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媒体融合:基础理论与前沿实践
作者:
邓建国 著
定价:
36 元
页数:
352页
ISBN:
978-7-309-12944-1/G.1710
字数:
257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7年6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近十年来写作发表的关于媒体融合的论文汇编,共约20篇。这些论文对媒体融合的源与流作了清晰简明的梳理,结合美国主流媒体的丰富实践提炼出媒体融合现象背后的各种深层原理和理念,同时还深描了美国著名新闻院校对媒体融合趋势作出的回应。
       全书内容的跨度从十多年前Web 2.0到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机器人新闻和虚拟现实,内容前沿,观点新颖,视角开阔,描述深入,分析透彻,较好地结合了媒体融合的实务与理论、现象与本质、微观与宏观等诸多方面,适合对媒体融合、信息与传播技术(ICTs)发展、媒介研究和新闻传播教育有兴趣的研究者和学习者阅读。
      

作者简介


       邓建国,美国研究方向硕士、传播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2013—2014年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访问。曾任《上海日报》记者、编辑和复旦—耶鲁全球在线中文版主编助理。研究方向为媒体融合、媒介研究、国际传播、中外传播思想等。已发表中英文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译著三部。
      

书摘


       目录
      
       本书缘起
       绪言 大众传媒首先是生意:论纸媒注定要消亡
      
       第一部分 背景及理论
      
       第一章 混乱之因由:Web 2.0与社会性媒体
       一、Web 2.0的定义
       二、Web 2.0的技术基础
       三、Web 2.0出现的原因
       四、社会性媒体的历史及其兴起
       五、Web 2.0的内在规律
       六、Web 2.0的人类传播和社会文化意义
       七、移动互联网:从Mobile Web 1.0到Mobile Web 2.0
      
       第二章 媒体融合:受众注意力分化的解决之道
       一、融合是世界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二、普遍的融合趋势推动了媒体集团的融合
       三、聚合受众和提高质量:传媒集团媒体融合的深层动因
       四、Web 2.0时代的“有机融合”和“大规模定制”
       五、结语
      
       第三章 妨碍中国网络新闻发展的五个认知和行为误区
       一、“无所作为”和“大有可为”:对中国报业前景过于消极或乐观
       二、将报纸网络版与纸质版看成竞争而不是互补关系
       三、热衷于建立封闭而不是开放的网络新闻阅读环境
       四、认为报纸媒体融合动辄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
       五、将报网互动等同于媒体融合而浅尝辄止
      
       第四章 范式的转移:美国汽车业危机给中国报业的启示
       一、汽车业、报业多年来持续同处困境
       二、缺乏范式的突破:导致汽车危机与报业困境的根本原因
       三、汽车危机和报业困境:如何应对
       第五章 封闭与开放:“图文仿真”报纸的尴尬处境
       一、图文仿真报的快速发展
       二、图文仿真报的优势
       三、图文仿真报的缺陷
      
       第二部分 学习与创新
      
       第六章 学习新媒体:美国网络新闻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三个新动向
       一、学习Flickr:内容免费+收费的Freemium模式
       二、学习开源软件:群体外包从内容贡献到经济资助
       三、学习“超本地博客”:CUNY的“新闻业的新商业模式”成果
       四、结语
      
       第七章 美国灾害和危机新闻报道中的新媒体应用
       一、危机传播中的信息需求
       二、美国灾害和危机报道中的三种新媒体应用
       三、给我们的启示
      
       第八章 “信息中心”:未来报纸的新闻编辑室?——评美国甘耐特集团的“激进”报业改革
       一、甘耐特媒体集团的“信息中心”
       二、信息中心:网络第一、报纸第二
       三、创新制胜:从“新闻2000”到“信息中心”
       四、信息中心面临的挑战
      
       第九章 罅隙微光:《纽约时报》引领下的美国报纸网站收费潮
       一、美国报纸网站收费成效初显
       二、美国报纸网站收费的特点分析
       三、美国报纸网站收费集中出现的原因
       四、美国报纸网站收费模式面临的风险
       五、结语: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是收费成功的关键
      
