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美国印象——中国旅美游记选编(1912-1949)
作者:
陈晓兰 编校
定价:
98 元
页数:
542页
ISBN:
978-7-309-13310-3/I.1072
字数:
475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8年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我华称友善之邻国曰兄弟之邦,而西方咸以姊妹国相称。我华彼美,实为太平洋岸两大洲之两大国。此绝妙之姊妹花,如能相互提携,固当世独一无二之俊侣也。
       ——王一之《旅美观察谈》
      
       美国之实业,一日千里,几有凌驾各国,首屈一指之势。
       ——由云龙《游美笔谈》
      
       去国离乡不计年,生涯辜负种桑田。秋风一鹤时惊梦,流水双鱼久乏笺。骇浪鲸翻起东海,冥云鸢跕堕南天。汇成两地凄清意,肠绕兰畦菊径边。
       美富争看大陆西,如传饮涧讶虹霓。金钱策运金钱力,铁甲拳摧铁甲蹄。防海务增潜水艇,架空疑有倚天梯。百年建设基何厚,只要人人一钟泥。
       ——梁朝杰《美游诗词存稿》
      
       纽约市为美国最繁盛之市,楼宇之密,车辆之多,市民憧憧往来之众,稍不留心,则碰车碰人。故人谓行纽约者当生八眼,两眼实不够用。纽约市有最高楼,高一千二百四十八尺,凡一百O二层,为世界楼宇之最高者。偶登之,俯瞰一切,如登天堂。然一搭地底车,又如游地狱。予最恶乘地底车,然纽约市中之忙人,则无不乘地底车者,盖有汽车亦不便用,因街道繁盛,行车不能速,办事赶时间,则汽车无用焉。然予则谓之“赶投胎”彼辈之用心,非予等闲人所能解也。
       ——伍庄《美国游记》
      
       国际粮食会议第一次会议,四十五国代表齐聚一堂,讨论世界上最重要的民食问题。中国代表团会后根据大会决案,向政府提出有关民食及营养和农业改进问题的建议:创设民食营养改进委员会及农政、粮政与公共卫生行政之联系,扩展与充实营养调查与研究机关,普及国民营养教育,调查分析农村膳食,研究营养病症,设置特别营养站,推广民众膳食改善与公共食堂。促进农业机构之健全,培养农业建设专门人才,充分供应农业建设之必要工具,提倡国内移民和国外移植,推进农产品出口贸易计划之实施。
       ——严仁颖《旅美鳞爪》
      
