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媒介考古学:方法、路径与意涵
作者:
[美]埃尔基·胡塔莫 [芬兰]尤西·帕里卡 编 唐海江 主译
定价:
55 元
页数:
342页
ISBN:
978-7-309-14123-8/G.1940
字数:
379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8年1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中译本序
      
       本书初版于2011年,其目的是阐明媒介考古学这样一种新兴的研究形式。媒介考古学在20世纪90年代崭露头角,其先驱是弗里德里希·基特勒(他并未系统地使用过“媒介考古学”这个术语)、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埃尔基·胡塔莫和托马斯·埃尔塞瑟等学者。他们的工作由沃尔夫冈·恩斯特、尤西·帕里卡、朱莉亚娜·布鲁诺和其他一些学者承继,并且其中很多人还为此书作出了贡献。然而,若在时间的长河中进一步追溯媒介考古学的元素,我们便会回到米歇尔·福柯、恩斯特·罗伯特·库尔提乌斯、阿比·瓦尔堡以及瓦尔特·本雅明等学者所作的开创性贡献。换句话说,媒介考古学的史前史早在“媒介考古学”这个术语被确定之前就已开始。人们可以说,媒介考古学有着多重历史,可以在当前的媒介文化语境下重获生机。
       “媒介考古学”这个词语最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术出版物中,但对其使用的方式却不尽相同。可以说,这里有多种媒介考古学,而不限于某种统一的方法。如此,有时令人困惑,媒介考古学的方法是什么?这也是我们为何坚持媒介考古学是多元的原因。本书旨在让学者们就媒介考古学为何及其未来等展开对话。它在试图让人们了解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为未来的应用敞开大门。本书达到了这一目标。它在国际上被广泛引用,并在许多学术机构被用作教科书。谈到学术建制,我们要补充一点,那就是媒介考古学并不局限于媒介研究。相反,它是艺术史、电影研究、建筑、科技史和当代文化理论中许多主题和思想的桥梁。媒介考古学贯穿于各个学科之间。
       我们衷心希望此书的中文版能找到许多热情的中国读者,他们能够采用书中的思想并将其推广。令我们特别好奇的是,媒介考古学将如何推动中国的文化形式与中国历史的对话,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媒介环境。中国科学技术创新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李约瑟和他的专家团队写下了著名的系列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人们应该把这些成就与中国当下的媒介世界重建联系。我们渴望看到,未来来自中国的媒介考古学家能揭示中国的媒介文化及其发展。
       本书想要通过方法论上的指导和启示为媒介考古学研究奠定基础。其旨意并非给媒介考古学的意涵及其应用盖棺定论,而是为创新、补充和拓展新的视野提供空间。我们深深感到,为了实现其目标,媒介考古学应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我们需要认识到,媒介发明通常具有跨国影响这一特性:设备、理念、使用甚至虚拟媒介技术的梦想,都跨越了不同的文化领域,在此过程中交融。这就是为何我们强调媒介考古学应该研究任何媒介环境,而不仅仅是西方的媒介环境,并以一种比传统的假设更丰富、更复杂的方式重写那些传统的历史。这种假设以线性的方式推进,以达到数字化的完美境地为终点。媒介考古学并不将任何特定的地理区域凌驾于他者之上,而是试图挑战那些已成建制的历史,如殖民地历史等。媒介考古学声称自己是多极化的,承认有许多创新的中心。对于新的知识、观念和视野的产生,这些中心之间的对话尤为必要。
       媒介考古学有望成为一种开放的方法,以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成果,并将过去与现在连在一起。在此领域,还有许多有趣而未知的任务等待学者们完成,包括研究不同地理区域和全球视野、新的方法论、案例研究以及概念创新等。此书作为一般意义而言的媒介考古学,旨在充当时光机的作用,在历史的多个时刻停驻,并激发人们意识到这些时刻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一种时光机,媒介考古学从人们的遗忘中挽回那些多样而另类的往昔,并让它们再次紧密相关,从而促进人们以全新的方式来思考媒介。
      
       埃尔基·胡塔莫 尤西·帕里卡
       2018年12月 洛杉矶-南安普顿
      

作者简介


       埃尔基·胡塔莫(Erkki Huhtamo),媒介考古学的知名学者、文化史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媒介史与媒介理论教授,美国媒介考古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代表作有Illusions in Motion: Media Archaeology of the Moving Panorama and Related Spectacles(2012)等。
      
       尤西·帕里卡(Jussi Parikka),南安普顿大学温彻斯特艺术学院教授、芬兰图尔库大学兼职教授,CoDE(数字经济文化研究所,Cultures of the Digital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主管,著有Digital Contagions(2007)、In Medias Res(合编,2008)、The Spam Book(合编,2009)、Insect Media(2010)、What is Media Archaeology(2012)和A Geology of Media (2015)等。
      
       唐海江,媒介学者,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毕业,研究领域为媒介史和媒介理论,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媒介史、报刊史著作多部。
      

书摘


       目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言 媒介考古学的考古
      
       第一部分 想象的引擎
       拆除神话引擎:作为主题研究的媒介考古学
       虚拟媒介的考古学
       回溯影响机器之起源
       弗洛伊德与技术媒介:魔法石板的不朽魔力
      
       第二部分 面对/互动媒介
       Baby Talkie,家庭媒介与日本现代化
       观察者困境:触摸,还是不触摸
       游戏玩家的责任:完全成为端口
       持续的短暂性——未来只是记忆
      
       第三部分 模拟和数字之间
       消失的点与破折号——人如何保存记忆
       媒介考古学:方法与机器VS媒介历史与叙事
       图绘噪音:关于不规则性、拦截和干扰的技术与策略
       我们的情感对象:面向对象如何让计算机成为一种媒介
       数字媒介考古学:解读计算进程
      
       后记:媒介考古学与昨日重现
       索引
       译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