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儒学传统与现代社会
作者:
吴震 肖卫民 主编
定价:
108 元
页数:
435页
ISBN:
978-7-309-14290-7/B.696
字数:
383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9年6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
      
       “海峡两岸暨香港人文社会科学论坛”自创立以来,至2017年迎来了值得纪念的十周年,而每年一届的盛会迄今正好是第十届。论坛由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央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轮流举办,本届论坛由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和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共同承办,于2017年9月15日—16日在贵阳隆重召开。
       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和社会治理、天下秩序安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论坛以“儒学传统与现代社会”为主题,探讨儒学思想与现代文明的交织,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弘扬其跨越时空的精神价值。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进行了艰苦的转型和发展探索。当前,在全球面临深度调整之际,中华传统文化也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论坛开幕式由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陈玉刚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校长助理陈志敏教授、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庆葆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张妙清教授、台湾“中央大学”副校长李光华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邢滔滔教授、台湾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徐富昌教授、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周之江先生分别在开幕式致辞,大家高度认同“论坛”举办以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认为这种持之以恒的论坛模式,对于不断推动海峡两岸暨香港地区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增进彼此互动互鉴、多元交流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次论坛的主题设定为“儒学传统与现代社会”,因此,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便构成本次论坛的核心议题。从学者层面看,与会的大多数是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故论文的议题也就相对集中。由于有部分与会者出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在会后提交修订稿,故有一些论文报告未能收入本论集中,这是稍有遗憾的地方,不过,本论集仍有19篇经作者仔细修订之后的学术论文得以集结,这是需要略做说明的。
       首先是两篇作为“主题报告”的论文,分别探讨了儒家仁学思想中蕴含的“公共性”问题(吴震)以及儒家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等问题(郑宗义)。“公共性”是涉及如何正确理解儒家伦理学之特质的重要理论问题,以往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社会历来缺乏“公德”观念,这与儒家强调的所谓“仁爱”思想偏重于家庭伦理、亲情伦理有关,然而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在儒家伦理思想中,并不缺乏公共意识、公共道德等理论关怀,也正由此,儒家伦理在当代社会仍有可供汲取的思想资源有待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估。至于儒家注重人的基本德性之培养的教育理念,更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意义,完全可以用以补救当代大学偏重概念知识之教育的不足,在正视现有教育重视命题知识的长处之同时,用儒家教育理念作为补充,进而完善当代学校教育的本性,无疑是一项值得深入探讨和严肃应对的课题。
       儒家思想的当代诠释或以当代哲学为视域来重释儒学,无疑是当今儒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面向,亦与本次论坛主题中的两个关键词——“传统”与“现代”密切吻合。例如在“荀学”隐然成为一大“学术热点”的当下,林宏星对荀子“性恶论”问题不但有细入毫芒的文本解读,更有宏大视域的哲学辨析,与此同时,作者将当代道德哲学的问题意识融入其对荀子思想的评判当中,诸多分析可谓发前人之所未发。又如,在有关孟子义利观(杨自平)以及儒学与当代伦理(林明照)的问题探讨中,我们也可发现作者对传统的儒学问题有了现代哲学的审视眼光,提出了一些独到的创见。在历史上,“义利之辨”乃是儒学的老问题,涉及对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的抉择问题,然而作者却将此一问题的传统论辩置于当今世界的现实语境中,肯定儒家的以道德价值为行事原则的理念依然适用于当下,从而明确地回应了儒学之重“义”的观念有可能导致陈义过高的无端质疑。另一篇论文以当代伦理的角度为切入点,分析了儒家有关人禽、王霸以及义利之辨的核心观点,强调指出在当今多元文化快速而频繁地互动的情境中,或许更应反思如何运用“容受与体情”的态度及智慧来面对多元与封闭之间的社会张力。而在《儒家式的自我及其实践》(翟学伟)这篇论文中,作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尝试对儒家思想中的“自我”观及其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反而得出了仅从哲学史或思想史的角度所不能得出的观察结论,作者进而主张有必要利用文化比较的框架、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心理学等方法来重新评估中国人的“自我观”,同样也发人深省。
       儒家文化重视礼仪制度对社会秩序以及人类行为的规范作用,这应当已是学界的常识,而在此次论坛中,有多篇论文涉及儒家乃至法家的礼仪法治等问题,表现出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对传统文化研究的视角多元性。例如,有关“早期儒家礼学”的探讨(孟庆楠)、有关“儒家礼制”如何重建等问题的专论(孙致文),更有对“20世纪中国的法治概念与法家思想”的长篇分析(洪涛),都提出了不少令人深省的独到观点,在此不宜详细罗列,仅以孙致文的论文为例略做介绍。该文有一个副标题“以20世纪40年代中央大学学者议定国家礼制观点为借镜”,围绕民国政府有关《礼制草案》的制订而引发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考察,为我们揭示了民国时代“制礼”事件的缘起、经过及其所蕴含的时代意义,特别就当时在“制礼”过程中围绕“礼”与“法”的关系问题所发生的学术争论进行了考察,指出这场争论对于当代省思“礼制”问题仍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此次论坛还有不少学者发表了专题性很强的研究论文,对于我们省思论坛主题“儒学传统与现代社会”亦有不少参考价值,例如郑宏泰以“香港华人家族企业的实践经验”为例,探讨了“儒家传统与现代化”的问题,认为儒家伦理与家族文化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社会转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张志强则从“晚明”和“近代”这两个特殊的时代来考察“阳明学的文化理想”,认为阳明学作为一种时代的精神表达,对于塑造新的主体状况以及社会秩序和政治形态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吴国武讨论了“经学传习与中国古典学术的新使命”这一重要问题,认为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学在当代生活中仍然具有学术生命力,进而呼吁有必要重新系统整理《十三经注疏》,作为重建“经学传习”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现代学术的发展;施媛媛的《重视谦虚的当代价值》一文尖锐地指出“谦虚”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然而它作为一种传统价值观却在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式微”,作者从当代道德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有关谦虚问题的心理学前沿研究,提出应当重新肯定谦虚之美德在当代社会具有积极作用,以唤起国人对谦虚的重新认识。这些见解无疑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最后,有必要介绍梁元生《西寻儒学:寻索儒学走向西方的踪径》一文给予我们的一些重要启发。文章从美国已故著名儒学专家狄百瑞于2016年荣获台湾“中央研究院”第二届“唐奖”说起,指出狄百瑞的获奖不仅是国际汉学界的一大喜事,“更为国际儒学研究打了一剂强心针”,而狄氏成为美国儒学研究的一代宗师及其在西方学界所引发的影响,充分表明儒学已经走向国际,“成为普世价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反观儒学西传的历史,则可追溯到16世纪末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之时,正是当时的一大批传教士通过翻译或书信的手段,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到欧洲,揭开了“东学西传”的帷幕,遂在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过程中,令不少哲学家和文学家如伏尔泰、魁奈、儒莲等人在努力突破神权主义的同时,“就从遥远的中国吸取灵感的资源”。由于这批崇尚理性主义的学者的大力推崇,竟在当时的欧洲形成了一股“中国风”的潮流,法兰西学院甚至于1872年设立了“儒莲奖”,每年颁予对汉学研究有贡献的学者,如香港的饶宗颐教授也曾经于1962年获得此项殊荣。这表明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西方习称“汉学”)在欧洲不仅曾经有过一段时期的辉煌,而且事实上,这一传统绵延不绝,至今仍有不少重要的大学机构保持着欧洲汉学的研究传统,涌现出诸多世界著名的汉学家。与欧洲的汉学传统相比,稍有不同的是美国的中国研究,后者的研究虽然历史较短,但是却后来居上,在“中国研究”领域,更出现了美国本土学者与华裔学者交相辉映的态势,特别在儒学领域,构成了“美国儒学”的研究特色。
       总之,在儒学研究已走向现代、进入全球化的当下境遇中,在中国由晚清时代的衰颓摆脱出来,正在迈入当今世界强雄之际,我们应该如何善待传统文化的力量,如何重新思考儒学的价值和意义?这不仅是梁元生所提示的问题,更是与会学者共同思考的中心问题。
      