      
       前言
      
       中国海外游记自晚清兴起,至民国时期达到创作的高峰,几十年间产生了数以百计的作品,所涉区域涵盖亚、非、拉、美、欧及太平洋区域40多国,北至芬兰、瑞典,南及阿根廷、智利,反映了20世纪早期中国世界想象的地理范围和思想视野,其中,美国占据着核心地位。“美国朝野之状况,不啻未来之中国”几为民国时期亲历美国的游记者普遍之共识。正如伍廷芳在《美国视察记》(陈政译,中华书局1915年版)中所言:“寰球各国,最足资吾人观感者,莫美国若。”伍廷芳在其序言开篇用寥寥数语描述了美国神话般的建国历史:从起初少数英人移殖新大陆,筚路蓝缕,开拓山林,至人口扩增,蔚然成一“部落”,与英伦血战,“卒以百折不回之气脱英轭而自立”,迄今不独富甲全球,且“一言重于九鼎,使天下列强折节而听之”。从历史悠久的母国文明脱离而出,在短时间内建立一个全新而强盛的现代国家,正是20世纪美国对于旅美中国人的吸引力之所在。美国建国的历史和独立自主、国富民强的“神话”在民国时期中国人的旅美游记中不断重复。美国不仅被视为现代中国转型的榜样,而且也成为评价当时中国政体与社会现状的标准,进而成为反思、批判、重估中国传统价值的参照系。可以说,民国时期的旅美游记对于美国的乌托邦形象在中国的树立、美国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和美国标准在中国的确立,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出版的旅美游记单行本近50部,其中部分作品首先在报刊登载,之后以单行本形式面世,有些甚至一版再版。在“环球游记”“欧风美雨”“世界旅行”等综合类游记中,美国也占重要地位和大量篇幅,是游历者重点考察和详加记述的国家。此外,还有刊载于《申报》《大公报》《旅行杂志》《西风》《学生杂志》等各大媒体的散篇,数量可观,种类繁杂,内容包罗万象。这些作品记录行旅足迹所至,自中国沿海或内地至上海,由上海至美国旧金山或西雅图,由美国西海岸至东海岸,由东北上、由北南下,穿越广袤的美国腹地,领略大都会之目眩神迷的现代化景观,瞻仰民主国家之政体象征,凭吊美国独立建国之历史遗迹,纵览名山大川,探访偏僻小镇、乡村乃至印第安部落。这些游记记录了中国人在美国本土亲历美国的有限的“接触地带”,反映了个体的中国人在与美国文化的相遇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可能性及其作用力。这些游记是游记者对于美国的凝视、想象、阐释与再现,同时也是凝视者自我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游记书写了游记者赴美壮游的夙愿与记游的目的、去国离乡的个人动因与社会政治背景,证照申领的繁杂手续与入境检验的不平等待遇,远游的悲哀与欣喜,航海的路线与里程,面海的恐惧与不安,旅居美国期间的日常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孤独与怀乡,出游经验和旅途见闻,对于美国的调查与研究,对于中国现实的批判,对于中国未来的忧思。万花筒般的内容配以杂糅性的文体,融传统山水游记、散文、小品、诗词与社会考察报告、现代通讯于一体,辅之以摄影、插图、统计数据、历史年表等,试图全面再现美国历史与现实,描绘美国的全景图,介绍美国的山川地貌、国土面积、国家历史(常识)、人口构成、工农业生产与贸易、交通运输、军事战略、国际关系、国会与政党、文化与教育、工作与休闲以及平等与自由、民主与法治的政策和实践。旅美游记将这些抽象的知识、理论与美国国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将遥远的想象和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日常生活经验。游记者带着中国的问题看美国,在美国寻求救国良方,以美国的标准审视中国,通过中美之间的紧张比较,表达对于国内政局的忧虑、愤懑与强烈的批判,将游记变成了一种“政治论坛”。因此,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游记,民国时期的旅美游记更是一种社会、政治文类,或者说是一种文学化的政治写作或政治化的文学写作。
       中国的旅美游记作者主要以社会政治和文化精英为主体。晚清时期以清廷派遣者、美国教会资助或商贸公司派遣者为主,相比于晚清,民国时期的游记作者队伍构成表现出多元化特征,有外交人员、军政界要员、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官员、实业家、教育家、留学生、社会活动家、公共媒体的驻美记者、自由知识分子、作家、艺术家等。有些在赴美前后都是在中国掌握实权或话语权者,有些则是在赴美之后完成了个人的转型,回国后在其专业和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影响,成为中国现代转型的鼓吹者和实践者。尽管他们个人境况殊异,政治立场有别,在美身份不同,旅居时间长短不一,但都怀着强烈的民族危亡的紧迫感和改造中国的使命感,在美学习、工作、考察、写作的目的也趋于一致:“敦好笃谊”,“修通好之仪”;“采三山之神药,乞医国之金丹”;“他山攻玉,资我良工”。