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
作者:
周振鹤 主编 周振鹤 李晓杰 张莉 著
定价:
165 元
页数:
1174页
ISBN:
978-7-309-11161-3/K.204
字数:
1229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16年1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九五”、“十五”、“十二五”规划重点图书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周振鹤 主编
      
       本书研究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这一研究不仅是传统的关于历时政区沿革的考证(纵向),而且对同一年代各政区并存的面貌作出复原(横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相关的复原以详细至逐年为尺度。全书在总论外,分为十三卷,依次是先秦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朝卷、十六国北朝卷、隋代卷、唐代卷、五代十国卷、宋西夏卷、辽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及中华民国卷。
       在掌握传世与出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本书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最大可能地反映历史真实。全书以重建政区变迁序列、复原政区变迁面貌为主要内容,而由于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变化很大,在正式政区以外又有准政区的形式存在,加之政区层级、幅员及边界在不同时期的变迁程度不一,因此各卷又独立成书,其考证过程和编写结构有各自的侧重点。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各卷作者在相关领域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全书的写作也倾注了十余年之功,希望能成为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
      
      
       秦汉卷 提要
      
       本卷依据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三编对秦、西汉、东汉的行政区划变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述。
       第一编为秦代政区,重点对秦郡进行了探究。上篇分区域对秦郡置废分合的过程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篇末则以附章的形式将楚汉之际诸侯疆域的变迁过程进行复原。下篇首先对秦县设置的数目与分布作出估测,随后考辨了秦代具体县邑存在的可能性及其所属之郡。
       第二编为西汉政区,主要涉及西汉郡国及其属县的变迁。上篇概述西汉疆域、地方行政制度及西汉郡国建置沿革。下篇以汉武帝十三刺史部辖境为考证区域,分述西汉一代各郡国及其所领县邑侯国的变迁过程,最后展示了两个时间断面的郡级政区面貌。附章对新莽时期的行政制度和政区变化予以考述。
       第三编为东汉政区,着重考证了东汉郡国及其属县的变迁。上篇概述东汉疆域、地方行政制度及东汉郡国建置沿革,对三个时期的郡级政区面貌进行了揭示。下篇以光武帝十三刺史部辖境为考证区域,分述东汉一代郡国政区及其所属县邑侯国的变迁过程。附篇考述了新莽东汉易代之际割据政权的势力范围。
       本卷并附有大量图表,以直观地展示秦汉时期政区的变迁过程。
      

作者简介


       周振鹤,1941年生,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主治历史地理学,兼治中外文化交涉史。创立政区地理概念,并开创历史政治地理学研究。创新文化地理研究,始创历史语言地理与宗教地理研究,并倡立文化语言学概念,提倡语言接触研究方向。曾先后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爱尔兰根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关西大学、东洋文库,香港城市大学访学、任教、任职。主要论著有《西汉政区地理》、《方言与中国文化》(合著)、《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等十余种,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论著曾多次获全国及省部级各种学术奖项。
      
       李晓杰,1965年生,河北唐山人。198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8年至1991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保管部工作,任助理馆员。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2年度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3年至2004年度任大阪大学文学部COE研究员。现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政治地理、《水经注》、中国古代史及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著有《东汉政区地理》、《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先秦卷》、《疆域与政区》、《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五代十国卷》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张莉,1983年生,安徽无为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秦汉政区地理、唐代历史地理。
      

书摘


       目录
      
       第一编 秦代政区
      
       绪言
       一、秦代疆域
       二、秦代地方行政制度
       三、秦代政区研究的学术史
       四、研究方法
      
       上篇 秦郡研究
      
       第一章 关中地区诸郡
       第一节 京师地区
       第二节 陇右地区
       第三节 巴蜀地区
      
       第二章 山东北部诸郡
       第一节 故韩魏河北地区
       第二节 故赵地区
       第三节 故燕地区
       第三章 山东南部诸郡
       第一节 故韩魏河南地区
       第二节 故楚淮汉以北地区
       第三节 故齐地区
      
       第四章 淮汉以南地区
       第一节 故楚淮汉以南地区
       第二节 故百越地区
      
       附章 楚汉之际诸侯疆域
       第一节 十八诸侯封域
       第二节 项羽西楚国封域
       第三节 楚汉之际诸侯疆域变迁
      
       下篇 秦代置县考析
      
       第一章 秦县数目估测及分布
       第一节 秦县数目估测
       第二节 秦县分布
      
       第二章 秦县考证
      
       第二编 西汉政区
      
       绪言
       一、研究西汉政区的基本文献
       二、西汉政区研究的基本方法
      
       上篇 西汉疆域与政区概述
      
       第一章 西汉疆域及地方行政制度
       第一节 西汉疆域变迁
       第二节 西汉之地方行政制度
       一、西汉郡县制度
       二、西汉少数民族地区行政制度
       三、汉简所见之西汉县乡亭里制度
      
