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美学拼图
作者:
祁志祥 主编
定价:
120 元
页数:
600页
ISBN:
978-7-309-15565-5/B.744
字数:
603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1年6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是2017年以来第九届上海市美学学会代表性论文的汇编。
       这是一次“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美学实践,一次没有彩排的学术会演,一个随机应物的美学拼图,一个充满张力的思想探寻。
       四年一度的学会会员成果结集,将上海众多高校和机构的优秀师资聚合在一起,成就了难得的豪华作者阵容。
       充当章节的论文曾在各种名刊发表过。
       本书也是学会四十周岁生日的献礼文集。它记录了上海美学家的奋斗踪迹,体现了老中青学者的学术接力,为中国当代美学画卷献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书中配有会员的37幅书画篆刻插图,别具特殊的纪念意义。
      

作者简介


       祁志祥 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长聘)访问教授,上海政法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视文旅美学研究院院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规划教材项目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上海市高校服务国家战略重大出版工程项目1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作品曾获教育部及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代表作有《乐感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美学通史》(人民出版社)、《中国现当代美学史》(商务印书馆)、《中国美学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佛教美学新编》(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佛教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目前正从事重写中国思想史工程。
      

书摘


       目录
      
       前言 祁志祥
      
       绪论 祁志祥
      
       第一章 美学前沿问题
       一、文学作品的意义生成:一个诠释学视角的考察 朱立元
       1.诠释学现代转型的两大代表:伽达默尔与贝蒂
       2.新时期以来伽达默尔本体论诠释学的接受语境
       3.对本体论诠释学“读者中心论”的片面性的反思
       4.文学作品的意义来源: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创造
       二、理论之外:后理论取径与中国接受变异 刘阳
       1.“后”与“外”的两种关系
       2.学理序列:《“理论”之外》的启示
       3.语言论主流的意图论变异:逆反·替换·强制
       4.从同化到对话:积极变异及方向因缘
       三、后殖民视域中的中国文论 吴娱玉
       1.后殖民理论中“中国”如何成像
       2.多元成像的理论坐标
       3.中国视角之于双向旅行的意义
       四、“神经美学之父”泽基的审美体验研究 胡俊
       1.审美体验的脑神经基础
       2.探索“走向一个脑基础的美的定义”
       3.审美体验的相关研究及思考
       五、人工智能:技术、文化与叙事 王峰
       1.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化的冲突关系
       2.人工智能叙事作为调节力量
       3.人工智能叙事的消极性
       4.人工智能的文学叙事与社会叙事
      
       第二章 体系建构的回顾与展望
       一、中国美学精神及其演变历程 祁志祥
       1.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五大基本范畴及其子范畴
       2.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演进历程
       3.中国现代美学精神的历史演变
       二、探寻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建构之路 陈伯海
       1.历史与现状的简略巡视
       2.立足当下,努力营造自己的基地
       3.在“多向观照,互为阐释”中实现创新
       三、构建当下中国艺术学理论、中国学派的思考 金丹元
       1.开创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的学理性认知维度
       2.顺应艺术观念与艺术思维的变革趋势
       3.从种类和题材的“变与不变”中下功夫
       4.“艺术哲学”的严肃性和重新定义的可能性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美学
       一、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 张弓
       1.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同步发展
       2.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关联
       3.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应该解决后现代主义的提问
       二、生活成为艺术的可能性:从马克思到舒斯特曼 张宝贵
       1.观念具身化
       2.生活本身成为艺术
       3.生活生成艺术的不同途径
       三、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华美学如何“接着说” 夏锦乾
       1.“接着说”的方法论意义
       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意志观
       3.中华巫性美学的意志观
       4.从“意志”入手“接着说”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中华美学
       四、苏联审美学派与80年代中国文论转型 曹谦
       1.苏联“审美学派”学说及其争论的译介
       2.80年代文艺本质讨论:从“审美特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
       3.“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中国审美学派的确立
       五、新时代网络现实主义创作的美学特征与问题 张永禄
       1.新时代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美学特征
       2.网络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四章 美学与政治
       一、艺术正义的类型与亚类型 王云
       1.完全艺术正义与不完全艺术正义
       2.完全艺术正义与“诗的正义”
       3.经验性与超验性完全艺术正义
       4.经验性与超验性不完全艺术正义
       二、迈向生命政治与生命诗学:阿甘本的姿态论及其转向 支运波
       1.批评范畴与姿态语言
       2.姿态的生命政治学
       3.生命诗学的再转向
       三、朗西埃的三种政治类型与艺术体制的关联 吕峰
       1.原政治与影像的伦理体制
       2.类政治与艺术的再现/诗学体制
       3.政治与艺术的美学体制
       4.三种艺术体制的再思考
      
       第五章 美与审美的学理探新
       一、意象创构中的象外之象 朱志荣
       1.象外之象的内涵
       2.象外之象与实象的关系
       3.象外之象的基本特点
       4.艺象中的象外之象
       二、古代诗学的“兴味”说 孙超
       1.建基于“兴”论与“味”论之上
       2.诗学意蕴及其日常生活化特性
       3.兼具吸附性与开放性的话语优势
       三、审美能力的构成 刘旭光
       1.审美能力的经验构成
       2.审美的先天机制或“纯粹审美能力”
       3.作为独特认知能力的“审美”
       4.作为生命状态的“审美”:激情、体验与感知
       5.结论:对审美诸能力的逻辑整理
       四、臻美理念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 姚全兴
       1.臻美理念的来源及形式
       2.臻美理念三原则
       3.臻美理念中的创造性思维
       4.运用臻美法文学创作的创作实践
      
