挚希望广大专家同行、本书使用者批评指正。我们真诚期待您的每一条宝贵意见和建议。
      
       编者
      

作者简介

书摘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