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程
作者:
金邦秋 著
定价:
88 元
页数:
446页
ISBN:
978-7-309-13235-9/B.633
字数:
501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7年1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的逐步中国化为线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应用与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与深入的研究,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各个时期的沿革、应用、发展、变化与风貌。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时代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重大哲学问题,是需要从哲学理论和方法上加以解决的问题。本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理性的主旋律;然而,它在历史新时期确实又遇到许多新问题和障碍,需要在实践中向前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使人们全面地、完整地掌握它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书在充分反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同时,也重视对中国现代其他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如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蔡和森、李达、艾思奇、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等人的哲学思想及其在传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理论贡献进行综合研究。
      

作者简介


       金邦秋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1940年1月生于浙江省文成县,青年时曾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和中国现当代哲学的教学与研究,曾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和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等。主要著作(独著、合著)有:《智慧的曙光》《毛泽东哲学思想教程》《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领导科学论纲》《陈云经济哲学思想研究》等10多部,发表论文约200篇。论著曾多次获奖。
      

书摘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早期传播
       第一节 新旧思潮之激战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新旧思潮之激战
       二、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的传播
       三、唯物史观之启蒙
       第二节 李大钊的哲学思想
       一、青春的宇宙观
       二、民彝史观与理性主义
       三、对唯物史观的宣传和运用
       第三节 陈独秀早期哲学思想
       一、文明之支柱:民主与科学
       二、进化论与现实主义
       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
       四、探索社会主义之路
       第四节 瞿秋白的哲学思想及其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功绩
       一、对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阐发
       二、矛盾运动观
       三、社会哲学观
       四、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
       五、对唯心主义社会历史观的批判
       第五节 蔡和森对唯物史观的传播与阐发
       一、唯物史观是人生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出发点
       二、社会发展的动力与阶级和阶级斗争
       三、家庭的起源与进化
       四、国家的起源与进化
       五、对“陈独秀主义”的批判
       第六节 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及其世界观转变
       一、心物二元论的观点
       二、辩证法思想和相对主义因素
       三、改造伦理学的尝试
       四、从英雄史观到唯物史观
      
       第二章 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形成、系统化和多方面展开
       第一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萌芽和形成
       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萌芽
       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二节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完整形成和系统化的标志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30年代的传播和《实践论》《矛盾论》的问世
       二、《实践论》《矛盾论》与苏联、中国30年代一些哲学专著的关系
       三、《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贡献
       四、《矛盾论》对唯物辩证法的贡献
       第三节 系统地论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
       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根本点
       二、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三、调查研究是克服主观主义、转变党的作风的根本方法
       第四节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辩证法
       一、战争与政治
       二、战争与革命
       三、战争与经济
       四、战争中的客观规律性和自觉能动性
       五、战争中诸矛盾的辩证关系
       第五节 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学说
       一、揭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无产阶级的斗争策略,确立了又联合又斗争的统一战线政策
       三、全面地总结了人民革命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六节 提出了一整套唯物辩证的工作方法
       一、制定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二、阐明了一般和个别结合的工作方法
       三、论述了“弹钢琴”的工作方法
       四、提出了胸中有“数”的工作方法
       五、其他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 李达、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
       第一节 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
       一、批判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坚持和捍卫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
       二、以唯物史观认识中国国情
       三、对唯物辩证法的发挥
       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第二节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的贡献
       一、《大众哲学》和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现实化
       二、对当代哲学思潮的批判
       三、对辩证法唯物论的系统阐述
       四、坚持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统一,指导社会历史与文化的研究
      
       第四章 毛泽东哲学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丰富和曲折发展
       第一节 成功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批判唯心主义、反对主观主义的斗争中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党的伟大实践
       二、重新发表《实践论》《矛盾论》,反对唯心主义和主观主义
       三、揭示真理发展的规律,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二节 通过调查研究,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法
       一、《论十大关系》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发展了对立统一的学说
       二、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阐述了事物发展的波浪式运动
       三、总结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范畴的理论
       第三节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创立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一、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二、系统地提出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并科学地阐明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原则和方法
       三、根据我国历史的和现实的阶级、阶级斗争的状况,提出了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矛盾的理论和策略
       第四节 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一、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
       二、《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哲学思想
       三、《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实践论》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四、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哲学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第五节 毛泽东晚年的主观主义失误,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晚年在哲学上主观主义失误的主要表现
       二、必须把毛泽东晚年的失误同科学的毛泽东哲学思想区别开来
      
       第五章 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贡献
       第一节 周恩来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贡献
       一、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
       二、在革命实践中运用辩证法,丰富辩证法思想
       三、坚持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
       四、坚持培育高尚的精神境界
       第二节 刘少奇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贡献
       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二、反对实际工作中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
       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注意共产党员的思想修养
       四、关于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
       第三节 朱德对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贡献
       一、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的用兵新法
       二、军事上辩证的“结合”方法
       三、民族的、人民的、民主的建军原则
       第四节 陈云的经济哲学思想
       一、陈云经济思想的哲学之源
       二、“交换、比较、反复”的辩证理念
       三、利用矛盾同一性,首倡“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模式
       四、陈云经济哲学的理论支点——国情论、国力论、综合平衡论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创新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二、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第二节 旗帜·道路·制度
       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党的旗帜
       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三、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
       第三节 依法治国依规治党之有机统一
       一、深化改革与依法治国的统一
       二、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的统一
       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上篇”和“下篇”
       二、坚持辩证的方法论
       三、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