       第六章 中国美学研究
       一、朱熹《家礼》的美学之维及其当代价值 邹其昌
       1.朱子《家礼》的生活世界
       2.朱子《家礼》的美学之维
       3.《家礼》美学的当代价值
       二、蔡元培美学的“万物一体”精神 潘黎勇
       1.宋明“万物一体”论的义理内涵
       2.人道主义:万物一体论的现代申说
       3.万物一体论与蔡元培美学的价值诉求
       三、宗白华与“中国形上学”的难题 汤拥华
       1.美学家与批评家
       2.中西比较的难题
       3.通向后哲学的美学
       四、从宗白华、李长之看百年中国文论话语新变 张蕴艳
       1.宗白华“意境”论与美学思想谱系
       2.从宗白华到李长之的学术传承
       3.中国艺术精神的再创造
       五、徐中玉文艺理论的研究风格和首创性成就 周锡山
       1.徐中玉文艺理论的三大研究风格
       2.徐中玉治学方法的五个首创性成就
      
       第七章 外国美学研究
       一、贝兰特读霍桑:《红字》的情感理论维度 陆扬
       1.国家幻想与国家符号
       2.《红字》的情感维度
       3.贝兰特的分析策略
       二、虚构与片面:黑格尔对古典型艺术的深度解构 李钧
       1.关于古典理想的难题
       2.理想的永恒性与消逝性的矛盾
       3.艺术在意识上和概念上的不同内涵
       4.意识里作为“中心”的古典理想只是概念的“开端”
       5.作为“开端”的古典理想的虚构性与片面性
       三、杜威审美经验理论的现象学解释 王茜
       1.还原:从艺术作品到日常经验
       2.直观:包孕直接意义的身体知觉
       3.构成:审美情感的结构与意向关系
       4.实在论与现象学混合的审美经验理论
       四、艺术人类学:从符号交流到物质文化研究 尹庆红
       1.艺术作为文化交流的符号
       2.艺术与能动性
       3.物质文化研究
      
       第八章 音乐美学
       一、中国音乐的经典化建构:现实驱动和学理依据 杨燕迪
       1.命题的提出
       2.命题的学理背景
       3.音乐经典:立足中国境况的思考
       4.展望与建议
       二、音乐审美的主体合法性与共相普遍性 武文华
       1.音乐美学学科的生态样貌
       2.相关审美的主体合法性的理论依据
       3.音乐审美活动应朝向某种审美共识
       4.音乐审美活动普遍性的存在条件
       三、《谿山琴况》演奏美学:通过技术描摹阐发哲学旨归 赵文怡
       1.“和清”
       2.“清远”
       3.“古淡”
       4.“恬逸”
      
       第九章 戏剧与朗诵
       一、论曹禺的舞台观 陈军
       1.舞台演绎以剧本为前提和基础
       2.立足心理体验的人物表演
       3.以观众为本位的舞台创造
       二、新中国“十七年”越剧中的性别观 曾嵘
       1.男尊女不卑:越剧中的性别观
       2.对“男尊女卑”的顺从与反抗
       3.对“男女平等”性别观的接受与变通
       三、朗诵艺术形态及其中的表演元素 包磊
       1.朗诵与朗读及吟诵的关系
       2.朗诵的选材可以是口语化的作品
       3.朗诵中适当加入表演元素增强艺术表现力
      
       第十章 美育与文化
       一、小镇的知性美学品格初探 庄志民
       1.全域旅游视角下的“知性”小镇
       2.社会生态圈中的“知性”小镇
       3.作为休闲时代旅居目的地的“知性”小镇
       二、江南文脉的历史传承与文化使命 谢金良
       1.审美基因:江南文脉的早期起源
       2.审美思维:江南文脉的历史传承
       3.审美追求:江南文脉的文化使命
       三、天天美育与情感教育 陆旭东
       1.美育与情感教育的内在联系
       2.中学情感教育的实践探索
       四、小学生识字教学中传承汉字之美 孙沛莹
       1.立足学生思维,体会汉字意蕴
       2.追溯汉字本义,契合汉字“音形义”
       3.通过识字教学传承“蒙学”,体会音韵美
      
       第十一章 时尚与传媒
       一、景观社会:一种视觉传播化的统治 王梅芳 刘华鱼
       1.景观社会的主要题旨:提供视觉传播化的统治
       2.景观社会施以视觉传播化的统治的深层逻辑
       3.景观社会下视觉传播化统治的具体形式
       二、城市化:纪念碑性、魔性与诗性 朱军
       1.纪念碑性:权力意志的历史脉络
       2.魔性:符号的幻象及其统治
       3.诗性:作为日常语言的人文城市
       三、国际化视域下时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徐天宇
       1.时尚教育可持续发展助推时尚产业升级
       2.时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民国广告图形的风格谱系研究 汤筠冰
       1.广告字体的图形化发展趋向
       2.中国画风格广告图形历程
       3.现代艺术风格广告图形发展
       五、坚守与嬗变:《新京报》的全媒体转型 陶奕骏
       1.《新京报》的坚守:深厚的内容基石
       2.《新京报》的嬗变:移动化、视频化、产业化
       3.《新京报》的全媒体实践对于传统报刊转型的启示
       六、社群主义视角下的网络社会信息传播治理 范玉吉 何瑞鹏
       1. 全球化视野下信息传播秩序的现实困境
       2. 网络社会中的传播权与国家主权
       3. 网络社会信息传播治理的社群主义逻辑
       4. 社群主义视角下基于传播主权的治理路径
      
       附录
       一、学会简介
       二、上海市美学学会第七届、第八届(2009—2017)活动大事记 祁志祥
       三、上海市美学学会第九届活动大事记祁志祥 张永禄
       四、祁志祥会长在第九届学会换届大会上的就职讲话
       五、祁志祥会长在上海市社联2018年度学术团体负责人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六、本书书画插图作者索引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