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医学人类学
作者:
左伋 主编
定价:
40 元
页数:
155页
ISBN:
978-7-309-14866-4/R.1792
字数:
217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0年6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医学人类学(medical anthropology)是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人类学的众多分支学科之一。医学人类学是用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从生物学和社会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的疾病和卫生、健康照料、医疗系统、传统医学等问题及其与生物学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现代医学过分地侧重医院临床教学和实验方法,医疗相关知识基本都来源于医院及医院与实验室之间,贬低了医疗从业者的日常经验,而这些经验往往在认识疾病、防控疾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成为某些被称为“医疗地理志”与“医疗形势”的研究报告,这些也是民族志、人口学、统计学及流行病学资料的依据。医学人类学旨在以人类学参与性观察、深入访谈、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医学所涉及的医疗系统及相关人群的行为、观念连同其社会环境作整体观察,从主位的角度,将“他者”合理化,解决医学临床实际问题,并对研究者所习惯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行反思。也就是说,医疗系统被看作是每个族群的文化史产物。科学性的生物医疗制度以一个文化形式来加以探讨。因此,对于医学生来说,了解医学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及意义并应用于临床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本教材作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系列教材之一,得到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邀请了兄弟单位从事相关专业的老师参与编写。医学人类学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有些内容可能与其他学科重叠(尽管侧重不同)。因此,本次编写中我们只是选择了几个专题。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左伋 杨玲
       2019年11月30日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第一章 医学人类学概论
       第一节 医学人类学的定义
       第二节 医学人类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 医学人类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 文化、生物学与医学
       第二节 医学人类学与人类学及其他健康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医学人类学研究方法
       第四节 医学人类学和生命伦理学
       第五节 医学人类学的主要理论框架
      
       第三章 现代社会卫生状况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卫生政策
       第三节 全球卫生与我国卫生
      
       第四章 传统医学
       第一节 中医学思想体系
       第二节 各民族传统医学思想体系
       第三节 传统文化与医学
      
       第五章 分子人类学
       第一节 人类进化的分子遗传学依据
       第二节 种族和人类迁徙
       第三节 人类基因和自然选择
       第四节 人类基因与生活环境
       第五节 遗传病与隔离群
       第六节 遗传学与人类的未来
      
       第六章 营养与疾病的人类学原理
       第一节 食物与营养
       第二节 营养与疾病
       第三节 饮食文化与疾病
      
       第七章 中医人类学及西学中医
       第一节 中医人类学发展史
       第二节 中医人类学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中医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中医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五节 西学中医研究
       第六节 我国中医人类学的发展方向
      
       第八章 法医人类学
       第一节 法医人类学概述
       第二节 骨骼的法医人类学鉴定
       第三节 牙齿、毛发和指(趾)甲的检验
       第四节 人像鉴定
       第五节 现代科学技术在法医人类学中的应用
      
       第九章 生育人类学
       第一节 人类生殖
       第二节 出生缺陷
       第三节 优生学、优生运动与新优生学
      
       第十章 衰老人类学
       第一节 细胞衰老
       第二节 器官衰老
       第三节 衰老的机制
       第四节 老年疾病的人类学干预
      
       第十一章 死亡人类学
       第一节 死亡概述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认识及国人死亡观发展
       第三节 死亡的生物学意义
      
       参考文献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