由于游记者的政治、文化地位和亲历者的身份,以及第一人称的、现实主义的叙述策略,这些融现实描绘与主观阐释于一体的作品,在当时被视为真实的历史记录,不仅受到官方重视,也成为国人获取美国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因此,在中国人的美国观念乃至现代观念、国家观念的形成中起过不可忽略的作用。这些游记反映了中国的政治社会精英在美国本土与美国现实、美国文化相遇后对于中国现实政治乃至文明、种族、国家、现代性、城市化等问题的思考,为我们理解20世纪早期中国与美国相遇的经验,认识中国对于美国的想象和误读以及中国的现代观念提供了全新的维度。这些游记书写了特定时期中国人所体验、所认识的美国,虽然这些体验和认识是通过“拣选”出来的部分文化、政治精英,通过在美国有限的“接触地带”完成的,游记中所描绘的美国也并非那个自然存在的、复杂多面的实体的美国,而是经过游记者的眼光和阐释过滤后的美国,是一个承载了20世纪初期那些亲历美国者的个人经验、现代想象和国家理想的美国;但是,透过这些游记,可以看到美国想象在中国现代观念的生成、价值观念认同的迁移和国家理想的形成中所产生的作用。
       长期以来,这些游记未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大部分文献尘封于故纸堆,或散见于各种报纸杂志,而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图书馆,大部分以电子版形式供读者现场阅览,部分纸本文献损毁现象严重。因此,从抢救文献的角度和研究的便利而言,整理出版这些文献,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2013年,“民国时期旅美游记文献整理与研究”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为本课题的推进提供了必要的资助。在过去的几年间,我赴各地访书,初步形成了民国时期海外游记总目约300种,其中美国游记近50种(见附录,相信这个目录还会不断加长),此外还有翻译出版的日本厨川白村的《北美印象记》、英国桑德尔的《战时美国过眼记》、苏联伊利亚·爱伦堡的《美国我见我闻》(另译《游美印象记》)等外国作家的美国游记。1949年以后,民国时期出版的旅美游记只有个别作品或以单行本的形式再版,或被编入全集或文集再版,本课题甄选1949年以后在中国大陆未再版者予以整理、校点,但是由于版权限制和篇幅所限,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选集,只收录了王一之《旅美观察谈》、由云龙《游美笔谈》、伍庄《美国游记》、出云馆主人(梁朝杰)《美游诗词存稿》、严仁颖《旅美鳞爪》五部,以飨读者。
       王一之(1887—?),字惕微,浙江杭县人。1915年赴美,留学于华盛顿大学,其妻茂漪随从赴美入华盛顿某画院学习。1918年10月,美国疫疠盛行,茂漪染病数日后亡故。王一之于1919年初归国,经张元济、陈敬第介绍,与名士李拔可之女李昭实于1919年10月在上海完婚。1920年1月偕李昭实乘中国邮船“南京”号经由横滨至美,赴巴西任中国驻巴西使馆三等秘书。同年9月,奉外交部令调任中国驻奥地利使馆二等秘书,后任中国驻阿姆斯特丹领事等职。王一之曾与吴一凡合译德国马克斯·魏诺著《第二次世界大战论》一书,1942年由重庆青年书店出版发行,20世纪30—40年代,报刊不时刊载王一之的摄影作品和通讯、时事评论。王一之旅居美国三年多,其间,悉心考察美国社会政治、风土人情,撰写12万字。内容涵盖饮食男女、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娱乐游戏、节令习俗、审美情趣、家庭婚姻、妇女地位、丧葬习俗、伦理法治、城市发展、报刊事业、个人生计、伟人观念、华侨境遇等诸方面,展现美国社会民情、政治制度乃至美民特性,并就中美两国政体、现实、传统、风习展开比较,以期效法美国之良法、善政,改造中国现实不良之政治、颓靡之士气、堕落之民德。文字清新典雅,富有情趣,寓意深幽,抒发个人情怀,寄托家国忧思,颇富传统游记小品的魅力。这些游记初登载于《申报》,后结集为《旅美观察谈》,于1919年12月由申报馆出版,至1921年1月已出第三版。申报馆总理史量才、主笔陈冷、营业部主任张竹平分别作序,三篇序文均被译成英文附于书中。张竹平盛赞王一之的博学,谓其旅美期间“悉心考察彼邦风土人情,遗俗善政”,“读之者咸深赞叹,使曾至美者恍然重游,未至美者辄深神往。其将观察美之事实与吾国习尚互相比例,优劣利弊之点,可资借鉴。是诚有益于当世之作也”。《旅美观察谈》中附有53张照片,其中有史量才、张竹平、陈冷的个人照,其他则主要是展现美国风景名胜、彰显美民精神的风景照和人物照,另附驻美公使顾维钧的照片及其夫人唐宝玥的遗照,王一之发妻茂漪的遗照(In Loving Memory of Mae)三张。王一之在《旅美观察谈》中言及旅美两奇景时说,1916年双十节偕茂漪游华盛顿故居为旅美三年间登峰造极之乐境,而痛不可言之悲境则是其妻茂漪于1918年10月染疫十三日后离世:“万里远适,重洋阔阻,虽不至如李陵答苏武书之幽寂苍凉,然苟不幸而遇逆境,旅寓海外之困阻,实将十倍于内地。”1915年王一之偕妻由美西赴美东,不料数年后却运其柩原路返美西,两次都路过盐湖长桥,美丽的异国风景却成为人生最悲痛之纪念地。《旅美观察谈》最后一篇虽然谈的是文字与思想,主要内容却是美国友人对于其妻茂漪的赞誉和悼词。《旅美观察谈》最后也以悼亡诗作结:“云滞风微万木枯,冲寒戴雪过咸湖。凄迷一道澄波影,归路重看境已殊。”“湖波渺渺自千古,不管人间朝暮情。天末斜阳幻秋色,顿教独客泪纵横”。“临流东顾更茫茫,回首前游欲断肠。”万里远适,旅寓异邦,得失相随,亦喜亦悲。1949年以后,王一之完全从中国大陆的茫茫视野中消隐了。
