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返回的步伐:马克思政治思想的方法与论域
作者:
祁涛 著
定价:
62 元
页数:
237页
ISBN:
978-7-309-15365-1/A.47
字数:
223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0年1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自唯物史观创立以来,马克思的政治思想极大地启发了后世的政治学说,也遭遇过不计其数的错误解读。本书重新聚焦马克思政治思想的主题与方法,意在澄清马克思政治思想中若干基本问题的历史缘起,建立新的诠释方法,激活马克思政治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本书从马克思政治思想与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传统的关系出发,建立了以霍布斯、洛克、卢梭为起点的近代政治哲学坐标;通过返回近代政治哲学,发掘出青年马克思对于政治国家、异化劳动、宗教批判等主题的思想史渊源;探索出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主线之外,另一条丰富多彩又荆棘丛生的思想道路。
       本书的标题“返回的步伐”源自海德格尔《同一与差异》中有关思想史研究方法的表述。“返回的步伐”意在表明,思想一定要以某种方式离开哲学中迄今被思的东西,才能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此,本书通过马克思与近代政治哲学的思想对话,返回到马克思政治思想中有待被进一步思考的领域,它迫使人们不断地返本开新,保持马克思政治思想的活力。
      

作者简介


       祁涛,1988年3月出生于江苏南京。201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2015年入复旦大学政治学系博士后流动站。2017年起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讲师。在《哲学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天津社会科学》《探索与争鸣》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政治思想史。主要开设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历史哲学、19世纪欧洲政治思想研究等。
      

书摘


       目录
      
       前言
       一、作为整体的政治哲学
       二、反对“连贯性神话”的思想史研究
       三、思想史研究的“流转义”
       四、研究的结构与目标
      
       第一章 马克思政治思想研究的若干方法
       第一节 “返回的步伐”:为什么要回到马克思政治思想的传统?
       一、思想史中的前见与诠释学处境
       二、“返回的步伐”:尚未被思的事物与思的任务
       三、效果历史的诠释学原则
       第二节 “理论迂回”:一种阿尔都塞式的重构
       一、马克思政治思想的传统研究
       二、阿尔都塞的“迂回阅读”
       三、论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第三节 “视差之见”:诠释活动的主体性与话语空间
       一、诠释活动的主体性与话语空间
       二、马克思政治思想中的视差现象
       三、诠释马克思政治思想的“双重任务”
      
       第二章 马克思政治思想的近代政治哲学渊源
       第一节 建立社会:现代自然权利论的理论尝试
       一、为什么要谈论自然状态?
       二、“自然-人为”的二元结构与承认关系的转化
       三、利维坦的影响及其困境
       第二节 社会与市场: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市民社会问题
       一、市民社会问题的洛克传统
       二、市民社会的抽象机制及其自主性矛盾
       第三节 规范性政治的尝试——近代政治形而上学的完成与危机
       一、私人与公民的分裂:卢梭对政治现代性的批判
       二、“需要的体系”:市民社会的抽象性与个人主义前提的颠覆
       三、规范性政治的衰落与危机
      
       第三章 批判与识别:马克思政治思想的开启
       第一节 政治批判的诞生背景
       一、马克思介入近代政治哲学的背景之一:政治哲学与形而上学的统一
       二、马克思介入近代政治哲学的背景之二:政治哲学与神学政治的理论牵连
       三、马克思介入近代政治哲学的背景之三:政治哲学与德国政治的时间错位
       第二节 “副本批判”——政治批判视域下的视域转换
       一、视差与“消灭哲学”的方法论意义
       二、人的分裂问题:马克思哲学与卢梭哲学的对话
       三、政治异化: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的现象描述
       第三节 马克思国家批判的双重内容
       一、马克思的国家批判之一:关于政治国家结构及其运动原则的批判
       二、马克思的国家批判之二:关于官僚政治的批判
      
       第四章 马克思政治思想对阶级社会的确认与理解
       第一节 阶级社会的哲学基础
       一、阶级社会理论之前的两种理解社会的路径
       二、阶级社会理论的三个理论准备步骤
       第二节 阶级社会的抽象性机制
       一、抽象社会的哲学存在论讨论
       二、劳动含义中的政治思想:从劳动到抽象劳动
       第三节 异化、社会交往与阶级斗争
       一、异化问题与近代表现主义的兴起
       二、社会交往与阶级斗争问题
      
       第五章 结构与情势:《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案例
       第一节 历史哲学视角下的政治分析
       一、历史的悲喜剧
       二、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差异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时间分析
       第二节 结构的历史与情势的历史
       一、两种社会历史时间
       二、阶级分析背后的“深层历史”
       三、情势的历史与“活的历史”
       第三节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国家问题
       一、关于行政权与立法权的斗争
       二、国家机器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三、政党与代表制断裂问题
      
       结语:种子的命运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