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马克思社会政治理论的思想建构
作者:
张娜 著
定价:
58 元
页数:
207页
ISBN:
978-7-309-15057-5/D.1034
字数:
228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1年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问题的存在域并不等同于问题的解决域。为破除现代生产关系,当人们还集中于政治领域进行分析时,马克思早已走入其根基领域——社会现实——展开讨论。主谓词关系问题、社会与国家问题、人的解放与政治解放问题的思考奠定了马克思早期社会政治思想的雏形。在此基础上,经过对市民社会领域现实性问题、实践性问题、历史性问题的逐一深入,马克思最终完成了其社会政治思想从原点到平面再到立体的整个发展历程,并在资本主义批判的实践斗争中继续探索。
      

作者简介


       张娜,复旦大学法学博士,2015—2019年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市阳光学者;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哲学研究。
      

书摘


       目录
      
       绪论 马克思思想的社会政治维度
       一、马克思思想的政治传统
       二、马克思思想的社会视域
       三、马克思社会政治思想的开端及概览
      
       第一章 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
       第一节 黑格尔对自然法学说的批判
       一、黑格尔对经验主义自然法的批判
       二、黑格尔对形式主义自然法的批判
       三、黑格尔对近代社会政治学说的批判
       第二节 黑格尔法哲学的基本架构
       一、作为开端的自由意志及其三个特征
       二、抽象法:自由意志借助外物以实现自身
       三、道德法:自由意志在内心中实现
       四、伦理法:自由意志的充分实现
       第三节 社会现实的领域
       一、现实:实存与本质的统一
       二、家庭:自然或直接阶段的伦理
       三、市民社会:分裂或现象中的伦理
       四、国家:统一或完成的伦理
       第四节 黑格尔法哲学的主要成就
       一、政治的社会领域
       二、政治的历史领域
      
       第二章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第一节 从主观主义转向黑格尔
       第二节 从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
       一、自我意识的立场
       二、与自由人的决裂
       三、费尔巴哈的冲击
       第三节 主词和谓词
       一、亚里士多德论主谓词
       二、黑格尔哲学中的主谓词
       三、马克思论主谓词
       四、费尔巴哈论主谓词
       第四节 国家和市民社会
       一、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和国家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
       三、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批判的核心要义
       第五节 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
       一、鲍威尔关于犹太人解放问题的讨论
       二、马克思与鲍威尔的分歧
       三、马克思关于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论述
      
       第三章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节 转向政治经济学的必要性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开端
       一、资本主义文明的危机与新世界观的酝酿
       二、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学批判
       三、以“异化的积极扬弃”为核心的共产主义学说
       四、以“对象性的活动”为核心的哲学批判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哲学变革
       一、新世界观的萌芽
       二、新实践观及其社会历史观
       三、以实践与现实感性世界为核心的根本变革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史观的奠基
       一、青年黑格尔派的“莱比锡宗教会议”及其批判
       二、作为总绪论的费尔巴哈章和唯物史观的奠基
       三、唯物史观的首次运用
       第五节 马克思社会政治理论的基本架构
       一、从科学理论到实践纲领
       二、从劳资对立到阶级对立的社会变革
       三、《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唯物主义特征和社会政治理论架构
      
       第四章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社会政治理论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表述
       一、确定了历史唯物主义本质的名言
       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内核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
       第二节 经济基础:生产方式的变动结构
       一、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二、物质生产的两个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三、经济基础的重要地位及其面临挑战
       第三节 阶级斗争:国家与革命
       一、阶级的历史性
       二、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无产阶级专政
       三、无产阶级专政不是人类社会的终点
       第四节 意识形态批判
       一、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的不同解释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主要内容
       三、马克思语境中的意识与意识形态
       第五节 社会革命与世界历史
       一、社会形态的三阶段说
       二、世界历史的两大形成条件
       三、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论
      
       结束语 马克思社会政治理论的价值立场与现实意义
       一、人的解放是马克思社会政治理论的核心价值
       二、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主体性问题及其实现逻辑
       三、马克思社会政治理论的中国语境
      
       参考文献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