       由云龙(1877—1961),字夔举,号定庵,云南姚安人。1897年参加科考中举,后入京师大学堂师范科学习,毕业后回云南致力于发展教育。在任云南省师范监事期间,将云南各府、州、县立国民中学合并为师范中学。曾任云南省教育总会副会长、云南教育司司长,并与人联合创办了《云南日报》。辛亥革命后,由云龙成为云南军政界要员,历任大理、丽江、楚雄等五府一厅自治总理,及云南都督府秘书长、政务厅厅长、水利局局长、云南盐运使、实业厅厅长等职,并一度代理云南省省长。曾赴日本考察,著《东游日记》。他在《游美笔谈》弁言中说:“往读梁卓如氏《新大陆游记》,极羡美国之文明,蓄志一游,二十年来,迄未得遂。”1918年年底,由云龙终于由沪搭乘太平洋公司“日本皇后”号,航行15日至加拿大,在温哥华休息二日,搭火车,经五昼夜直抵纽约。考虑到纽约为美国经济中心,交通便利,商务发达,而他自己的知交亦多在此地,就决定以纽约为中心据点四方考察。在美期间,由云龙游历华盛顿、费城、波士顿、芝加哥、布法罗、丹佛、加利福尼亚等地,历时4个月,于1919年初春由旧金山起航,搭乘“中国”号抵横滨,休息一周,搭日本“三岛丸”号回上海,总计往返程途7万余里。
       《游美笔谈》于1926年由云南崇文印书馆代印,分政事、实业、教育、名胜、风俗、旅行六部分,其中尤重实业与教育,予以特别关注和详细记述。另插有美国风景名胜及作者旅行途中留影照26幅,附旅途杂咏27首。回滇后,他在青年会发表演说,介绍游美观感:“美国社会文明程度之高,真足令人羡慕”,表现在尊重妇女、重平等、有秩序、尚自治、重卫生、经济流通、富于爱国心等方面。他认为美国实业之发达实由彼邦人民四种特性决定:重独立,虽父母兄弟,耻相依赖,以独立营生为抱负;不自满,用一机械、办一工厂,必时思改良进步,以求登峰造极;习劳苦,百万富翁,不惮操作,虽煤烟满面,泥泞满身,在所不顾;坚忍,凡经营一事,几经困苦艰难,不成不止。美国“全国之内,家给人足,进可以战,退可以守”。在上书唐继尧(时任护法军总裁、滇川黔鄂豫陕湘闽八省靖国联军总司令)的条陈中,他提出国家和地方建设的七条建议:修建道路,发展海陆空交通;改良农业畜牧,扩充男女工艺,调研地方特产,兴办工厂;发展商学,培养广世界之学识,识矿产、农品之人才;发展体育,身体强健关乎陆海军、政教工商各任乃至种族之盛衰存亡;注重外国语言文字之教育,以适应世界交通之使;注重切音字母的推广,统一各省语言,以利于政教号令之明晓与社会教育之普及;发展社会教育,教育为立国之本,应先从通俗社会教育入手,切实计划国民教育、职业教育、专门人才教育。由云龙呼吁中国人要赶快觉悟,发展实业和教育,使全国家给人足,人民有国民的常识、世界的眼光,获得世界的尊重。《游美笔谈》附录中的29首诗,如一首叙事长诗,记叙了他赴美远游的所见所感。航行的经验,大海的奇观,面海的惊惧与欣喜:“孤舟出没万马中,生死须臾不可测。只凭忠信涉波涛,常变安危那能说。天公待我殊不薄,如此奇观会其适。三朝海面浪如银,一夜乡心发已白。”盛赞美国四通八达的交通:“五日征车陆上驰,行人一瞬即天涯。”“为虑舟行有滞留,凿开隧道入深幽。驱车经过长河底,不信河流在上头。”现代大都会的奇观:“百寻高屋耸层空,登降全凭电力通。二十八机升一霎,天风浩浩荡心胸。”归国后对于政局的失望:“历尽惊涛百险余,一朝祖国庆归与。那知人海风波恶,比较沧溟反不如。”大海的惊涛骇浪难比人海的风波险恶,透露出由云龙退出人海江湖、隐居山林的意绪:“买得西原一片山,诛茅结屋两三间。读书养我平生拙,一任潮流日往返。”1927年后,由云龙退出政坛,潜心著述,被聘为清史馆名誉协修,有《清史述略》《滇录》《护国史稿》等传世,并编纂《越缦堂读书记》《定庵文存》《姚安县志》(68卷)。后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期间大力选派优秀人才出国留学。
       梁朝杰(1877—1958),字伯隽,号出云馆主人,广东新会人。在康有为万木草堂听讲三年,世称“康门十大弟子”之一。据梁启勋《万木草堂回忆》:梁朝杰“是一个异样的聪明人,十四岁中了一个举人,旧说十四,满岁数实在十二岁多。梁启超把他引进长兴里,他听了学术源流的印度哲学,心仪佛法,兴趣近于禅宗一派,终日静坐”。有一天,他请教康有为现在要读什么书。先生说:“经书你已经读过,读史罢。司马温公的《通鉴》,繁简得宜,其中所加之案语,条条都好。凡是‘臣光曰’之下,就是他的案语,长则数千百字,短则三两句,无一不扼要而精警,就读《通鉴》罢。”过了二十多天,他把二百九十四卷《通鉴》读完,又去问先生读什么书。先生心里觉得有点稀奇,试举其中人物或事迹问他,都能答复。诚不愧为一个小怪物了。参见夏晓虹主编:《追忆康有为》(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94页。戊戌变法失败后,梁朝杰应康有为邀请前往美国,参与保皇会的宣传活动,主笔旧金山《文兴报》(《世界日报》前身),并创办《文通报》。梁朝杰的作品有《出云馆文集》《梅花百咏》《梁氏小雅存稿》等。