       第二章 西汉郡国建置沿革
       第一节 西汉前期郡国沿革
       一、高帝时期郡国沿革
       二、孝惠吕后时期郡国沿革
       三、文帝时期郡国沿革
       四、景帝时期郡国沿革
       第二节 汉武帝时期郡国沿革
       一、武帝时期郡国沿革简述
       二、内郡与诸侯王国之沿革
       三、西南夷地区置郡
       四、西北地区新置诸郡
       五、岭南地区诸郡
       六、朝鲜地区四郡
       第三节 西汉后期郡国沿革
       一、昭宣时期郡国沿革
       二、元成时期郡国沿革
       三、哀平时期郡国沿革
      
       下篇 西汉郡国沿革考证
      
       凡例
      
       第一章 司隶部地区郡县沿革
       第一节 京兆尹(渭南郡)、左冯翊(河上郡)、右扶风(中地郡)
       (附: 隐形郡——太常“郡”)、弘农郡沿革
       第二节 河内郡沿革
       第三节 河东郡沿革
       第四节 河南郡沿革
      
       第二章 豫州刺史部地区郡县沿革
       第一节 颍川郡(前韩国)沿革
       第二节 汝南郡(国)沿革
       第三节 沛郡沿革
       第四节 梁国(砀郡、后吕国)沿革
      
       第三章 兖州刺史部地区郡县沿革
       第一节 淮阳郡(国)沿革
       第二节 东郡沿革
       第三节 陈留郡[后济川郡(国)、济阳国]沿革
       第四节 济阴郡(国)(定陶国)沿革
       第五节 山阳郡(国)(昌邑国)沿革
       第六节 东平国(郡)(济东国、大河郡)沿革
       第七节 城阳国(郡)沿革
       第八节 泰山郡(附:济北国)沿革
      
       第四章 青州刺史部地区郡县沿革
       第一节 平原郡沿革
       第二节 济南郡(国)(博阳郡、前吕国、前济川国)沿革
       第三节 齐郡(国)(临淄郡)、千乘郡、甾川国沿革
       第四节 胶东国(郡)、东莱郡沿革
       第五节 高密国[胶西郡(国)]、北海郡沿革
      
       第五章 徐州刺史部地区郡县沿革
       第一节 东海郡、泗水国沿革
       第二节 琅邪郡(国)沿革
       第三节 临淮郡沿革
       第四节 广陵国(郡)(东阳郡、荆国、吴国、江都国)沿革
       第五节 楚国(彭城郡)沿革
       第六节 鲁国(薛郡)沿革
      
       第六章 扬州刺史部地区郡县沿革
       第一节 会稽郡沿革
       第二节 丹扬郡(鄣郡)(附:广德国)沿革
       第三节 九江郡、六安国沿革
       第四节 后庐江郡[衡山郡(国)]、豫章 郡(附:前庐江郡)沿革
      
       第七章 冀州刺史部地区郡县沿革
       第一节 魏郡沿革
       第二节 清河郡(国)沿革
       第三节 信都国(郡)[广川郡(国)]沿革
       第四节 广平国(郡)(平干国)沿革
       第五节 钜鹿郡沿革
       第六节 河间国(郡)沿革
       第七节 赵国(邯郸郡)沿革
       第八节 常山郡(国)[恒山郡(国)]、真定国沿革
       第九节 中山国(郡)沿革
      
       第八章 荆州刺史部地区郡县沿革
       第一节 南阳郡沿革
       第二节 南郡(临江国)、江夏郡沿革
       第三节 长沙国(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沿革
      
       第九章 益州刺史部地区郡县沿革
       第一节 巴郡沿革
       第二节 蜀郡(附:汶山郡、沈黎郡)沿革
       第三节 汉中郡沿革
       第四节 广汉郡沿革
       第五节 犍为郡、牂柯郡(附:象郡)沿革
       第六节 武都郡、越郡沿革
       第七节 益州郡沿革
      
       第十章 并州刺史部地区郡县沿革
       第一节 太原郡(国)(后代国、后韩国)沿革
       第二节 代郡(前代国)沿革
       第三节 雁门郡、定襄郡、云中郡沿革
       第四节 上党郡沿革
      
