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21世纪大学英语视听高级教程
作者:
肖英 主编
定价:
48 元
页数:
213页
ISBN:
978-7-309-14738-4/H.2952
字数:
442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0年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一、 编写依据
       《21世纪大学英语视听高级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为参照准则,以提高大学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并使其达到熟练阶段听力标准为目的编写的一套有针对性、循序连贯的高级视听教程。2018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和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制定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的英语语言能力分阶段、分等级进行了全面、清晰、翔实的描述,为英语教学的大纲制订、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语言测试等提供了指导和依据。《教程》参照对接结果和量表的具体能力描述,分析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制定清晰的英语能力培养目标,改进了英语视听教材编写方法、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程》主要供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作为选修课教材使用,面向修读完基础英语课程后的大学本科生,帮助他们在听力理解能力上更上一个台阶。比照等级量表,本教程针对的学生英语能力发展属于从提高阶段向熟练阶段的转变,听力理解能力应达到量表中六七级左右,等级具体要求可概括为: 听懂语速约140~180词/分钟、涉及各种话题的广播影视节目,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抽象话题的论述和信息量大的讲座、报告、讨论等,能做到概括主要内容,把握说话者的信息组织方式,如整体框架、衔接手段等。
       故针对这一群体英语听力提高的需求,《教程》编写团队在以往教材编写的基础上,结合多年英语视听教学经验,精心挑选音视频素材,科学编排配套练习和设计听力活动,贯彻系统化、差异化和综合化训练方针,解决学生普遍反映的三个问题:训练内容和素材零星、碎片化,无系统性;训练方法和素材处理方法单一、无差异性;缺乏宏观听力技巧的运用或微观、宏观两个技巧综合运用不熟练。并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突破瓶颈,最终达到量表规定的相应听力水平要求。
      
       二、 编写理念
       《教程》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本教材,实现听力理解能力自我评价量表中的几个“我能听懂”要求。
       能听懂语速正常和较快的素材。为了帮助学生适应量表要求的语速并迅速做出反应,《教程》素材的语速控制在120 ~ 180词/分钟,每个单元都按照主题归类核心词汇,并配以一定的词汇练习,帮助学生通过联想积累更多词汇,并利用这些词汇与主题内在的联系,熟悉同类话题素材的共同特征,并借此做好预测,减少语速对听力理解的影响。此外,在每篇听力素材的生词表中不仅提供语音、词性、释义,而且以素材中单词的搭配或单词所在句子为例子。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做了听前准备,而且在大主题和小情境中加深了对词的理解和记忆。词汇和话题相关知识的储备有利于减少学生听力过程中的焦虑,增强他们预测、推理分析的信心,有效地提高听懂的
       可能性。
       能听懂素材主要内容,理解说话者的意图、信息组织方式,如整体框架、衔接手段等。《教程》编写以任务驱动(task-based)、突出技能(skill-based)为依据,帮助学生梳理不同体裁听力素材的组织方式,侧重培养学生“自上而下”的宏观、整体框架听力思维。在巩固和提高学生“自下而上”的微观听力技能基础上,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和运用宏观听力技能,改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被动听”等听力陋习,培养学生主动根据已知信息,概括分析、推理判断、辨认信息和总结中心思想的意识和能力,以大幅度提升他们的英语听力理解及综合能力。
       能听懂各领域、不同体裁的听力素材。《教程》素材选择基于主题(theme-based)、依托内容(content-based),选取海内外广播影视节目,真实、鲜活且体裁多样,融合了新闻、演讲、讲座、报告、采访、纪录片、公开课以及各种日常生活、工作片段等;内容涉及10个不同话题,兼具经典和与时俱进、抽象和具体的话题;语言涉及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强化学生综合科学文化素养。主题、体裁、题材的丰富不仅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提高听力理解能力,还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掌握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培养灵活应变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能听懂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听力素材。《教程》中特别选取信息性较强的人文、科普讲座、访谈、纪录片等,并根据素材和听力技能的需求进行任务设计,如记笔记、听后摘要写作等。以此帮助学生探索学术英语的规律,培养一定抽象思维能力和学术英语交流技能。
      