       《美游诗词存稿》由世界日报馆于1931年3月出版,收录梁朝杰旅居美国期间创作的280多首诗词。诗词所特有的个人化、情感化特征,更能反映游记者个人复杂、精微、独特的经验,阅读这些诗词,一个异国他乡的孤独的旅居者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些诗词采用了大量的典故,同时也将现代新术语如自由、专制、共和、人权等引入诗中,描绘美国风景,批判中国现实,反思中国历史,以传统的书写形式表达全新的社会内容和极其复杂矛盾的个人经验,可谓“旧瓶装新酒”的典范。《美游诗词存稿》再现了作者在美国的旅居生活、个人交往,以及对于故国家园的深切思念、对于时局的忧愤和对于现实的强烈批判,正如他在序文中所说:“兵事连着专制,政敝又加无教。”“官联只弋猎之资,人道有沉沦之患。刘伯伦置身浊世,短锸相随;阮嗣宗蒿目穷途,长歌当哭。牺牲入庙,虽熏沐以何荣?鸿鹄适荒,将翱翔其安集?吾道至此,亦足悲矣!”个人虽不乏澄清之志,无奈万里远渡,寄庐太平洋之滨,遥望故国山河破碎,坐看群魔乱舞军阀混战,却无能为力:“轻抛逝水华年,空悲楚泽。遍山啼血,子规唤故国之魂;蹈海含冤,精卫填生灵之恨。”
       伍庄(1881—1959),字宪子,号梦蝶,广东顺德人。1897年入康有为万木草堂听讲。戊戌变法失败后,潜心治学。1904年至香港,加入保皇会,并任《香港商报》主笔。1907年赴新加坡主持《南洋总汇报》,同年回国参与创办《国事报》。终其一生,伍庄参与创办的报刊有《国民公报》《唯一日报》《共和日报》《平民周刊》《丙寅杂志》《雷风杂志》《人道周刊》等。1926年在香港参与创办平民自救会,翌年,与梁启超、徐勤等创立民宪党,后改为中国民主宪政党,伍庄任主席。1946年宪政党与中国国社党合并为中国社会民主党,伍庄任常务委员兼副主席。1957年,伍庄任香港联合书院中文系教授。著有《梦蝶文存》《中国宪政党史》《中国最近百年史纲》等。梁朝杰在《送梦蝶出游》的长诗中,赞扬伍宪子刚健、中正、纯粹、精灵,谓其作乡宦调度内务,作政客忙碌游说,作教授函授国学,能开会宣教,能设帐讲经,作记者招致麻烦,风尘仆仆,去国离乡,远游不忘救国。1927年,伍庄赴美国旧金山主持宪政党机关报《世界日报》,并于1935年在纽约创办《纽约公报》,同年归国,旅居美国7年。他在《美国游记》中说:“予因国内黑暗,无政治可言,乃飘然去国,渡太平洋来美,初意漫游美、墨,不料因主《世界》笔政,年复一年,至于七年之久。” 日月流逝,虽自己精神无恙,然国家元气大伤,虽然奋笔疾书,却无力改造政府,难以唤醒国民,徒托空言,每感惭愧:“二万里外,坐视国危,不能施救,空言何补?辜负生平所学,心中恒忐忑不安。”游子思亲,遂动归志。1935年5月17日,伍庄在美国友人的陪同下,自洛杉矶出发驱车穿越美国腹地,最后抵达美东海岸,游华盛顿、费城、纽约、波士顿、葛底斯堡等地,途经40多个大小城镇及僻地乡村,游览大好河山,观风、问俗、察政,八十天行万里路,撰写百篇札记、诗歌,记录行旅所至、旅途见闻,抒发观感,展开激烈的中美对比。后结集为《美国游记》,于1936年3月由旧金山世界日报馆出版发行,出云馆主人梁朝杰作序并赠长诗《送梦蝶出游》(二百七十二韵),自谓“中国第一首长诗”,伍庄步原韵和出云馆主人赠诗。《美国游记》主要以散文和诗歌两种体裁描绘美国地理地貌、自然风光、道路状况以及游者沿途所见所感,兼及政论和演说,如伍庄途经圣路易斯、芝加哥、克利夫兰、波士顿、纽约时有关国事的演说以及有关华侨、美国政治的评论,还有沿途拍摄的照片数帧,最后则附以美国48州加入联邦的时间、面积与人口表。
       严仁颖(1913—1953),天津人。1941年11月赴美国学习,并担任《大公报》驻美特派记者,1945年10月归国,担任天津《大公报》副经理。在美期间,严仁颖调查美国新闻、教育,访问白宫,采访罗斯福夫人、赛珍珠等,撰写的人物专访和通讯,刊发于《大公报》,使抗战中的国人一窥战时美国的局势和中美关系的新进展,诸如战争动员与征兵工作、美国的文盲问题、战时体育、物资供应以及排华律的取消、美国对于中国的援助、中国的对外宣传等,与20世纪20—30年代的旅美观察记在内容、语言(白话文)和风格(直白)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显示了战时写作的某些特征。这些通讯和专访结集为《旅美鳞爪》,1947年由天津大公报馆出版发行。三年的美国生活,对于严仁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回国后大力提倡发展体育事业,极力主张推行“市民治”(Municipal Home Rule)。认为市民治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础,民主政治首先要在粗备施行民主政治客观条件的都市做起,成功后再推行到农村。要促进市民治,首先要引起市民对市政的兴趣,要消除几千年来家族制度造成的自私观念和对于“众人之事”的畏惧;其次是依据宪法制定周全的市民治通则,依据市民治通则制定市民治蓝图,要有适用的市自治法以健全市民治等等。1947年7月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市民治促进会”成立大会,严仁颖撰文表达自己的观点,期望促进市民治在中国得以实现。
      