       第十一章 凉州刺史部地区郡县及西域都护府沿革
       第一节 陇西郡沿革
       第二节 天水郡沿革
       第三节 安定郡沿革
       第四节 金城郡沿革
       第五节 酒泉郡、敦煌郡、张掖郡、武威郡(附:西海郡)沿革
       第六节 西域都护府沿革
      
       第十二章 幽州刺史部地区郡县沿革
       第一节 勃海郡沿革
       第二节 广阳国(郡)(燕国)沿革
       第三节 涿郡沿革
       第四节 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沿革
       第五节 乐浪郡、玄菟郡(附:真番郡、临屯郡、苍海郡)沿革
      
       第十三章 朔方刺史部地区郡县沿革
       第一节 朔方郡、五原郡沿革
       第二节 北地郡沿革
       第三节 上郡、西河郡沿革
      
       第十四章 交趾刺史部地区郡县沿革
       第一节 郁林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沿革
       第二节 南海郡、苍梧郡、合浦郡(附:儋耳郡、珠崖郡)沿革
      
       第十五章 西汉两个断代的郡国县道分布
       第一节 吕后二年(前186)郡国属县分布
       第二节 成帝元延三年(前10)郡国属县分布
       附三个郡级层面的断代政区分布
      
       附章 王莽新朝政区沿革
       第一节 新朝行政体系及制度
       第二节 新莽时期政区概况
      
       第三编 东汉政区
      
       绪言
       一、东汉政区研究的相关史料
       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三、《续汉书·郡国志》的断限
       四、本编研究的基本框架
       五、本编的撰写凡例
      
       上篇 东汉疆域与政区沿革概述
      
       第一章 东汉疆域及地方行政制度
       第一节 东汉疆域
       第二节 东汉之地方行政制度
      
       第二章 东汉郡国建置沿革概述
       第一节 光武帝时期
       第二节 明帝时期
       第三节 章 、和、殇、安诸帝时期
       第四节 顺、冲、质、桓诸帝时期
       第五节 灵、少、献三帝时期
      
       第三章 东汉各断代年限的行政区划
       第一节 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郡国辖区
       第二节 汉顺帝永和五年(140)郡国辖区
       第三节 汉献帝兴平二年(195)郡国辖区
      
       下篇 东汉郡国沿革考证
      
       第一章 司隶校尉部所辖郡国沿革
       第一节 河南尹沿革
       第二节 河内郡沿革
       第三节 河东郡沿革
       第四节 弘农郡(国)沿革
       第五节 京兆尹沿革
       第六节 左冯翊(左翊国)(附:左内史郡)沿革
       第七节 右扶风[附:汉安(汉兴)郡]沿革
      
       第二章 豫州刺史部所辖郡国沿革
       第一节 颍川郡沿革
       第二节 汝南郡(国)(附:西平国、阳安郡、弋阳郡)沿革
       第三节 淮阳(陈)郡(国)沿革
       第四节 梁郡(国)沿革
       第五节 沛郡(国)(附:谯郡)沿革
      
       第三章 兖州刺史部所辖郡国沿革
       第一节 陈留郡(国)沿革
       第二节 东郡沿革
       第三节 济阴郡(国)(附:城阳国、离狐郡)沿革
       第四节 东平郡(国)[附:任城国(郡)]沿革
       第五节 泰山郡[附:嬴郡、济北国(郡)]沿革
       第六节 山阳郡(国)沿革
      
       第四章 青州刺史部所辖郡国沿革
       第一节 济南郡(国)沿革
       第二节 平原郡(国)(附:乐陵郡)沿革
       第三节 千乘(乐安)郡(国)沿革
       第四节 齐国(郡)沿革
       第五节 北海郡(国)(附:高密国、胶东国、淄川国)沿革
       第六节 东莱郡(附:长广郡)沿革
      
       第五章 徐州刺史部所辖郡国沿革
       第一节 琅邪郡(国)[附:城阳国(郡)、东莞郡、东安郡]沿革
       第二节 鲁国(郡)、东海郡(国)(附:利城郡、昌虑郡)沿革
       第三节 楚郡(楚国、彭城国)沿革
       第四节 临淮郡[附:下邳国(郡)、东城郡]沿革
       第五节 广陵郡(国)[附:泗水国(郡)]沿革
      
       第六章 冀州刺史部所辖郡国沿革
       第一节 魏郡沿革
       第二节 钜鹿(国)郡(附:广平国、广宗国、廮陶国)沿革
       第三节 常山郡(国)(附:真定国)沿革
       第四节 中山郡(国)[附:博陵郡(国)]沿革
       第五节 信都郡(乐成国、安平国)(附:河间国、章 武郡)沿革
       第六节 清河(甘陵)郡(国)(附:广川国)沿革
       第七节 赵国(郡)沿革
      
