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古文字与汉语历史比较音韵学
作者:
[韩]朴慧莉 程少轩 编
定价:
45 元
页数:
308页
ISBN:
978-7-309-12594-8/H.2675
字数:
292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7年4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總序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tudie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CSCC)成立於2012年3月。中心以復旦大學人文學科爲平臺,旨在依託本校深厚的人文學術資源,積極推進國際學術界對中華文明的研究,促進不同文明間的交流與對話。我們知道,自明末利瑪竇(Matteo Ricci)來華以後,歐洲和北美,即所謂“西方”的學者對中華文明展開了持久而深入的研究,歷來稱爲“漢學”(Sinology)。近年來,中國學者爲了與清代“漢學”相區分,又稱其爲“海外漢學”。在歐美,學者爲了區别傳統的“Sinology”,又主張把現代研究稱爲“China Studies”(中國學)。ICSCC旨在促進中國學者與海外漢學家在中華文明研究領域内的國際交流,推動雙方之間的對話與融通。
       歷史上,歐美漢學家有自己的旨趣和領域,他們的方法和結論,常常别開生面,新論迭出。在當今全球化時代,中國以外的國際學者早已跨越障礙,深入到中國文化内部;中國大陸的新一代學者也已經接續百年傳統,回到國際學術界,與海外同行們頻繁交流。但即便如此,海外漢學家和中國本土學者在很多方面,諸如文獻整理、田野調查、新領域開拓以及方法論、世界觀上仍然存在很大差異。海外學者所長,即爲本土學者之短,反之亦然。有一種觀點認爲,本民族的文化,很難爲另一種文化内的學者所理解。甚或是説: 外國人必不能以正確的方式看待“他者”的文明。這種觀點的不合理之處,在於用某種原教旨主義的方式堵塞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事實上,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下現實中,人們都不只是生活在單一的文化中。東海西海,圓顱方趾,文化的特殊性是相對的,人性的共通性才是絶對的。爲了達成對中華文明的正確理解,顯然還需要中外學者坐下來,用對話、討論的方式作溝通與融合。無論如何,海外漢學家早已成爲與中國大陸和港、澳、臺地區華人學者同樣重要的研究群體,他們對於中華文明也有着獨到的理解。“海外漢學”的研究成果,值得我們本土學者加以重視,全單照收和簡單排斥都是要不得的極端態度。
       四百年前,明末“西學”翻譯運動先驅徐光啓説:“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先須翻譯。”我們把明末的這句格言引申出來,作爲中外學術交流中的“金科玉律”。中西方學者之間相互借鑒,即瞭解對方工作的真實意義和真正主張。立場不同,可闡發雙方優長之學;視角各異,可兼收領域互補之效;觀點針芒,實可在討論之後達成更加充分的會通和融合。四百年來,明、清、民國的經學家、國學家,一直和歐美的傳教士、外交官和“中國通”切磋學問,現代中國的儒學、佛學和道學,無一不是在與利瑪竇、艾儒略、林樂知、李提摩太、李佳白、費正清、李約瑟等歐美學者的對話交流中,經過複雜的交互影響而形成的。離開了“西學”(Western Learning)和“漢學”(Sinology)的大背景,從徐光啓、阮元的“新學”,到康有爲、章太炎的“國學”,都不可理解。我們相信,學術領域此疆彼界的畛域之分,既不合理,也無可能。海外漢學(中國學)與中國本土學術並不衝突,所謂的主客之争,那種有你没我的勢不兩立,完全没有必要。
       有鑒於此,ICSCC設立專項資金,面向海外,每年邀請國外優秀中青年學者訪問復旦大學,與本校、上海地區以及全國各地的同行學者們充分交流。通過學術報告、小型工作坊、論文集和學術專著的編譯出版等,構建訪問學者與國内學者的全方位、多層次交流體系,促進海外漢學家與中國本土學者之間的互動。中心邀請來訪的海外學者與中國學者合作,將他們主持的工作坊論文,經過作者本人的修改、增訂,或由編者整理、翻譯,結集出版,即爲“復旦中華文明研究專刊”系列。我們希望借此工作,展現中外學者精誠合作的成果,以饗學界。
      

作者简介

书摘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