       本选集以作者出游美国和游记出版的先后为序。这些文献部分没有标点,部分虽采用了新式标点,但却不完全符合现代标点规范,本选集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校点,对于不规范的译名和未译出的英文地名、人名、专用名词补充了现代通用译名,并以“译名简释”的形式附于文后。为便于普通读者阅读,将繁体字转换为简体字。为统一体例,对于部分文献中的标题做了统一处理,原稿在篇后的改至篇前,并增加了目录。对于原稿中插入的照片,由于年深月久变色模糊,一律略去。
      
       在本选集即将付梓之际,对于给予我帮助的各位师友献上由衷的谢意!感谢陈思和先生、王晓明先生、陆建德先生
       、董乃斌先生、张寅彭先生、徐达先生、宋秀丽先生多年来的支持!感谢上海大学中文系刘奕先生对于梁朝杰叙文的点校所给予的帮助!感谢上海大学文学院周薇女士、我的研究生周灵逸、黄驰、叶佳琳及本科生宋天阳诸君对于文献所做的初期录入工作!感谢研究生安然、易永谊、张宗蓝、黄秀静、张琪、本科生俞东越、黄可诸君以及兰州大学1992级中文系学生李秀英君,他/她们曾协助我或查阅、复印资料,或录入文献(尽管有些文献未收入本选集),对于他/她们的付出,我一直感念于心,在此深表谢意!感谢复旦大学孙燕华女士帮助查阅文献资料!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孙晶女士的一贯支持!感谢杜怡顺、宋启立先生的辛勤付出!感谢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的肯定以及社科司提供的资金支持!没有这些方面的合力支持,这部文献选集难以面世。
      