       第七章 幽州刺史部所辖郡国沿革
       第一节 勃海郡(国)沿革
       第二节 涿郡沿革
       第三节 上谷郡[附:广阳郡(国)]沿革
       第四节 渔阳、右北平、辽西三郡沿革
       第五节 辽东郡(附:辽东属国、辽西中辽郡)沿革
       第六节 玄菟、乐浪二郡(附:带方郡)沿革
      
       第八章 并州刺史部所辖郡国沿革
       第一节 上党郡(附:乐平郡)、太原郡(国)(附:新兴郡)沿革
       第二节 雁门郡、代郡(国)沿革
       第三节 云中郡(附:定襄郡)沿革
       第四节 五原、朔方二郡沿革
       第五节 上郡、西河、北地三郡沿革
      
       第九章 凉州刺史部所辖诸郡及西域都护府沿革
       第一节 陇西郡沿革
       第二节 天水(汉阳)郡(附:南安、永阳二郡)沿革
       第三节 金城郡(附:西平郡)沿革
       第四节 安定郡(附:新平郡)沿革
       第五节 武威、张掖[附: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西海郡)、西郡]、
       酒泉、敦煌四郡沿革
       第六节 西域都护(长史)府沿革
      
       第十章 益州刺史部所辖诸郡沿革
       第一节 汉中(汉宁)郡(附:西城、上庸、房陵三郡)沿革
       第二节 巴(永宁)郡[附:巴东属国、固陵郡(巴东郡、江关都尉)、
       巴(巴西)郡、宕渠郡]沿革
       第三节 广汉郡[附:广汉属国(阴平郡)、梓潼郡]沿革
       第四节 蜀郡[附:蜀郡属国(汉嘉郡)、汶山郡]沿革
       第五节 犍为郡[附:犍为属国(朱提郡)、江阳郡]沿革
       第六节 牂柯郡沿革
       第七节 越郡沿革
       第八节 益州郡(附:永昌郡)沿革
       第九节 武都郡沿革
      
       第十一章 荆州刺史部所辖郡国沿革
       第一节 南阳郡(国)(附:章 陵郡、南乡郡)沿革
       第二节 南郡(江陵国)[附:襄阳郡、临江(宜都)郡、固陵郡]沿革
       第三节 江夏郡(平春国)(附:蕲春郡、西陵郡)沿革
       第四节 零陵、桂阳二郡沿革
       第五节 武陵郡、长沙郡(国)(附:汉昌郡)沿革
      
       第十二章 扬州刺史部所辖郡国沿革
       第一节 九江郡(附:阜陵国)沿革
       第二节 丹阳郡(附:新都、临川二郡)沿革
       第三节 庐江郡(六安国)(附:六安国)沿革
       第四节 会稽郡(附:吴郡)沿革
       第五节 豫章 郡(附:庐陵、彭泽、鄱阳三郡)沿革
      
       第十三章 交趾刺史部所辖诸郡沿革
       第一节 南海、苍梧二郡沿革
       第二节 郁林郡、合浦郡[附:高兴(高凉)郡]沿革
       第三节 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沿革
      
       附篇 新莽东汉易代之际割据政权势力范围考述
      
       第一章 更始政权
       第一节 更始政权直接控制地区
       第二节 更始政权间接控制地区
      
       第二章 豫、兖、青、徐、幽、冀诸州地区各地域性政权之势力范围
       第一节 刘永政权
       第二节 董宪政权(附:庞萌政权)
       第三节 张步政权
       第四节 王郎政权
       第五节 彭宠政权(附:张丰政权)
      
       第三章 并、朔、凉三州地区各地域性政权之势力范围
       第一节 卢芳政权
       第二节 隗嚣政权
      
       第四章 益、荆、扬三州地区各地域性政权之势力范围
       第一节 公孙述政权
       第二节 延岑政权(附:关中割据群)
       第三节 秦丰政权(附:南阳割据群)
       第四节 田戎政权
       第五节 李宪政权
      
       附录
       一、西汉政区
       1.西汉属郡不明的县邑侯国
       2.《汉书·地理志》与出土文献中之郡县名称异写表
       3.西汉郡国建置沿革表
       二、东汉政区
       1. 东汉初期县邑省并及复置表
       2.《汉书·地理志》与《续汉书·郡国志》同地异书表
       3. 东汉郡国建置沿革表
      
       主要参考文献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