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中文的中文性研究
作者:
申小龙 著
定价:
85 元
页数:
624页
ISBN:
978-7-309-14300-3/H.2898
字数:
451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9年7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2004年德国著名的学术出版社PETER LANG出版德国汉学家布里吉特•欧恩里德研究申小龙学术思想的德语专著《中文的中文性研究——申小龙与文化语言学》。为什么申小龙及其文化语言学思想在国内外引起巨大的反响和争鸣?本书汇集作者在21世纪新发表的论文,使读者对此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书名沿用德语书名原义“中文有多中文”的汉语翻译——中文的中文性研究。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序 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再认识 孟 华
      
       前言 中国文化语言学:从20世纪到21世纪
      
       一、语言的本质存在与印欧语言研究的古典传统
       (一)语言信仰与人类对自身存在的思考
       (二)宗教的神圣性与语言科学的精密化
       (三)本质论与欧洲语言人文主义之源
      
       二、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历史批判及其现代意义
       (一)哲学和拉丁语视野中的经院语法
       (二)普遍语法的古典形式和近代形式
       (三)唯理语法研究的理性主义
       (四)索绪尔唯理语法批评的历史高度及其局限
       (五)普遍唯理语法在欧洲的发展
       (六)20世纪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发展
      
       三、索绪尔的科学魅力与人文虚妄
       (一)寻找人类有意识活动的无意识结构
       (二)语言现象符号化整合的语境困境
       (三)“软”和“硬”的选择:方法,还是现象?
      
       四、语言研究的依据和最终目的
       (一)欧洲思想史上的语言观转向
       (二)作为精神观念形式的语言凝聚了文化特点
       (三)语言差异与世界图式
      
       五、欧洲语言学新浪漫主义的精神中间世界
       (一)内容相关和语言功效
       (二)内容独立和以神统形
       (三)语言纽带与精神塑型
      
       六、人类语言的精神导航:汉语视角
       (一)思想的活力与纯粹的语言形式
       (二)语言形式系统的理想化
       (三)语言形式精神导航的汉语视角
      
       七、语法差异的中西文化视角
       (一)“一来到汉语,头上的天都变了”
       (二)中西语法的文化差异
      
       八、汉语句型研究西方概念的消解和本土句型的重建
       (一)汉语句型研究的功能本位
       (二)汉语句型研究的文化比较和传统阐释
       (三)汉语句型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九、中文句型之句读本体,功能格局,事理铺排
       (一)“句子”(sentence)和“句”
       (二)汉语句型划分中功能与结构关系的七种处理方法
       (三)功能与结构统一的中文句型新视角
      
       十、中文句子视点流动的三个向度
       (一)“句”的本土概念和外来概念
       (二)中文句子视点的动向流动
       (三)中文句子视点的名向流动
       (四)中文句子视点的关系向流动
      
       十一、中文理解对欧洲语言形式理论的解构
       (一)“命题性”解构
       (二)“复杂性”解构
       (三)“增生性”解构
       (四)“客观性”解构
       (五)“唯理性”解构
      
       十二、中文理解的功能主义
       (一)暗示与明示
       (二)表意字与拼音字
       (三)短句与长句
       (四)功能语序与形式语序
       (五)思想的自由与纯粹:整体思维
       (六)思想的自由与纯粹:主体思维
      
      
       十三、中文句法建构中的骈散二重性
       —本土句法范畴四字格功能研究
       (一)中文四字格的指称功能
       (二)中文四字格的评论功能
       (三)中文四字格的描写功能
       (四)中文四字格的叙事功能
       (五)中文四字格的置景功能
       (六)中文四字格的语境联想与选择
       (七)骈散相宜:中文句子建构的二重模式
      
       十四、中国语言文化研究的汉字转向
       (一)汉字何以成为一种文化
       (二)“字”在中文表达理解中的核心作用
       (三)汉字的特征决定中国古代语言学的特征
       (四)以“字学”为中心的中国语言与文化
      
       附录一 申小龙文化语言学理论的定位
       ——《申小龙文化语言学英译文集》 主编前言
       附录二 汉语人文性的理论内涵及其论争
       附录三 中国文化语言学范畴系统析论
       附录四 中国文化语言学范畴系统析论(续)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