       三、 教程特色
       除以上提及的目标明确、理念创新、选材真实、内涵丰富等特征外,《教程》还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解决了英语听力教学与测试目标分离的问题。《教程》接轨《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兼收目前大型核心考试 (大学英语四六级、托福、雅思、PET学术英语考试等)听力题型的精华,例如,整合性题型(听后概要写作、听后翻译等),既新颖又有效,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满足他们通过考试的实际需求。《教程》部分材料已在课堂上多轮试用,学生反映课程教学资料有趣、知识性强,课程学习大幅提高了他们的听力能力,有助于他们在复旦大学英语水平考试(FET)、托福、雅思、中级口译和高级口译等大型核心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宏观听力技能的训练改变了他们的听力思维习惯,大大促进了他们听、说、写技能的提高,让人受益匪浅。
       落实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精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也应融入学生课后自学中。大学选修课课时少,英文听力学习更需依靠学生课后自学。《教程》既提供指定的泛听资料,也提供相关主题资料网站,给予学生相对自由的选择权,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网上搜寻和东敲西打的零碎训练,能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巩固和加强课堂所学,探索适合自己的听力方法,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助推实现量表设定的“能听懂”目标。
       搭建具有较强综合性、开源性的教学框架。《教程》提供了清晰的听力教学过程和训练框架。教师在这一框架下,可利用《教程》中听力素材和推荐的教学资源网组织教学活动,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在框架下调整素材、加入自选材料。一方面,可以灵活地对学生需求做出反应,使课堂活动和教学方法多样化;另一方面,教师可选取时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听力资料不断充实相关主题素材库。素材越多,教师对主题处理越灵活,越自信。
       同时,《教程》编写团队衷心希望,在教材使用过程中,能得到各院校师生的反馈意见与建议,以便我们能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教程》,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
       《教程》编写团队特别感谢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季佩英教授在教材设计和编校中的指导和帮助。
      
       编者
       2019年9月
      

作者简介

书摘


       使用说明
      
       《21世纪大学英语视听高级教程》共10个单元,分别围绕东西方教育、职业发展、商业贸易、科技前沿、公共健康、社会价值、动物世界、能源环境、男女平等、婚姻家庭10个主题展开。主题兼顾经典和流行,素材撷取力求真实、生动,使得学生在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同时,还能丰富或拓展其在相关领域的知识面。
       《教程》中各单元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
       1. 开场活动(Lead-in) 该部分帮助学生梳理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核心词汇和主题信息,为听力理解做准备。除讨论词汇与完成练习之外,教师还可设计各种课堂活动。例如,布置学生提前围绕核心词汇对话题进行研究,课堂上展开探讨,为听力理解提供背景知识。引入主题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术研究精神。
       2. 精听(Intensive Listening) 该部分含5段与主题相关的视频,以新闻、访谈、讲座、美文和纪录片为选材,配套5种不同的练习形式,并另含一个听力技巧和策略的讲解与讨论。课堂教学可围绕主题讨论展开,也可将技巧训练与主题讨论相结合,利用配套练习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并通过技巧训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策略意识和使用策略的能力。例如,利用听写练习或听后改错,帮助学生发现辨音的难点,并运用已知主题信息、语法知识、文本结构、相关语境等对词和句子进行区辨,做出判断。
       3. 泛听(Extensive Listening) 该部分配备2个音频或视频,作为泛听练习,并推荐与主题相关的网址,供学生课后自学,以巩固技巧、加深理解。教师也可用它们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主题素材和掌握技巧。课堂教学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4. 听后译(Listening and Interpreting) 该部分与听后摘要写作都强调综合性练习的重要性。听后译的句子取自本单元听力素材,帮助学生复习所学,强化对重要知识点和相关句子的理解。教师可借助听后译练习督促学生分析和反复阅读听力文本,鼓励他们找寻不同体裁听力材料的组织结构、语言风格等特征,从而有效地提升听力理解能力。
       5. 开心一刻(Fun Time) 该部分包含一段幽默风趣或发人深省的视频,可用作主题思想的深化讨论或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课堂教学也可从这个部分开始。
       本教材供1学期使用。建议每个单元3课时。其中,2课时主要讨论单元主题和训练听力技巧,1课时检查学生对本单元所讲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也可根据教学时间和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灵活掌握,使用全部内容或选用部分内容。本教材已配套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师生可下载封底“i学”二维码进入学习平台。该学习平台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教学。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