       第十章 从红海到蓝海:美联社的转型创新
       一、锐意创新的美联社
       二、美联社转型创新之一:推出新闻注册系统
       三、美联社转型创新之二:推出收费的“优先发布”服务
       四、美联社转型创新之三:推出互动新闻服务
       五、结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创新是报业成功转型的秘诀
       第三部分渠道变革
      
       第十一章 美国报纸网络视频:融合新闻的实质一步
       一、美国报纸对网络视频的利用
       二、美国报纸利用网络视频的原因
       三、美国报纸视频的特点、用途、来源和内容
       四、报纸办视频的优势与挑战
       五、结语
      
       第十二章 渠道为王?——iPad、Apps与美国报业
       一、苹果应用软件商店
       二、iPad平台对美国报业的价值
       三、美国对iPad的利用——报纸应用软件(newspaper apps)
       四、报业、苹果与谷歌之间的收费之争
       五、结语
      
       第十三章 速度与深度:Twitter对美国报业内容生产流程的重构
       一、Twitter能帮助新闻机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报道质量
       二、Twitter应用于新闻传播的全流程:采集、制作和营销
       三、Twitter影响了新闻叙事和记者思维,并增加了出错风险
       四、速度与深度:21世纪的新闻生产模式
       五、结语
      
       第十四章 自媒体:“专业化分布式”新闻生产时代的到来?
       一、自媒体:定义及简史
       二、推动传统媒体记者编辑“自媒体”创业的三种力量
       三、Web 2.0与“专业化分布式新闻内容生产”的出现
       四、美国“自媒体”面临的挑战
       五、《福布斯》的“专业化分布式”内容生产模式
       六、结语:谨慎与乐观地迎接变革
      
       第四部分 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与机器人新闻
      
       第十五章 美国报纸移动网络的发展现状、问题和未来
       一、“手机报”将成为美国网络新闻的下一波发展
       二、美国报纸移动网络的发展现状
      
       第十六章 筛选与呈现:信息疲劳背景下的移动内容传播新趋势
       一、信息疲劳改变用户内容消费心理
       二、移动信息新秩序:从聚合到筛选,从信息到知识
       三、“Curation新闻”案例1:“雅虎新闻摘要”
       四、“Curation新闻”案例2:NYT Now与NYT新闻客户端
       五、结语:“筛选”与“呈现”将成为移动新闻的主流
      
       第十七章 时空征服和感知重组:虚拟现实新闻的技术源起与伦理风险
       一、从岩洞壁画到网络空间:虚拟现实简史
       二、“虚拟现实”新闻的源起和意义
       三、“虚拟现实”新闻面临的技术挑战和伦理风险
       四、结语:“技术服务于新闻,而不是新闻服务于技术”
      
       第十八章 人机共生:机器人(算法)新闻的原理、风险和影响
       一、机器人(算法)记者“将在5年内”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二、机器人(算法)新闻的原理和流程
       三、机器人(算法)新闻生产面临的挑战
       四、机器人(算法)给新闻业带来的影响
       五、结语:新闻生产从数字泰勒主义到人机共生
      
       第五部分 融合新闻教育
      
       第十九章 管窥美国新闻传播院校媒体融合课程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以南加州大学新闻系的试错为例
       一、方兴未艾:美国新闻传播院校媒体融合课程开设的现状
       二、美国新闻传播院系开设媒体融合课程的动因
       三、选择南加州大学新闻系作为研究案例的原因
       四、摸着石头过河——南加州大学新闻系媒体融合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第二十章 传统与变革:数字时代老牌新闻学院的变与不变——以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课程改革为例
       一、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简史
       二、为什么要变:21世纪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还有吸引力吗
       三、如何变:数字化课程改革
       四、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变与不变
       结语 传统媒体的出路:创造内容和技术相融合的“第三种文化”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