       陈晓兰
       2017年9月于上海
      

作者简介


       编者简介:
       陈晓兰,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出版著作:《性别·城市·异邦:文学主题的跨文化阐释》《文学中的巴黎与上海》《城市意象:英国文学中的城市》《中西都市文学比较研究》《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以及《外国女性文学教程》(主编)、《想象异国:现代中国海外旅行写作研究》(主编) 等。
      
       作者简介:
      
       王一之(1887-?),浙江杭县人。1915年赴美留学华盛顿大学,1919年初归国,1920年初赴巴西任中国驻巴西使馆秘书,同年9月奉外交部令调任中国驻奥地利使馆秘书,后任国际联合会秘书、阿姆斯特丹领事。《旅美观察谈》1919年由申报馆出版。
      
       由云龙(1877-1961),云南姚安人。联合创办云南师范中学、《云南日报》。历任云南都督府秘书长、政务厅厅长、实业厅厅长、教育厅厅长等职。1918年底赴美国考察4个月。《游美笔谈》1926年由云南崇文印书馆代印。
      
       梁朝杰(1881-1958),号出云馆主人,广东新会人。曾入康有为万木草堂听讲三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赴美国。曾主笔旧金山《文兴报》,创办《文通报》。《美游诗词存稿》1931年由旧金山世界日报社出版。
      
       伍 庄(1881-1959),广东顺德人。主办《平民周刊》《丙寅杂志》,参与创办《国事报》《国民公报》《共和日报》《人道周刊》等。1927年赴旧金山主持《世界日报》,1935年创办《纽约公报》,同年归国。《美国游记》于1936年由旧金山世界日报社出版。
      
       严仁颖(1913-1953),天津人。1941年11月赴美国学习,任《大公报》驻美特派记者,1945年10月归国。在美期间撰写的通讯和人物专访发表于《大公报》,1947年结集《旅美鳞爪》由天津大公报馆出版。
      

书摘


       总目录
      
       陈晓兰:前言
      
       王一之:旅美观察谈
       译名简释
      
       由云龙:游美笔谈
       译名简释
      
       出云馆主人:美游诗词存稿
      
       伍庄:美国游记
       译名简释
      
       严仁颖:旅美鳞爪
       译名简释
      
       附录 民国时期出版旅美游记著作目录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