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2015国民经济运行报告
作者:
上海财经大学国民经济运行报告编写组 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编写
定价:
46 元
页数:
235页
ISBN:
978-7-309-12820-8/F.2348
字数:
326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7年3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牢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2014,是成色十足的“深改元年”。这一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态势已经形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坚冰,财税改革重磅推出,价格改革稳步前行,国企改革全面提速……着眼于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具有结构支撑作用的“重头戏”,改革发动攻坚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改革向全方位扩展;铁路运输、邮政业相继启动营改增试点,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着眼于激发市场活力,增添经济动力,改革车轮加速向前。这一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不断凝聚。改革,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以问题为导向,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直面审批程序繁杂问题,以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自我革命,下出简政放权“先手棋”;直面“老有所养”,新农保与城居保并轨,为解决这一忧虑提供制度保障。“上下同欲”形成的共识基础,激发出最大的改革正能量,为攻坚克难提供牢固保障。这一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效果正在显现。改革使结构调整稳中有进——产业结构上,第三产业增速和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领先地位;需求结构上,内需继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地区结构上,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收入分配结构上,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明显。改革使市场活力持续迸发——取消、下放7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向市场、向社会放权,增强了市场主体发展信心。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破冰,农产品、资源性产品、公共服务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深化……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升经济内生动力,正有效地激发着全社会的活力。改革使民生福祉不断改善——GDP增速虽然放缓,但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却再创新高,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322万人;全年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2313元/人,比上年提高7.0%;社会保障建设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41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97万人;改革直面新形势下的民生诉求,满足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盼,为百姓筑就坚实的幸福底线。
       2014年,中国经济步入新的运行轨道——新常态。这一年,新常态点亮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几个主要特点: 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包括: 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回顾2014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一系列重大举措,再次激发了社会的改革热情,使人们对国家未来的信心更加坚定。中国经济的精彩表现也很好地诠释了“新常态”这一重大战略判断。
       本报告共分四篇: 第一篇为生产篇,由刘伟老师负责,张勇、凌思霞、杨一粟等参与编写;第二篇为分配篇,由王克强老师负责,刘红梅、赵若妤、杜文超、王建美、刘超、蔡均等参与编写;第三篇为消费篇,由郑睿老师负责,王成、江汉参与编写;第四篇为积累与国际收支篇,由张学文老师负责。其中张学文、瘳红明、李亦晗、陈凌云、李晓鑫、陈兴钰、陈德泽等参与了第十章的编写,曹建元、陈晓艺参与了第十一章的编写,叶方参与了第十二章的编写;专题篇为经济新常态,由简德三老师负责,杨茜、高萌萌、许闻苑、丁海丹、蔡昊、李承澄、张越、李慧敏、赵娜、侯英津、赵琪、李倩、李兰君、史良、袁韵、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的王暕、乔峰等参与编写。
       本报告由上海财经大学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编写组、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共同撰写完成,简德三老师审核统稿。我们深知,受制于我们这个团队合作的背景及各位老师自身研究领域的限制,我们的报告还存在很多不足,恳请各位读者能够对此多提宝贵意见,期望在以后的报告中进一步完善。
      
       上海财经大学国民经济运行报告编写组
       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2016年6月
      

作者简介


       上海财经大学国民经济运行报告编写组是由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部分从事国民经济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骨干教师组成,自2011年成立以来,共承担了国民经济运行报告系列的编写工作,成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载体。
      
       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的市级重点实验室, 2012年7月,上海市科委正式批复实验室依托单位调整为上海财经大学。实验室紧密围绕上海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和需求,通过金融学、信息科学、数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在金融创新和金融信息化关键技术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和应用,为政府、金融行业和相关行业提供支撑。通过“产、学、研”合作,成为上海市金融和信息化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书摘


       目录
      
       第一篇 生产篇
      
       1国民经济生产的总量
       1.1产品市场
       1.2金融市场
       1.3要素市场
      
       2国民经济生产的结构
       2.1产业结构
       2.2区域结构
       2.3需求结构
      
       3 2015年宏观经济走势分析
       3.1经济结构性减速,GDP增速预期下调至7%
       3.2消费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投资增长稳中趋缓,进出口将继续保持低增长
       3.3货币政策走向宽松,资本市场繁荣发展
       3.4全球经济仍将保持低速增长,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3.5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助推经济发展,提升国企活力
       3.6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互联网+”模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第二篇 分配篇
      
       4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4.1国民收入分配概述
       4.2初次分配分析
       4.3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建议
      
       5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5.1再分配概念
       5.2再分配理论
       5.3再分配实证分析
      
       6国民收入分配领域热点分析
       6.1收入分配中的公平问题研究
       6.2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的倒U型关系研究
       6.3中国居民金融资产负债基本状况
       6.4近年来我国居民金融资产负债变化特征
      
       第三篇 消费篇
      
       7居民消费
       7.1居民消费总体状况
       7.2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消费特点
       7.3社会消费品零售业的特点
       7.4各类商品销售特点
       7.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7.6消费者景气指数
      
       8政府消费
       8.1政府消费的总量分析
       8.2政府消费支出重点项目分析
       8.3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理论研究
       8.4提高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9培育居民消费新热点
       9.1境外旅游
       9.2海外代购
       9.3大众化餐饮
      
       第四篇 积累与国际收支篇
      
       10 固定资产投资
       10.1 201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趋势回顾
       10.2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在三次产业的配置
       10.3 公共投资与商品住宅价格相关性研究
       ——基于中国34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10.4 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研究的热点问题
      
       11金融资产交易
       11.1 标准类金融资产交易
       11.2 非标准类金融资产交易
       11.3 2014年金融资产交易热点
      
       12国际收支与贸易
       12.1 2014年中国国际收支概况
       12.2 2014年中国国际收支分析
       12.3 2014年中国国际收支运行评价
       12.4 2015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
       12.5 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成因及对策
       12.6 国际收支与贸易的热点问题
      
       13专题篇——经济新常态
       13.1 经济新常态概述
       13.2 经济新常态的机遇、挑战与问题
       13.3 对策与建议
       13.4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与展望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