       吴震
       2018年12月30日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主题报告
       从“以公言仁”看儒学“公共性” 吴震
       知识与德性
       ——论儒家教育理念的现代意义 郑宗义
      
       第一单元 儒家文化与现代化
       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研究
       ——社会学中国化的路径周飞舟 凌鹏
       “化性”如何可能?
       ——荀子的性恶论与道德动机 林宏星
       儒家传统与现代化
       ——论香港华人家族企业的实践经验 郑宏泰
       论明代儒学与统治思想之融通 陈时龙
      
       第二单元 儒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三年之丧中的君、父之义
       ——以早期儒家礼学为中心 孟庆楠
       儒家礼制的重省与深化
       ——以20世纪40年代中央大学学者议定国家礼制观点为借镜 孙致文
       20世纪中国的法治概念与法家思想 洪涛
       孟子义利观的现代意义 杨自平
       儒家式的自我及其实践:本土心理学的研究 翟学伟
       容受与体情:儒学与当代伦理 林明照
      
       第三单元 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
       阳明心学的“心态”向度 李承贵
       “晚明”时代、中国“近代”与阳明学的文化理想 张志强
       钱穆论文化学与教育之洞见
       ——从三则反儒案例谈起 徐圣心
       始推阴阳、为儒者宗:董仲舒“春秋决狱”的“忍杀”一面
       ——西汉中期淮南、衡山之狱探微 武黎嵩
       经学传习与中国古典学术的新使命
       ——从重新整理《十三经注疏》说起 吴国武
       重视谦虚的当代价值施媛媛
       西寻儒学:寻索儒学走向西方的踪径 梁元生
      
       后记 肖卫民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