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选读》(Reading America in Literature)是编者在复旦大学开设美国文学选读通识教育课程后,为推动教学改革和培养新型合格人才、经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编写而成的,旨在满足新时代教学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需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合作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潜移默化地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英语语境、语用意识,有效提高英语语言能力。
本教程精选了学界公认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体裁涵盖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扼要呈现了美国自殖民时期至21世纪的文学。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本教程主要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 以独特的视角讲述美国文学发展的故事
本教程以美国“文化身份”的构建和嬗变为主线,从其胚胎期(Potential: Fetus in the Colonial Womb)到国家的诞生(Hope: Birth of a New Nation),再到文化身份的形成(Vitality: Fostering a New Identity)、发展(Passion: Nurturing Youthful Dreams)、反思(Contemplation: Growing to Maturity)、探索(Uncertainty: Continuing the Journey of Self-Exploration)、求变(Audacity: The Age of Subversion and Reconstruction)、拓展(Inclusiveness: Cultivating a Pluralistic Disposition),梳理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旨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感受力,同时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探究美国社会文化的成长历程,探析美国文学的民族性及其展现的文化特征。
二、 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本教程共8章,每章的第一部分为概论,简述题旨;第二部分为作家作品选读,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高质量的语言“输入”;第三部分为丰富多样的学习任务,由“文本解读”(Engaging the Text)、“拓展探索”(Exploring Connections)、“文学术语”(Literary Term)和“写作建议”(Suggestion for Writing)4个板块构成。“文本解读”用一系列问题指引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表述观点;“拓展探索”引导学生研究不同作家作品以及中西文化的异同,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和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学术语”中介绍的修辞法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文学素养,提升语言“输出”的质感;“写作建议”鼓励学生“学中用,用中学”,将“输入”的内容内化后,通过写作任务实现有效的“输出”。这些学习任务能帮助教师综合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 以探究式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本教程的内容设计和编写以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为出发点,将教师的角色设定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可将阅读作为课前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课中阶段,选文后的各项学习任务为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等教学活动提供了思路和材料,便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交流不同的观点,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化,培养其创新思维。
本教程是为高等院校美国文学类课程设计编写的教材,既可供通识教育同类课程教学使用,也可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用书。在使用本教程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授课时数、实际教学需要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选用各章的内容,其余篇目则可作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材料。
本教程中的概论、作家作品简介以及注释供教师与学生参考之用,编者希望本书的使用者独立思考、各抒己见,不必拘泥于编者的观点。由于编者能力所限,书中如有疏漏之处,我们衷心希望老师、学生以及其他读者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