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警示性健康教育与艾滋病的预防
作者:
卓家同 著
定价:
20 元
页数:
133页
ISBN:
978-7-309-14151-1/R.1717
字数:
83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9年3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 言
      
       艾滋病是一种目前尚无药物治愈也无疫苗预防的传染病,也是一种经不住婚外性行为诱惑招致感染的传染病。艾滋病的众多宣传都应指出其危害的严重性,使人杜绝婚外性行为招致感染。
       身体健康活动自如能省去就诊与服药的诸多烦恼,健康的身体要靠自身努力和自律,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每个人都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你有多自律就有多健康。
       任何针对艾滋病危害轻描淡写的宣传,都会导致对艾滋病的了解与预防行为相分离的现状。本人提出警示性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的理念与策略,得到李克强总理的充分肯定并亲自批示。之后,创立“自省式防艾”模式,探索用警示性健康教育并进村入户宣讲,教育村民自省自敛和进行自我防护,使广西艾滋病蔓延扩散得到有效遏制,发病率在2012年之后连年下降。集警示性健康教育原理、方法与警示技巧等这一系列研究与实践,撰写的《警示性健康教育与艾滋病的预防》,包括艾滋病危害健康的机制、预防艾滋病涉及的人生哲理和自我预防的行为方法、过度放纵招致艾滋病感染的警示事例,以及预防组织和实施框架及其效果。本书用健康教育方法对行为性疾病进行预防,希望这一创举对我国艾滋病乃至行为性疾病的预防控制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尽管本人历经努力,由于知识和能力有限,本书可能存在不足与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卓家同
       2019年1月6日
      

作者简介


       卓家同,1957年出生,广西宾阳县人,医学硕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技顾问。
       1983年本科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987年硕士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1994年、1999年到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学习;1997年、1998年作为汉佛莱学者(Humphrey Fellow)在美国埃默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他创立流行高峰间隔法对麻疹暴发高危县进行年度性的预测与局部强化免疫,探索实施“免疫规划黄牌警告”机制,以症状作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监测指征成功地参谋组建广西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三网,使广西防控“非典”得到国务院向全国推广,提出的艾滋病高发区防控策略5个转变获得李克强总理亲自批示,使广西艾滋病发病率连年下降。为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2016年《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
      

书摘


       目录
      
       第一章 做爱与防艾
       第一节 人类正常的恋爱婚姻传宗接代一般不会染上艾滋病
       第二节 夫妻之外的其他性行为是艾滋病传播蔓延的主因
       第三节 艾滋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国内外预防策略
       第四节 预防艾滋病的警示性健康教育
      
       第二章 警示性健康教育艾滋病预防课的讲解技巧
      
       第三章 放纵染上艾滋病的案例
       第一节 平凡与幸福生活
       第二节 幸福靠自己创造
       第三节 幸福的追求与守候
       第四节 被艾滋病毁掉的人生
       第五节 肉贩子的一夜情
       第六节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一个艾滋病患者的自述
       第七节 偷吃“禁果”痛失夫
       第八节 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九节 小妹
       第十节 负心丈夫染上艾滋病
       第十一节 艾滋病其实离我们很近
      
       第四章 警示性健康教育的自省式防艾实施框架与效果
       第一节 原理与实施构架
       第二节 广西龙州县自省式防艾实施8年的防控效果
       第三节 广西龙州县“自省式防艾”模式得到政府采纳与推广
       第四节 广西龙州县乡村三级网络为预防艾滋病提供新思路
      
       第五章 警示性健康教育在预防艾滋病工作中的效果评价
      
       第六章 艾滋病预防中值得讨论的几个问题
      
       附件1 李克强总理对“艾滋病高发区应调整防控策略”的批示
       附件2 卫生部部长陈竺对“艾滋病高发区应调整防控策略”的批示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