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儿童急诊与重症医学临床技术
作者:
陆国平 主编
定价:
240 元
页数:
412页
ISBN:
978-7-309-11245-0/R.1441
字数:
822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16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我国儿童急诊与重症医学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30余年的历程,至今仍然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其专业理论、技能、管理等均有待逐步完善和规范化。随着国家对儿科急重症医学专业的投入力度加大,促进了专业的快速发展。至今各地均进行儿童重症医学专业的空间改造、基本设备配置、新技术引进和关键疾病规范管理,它也成为促进儿科医院各专业发展的平台,并体现着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
       传统技术的普及和新技术的引进与发展在儿童急重症医学专业可谓日新月异。回顾国内儿童重症医学技术的发展,在2003年以前,主要是一些宏观指标监测,如心电监护、血糖、血气监测、尿液监测等;治疗技术采用了机械通气、药物治疗和初级重症护理。2003~2014年,国家大幅度投入资金,常规技术逐步普及和规范化,主要有宏观血流动力学监测、呼吸力学监测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凝血系统、颅内压监测等各系统的有创及无创评估技术,生物学指标和影像学辅助诊断也得到长足进步;治疗技术中重视ARDS的保护性肺通气策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关注组织灌注恢复,连续血液净化技术(和人工肝技术)的价值被广泛认可并逐渐普及使用,肺疾病介入性治疗、体外生命支持开始建立并发展,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技术、镇静镇痛技术、医院感染控制以及先进的生命支持技术培训开始在国内获得重视(包括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新生儿窒息复苏、创伤生命支持技术等),一些重点疾病如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高压、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等相关指南不断被重新推出。作为治疗难点的脑功能监测与早期干预、器官移植和移植后监护将开始增加并得到重视。展望未来,儿童重症医学理论、技术、护理和管理将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规范化培训和准入体系的建立,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将普及,模拟教学技术将逐步建立和普及;危重儿童的遗传学研究、多中心科研广泛开展,建立我国的儿童重症医学指南,积极参与,甚至主导国际儿童重症医学各项活动;我国儿童重症医学专业必将显示出更蓬勃的生机。
       儿童急诊专业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也不断提高。平台标准化配置系统性流程包括预检分诊系统、急诊病例(含创伤)抢救流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院内转运和人员应急系统均日益成熟;急诊技术如骨髓输液、程序性气管插管、氧疗技术、床旁超声、无创通气,甚至急诊血液净化技术都开始应用;模拟教学方法正逐步被列入,使儿童急诊逐步向国际化接近。
       本书通过对现有儿童急重症医学科开展的170余项技术和相关内容按系统进行讲解,采用适应证、禁忌证、设备与耗材、操作步骤、并发症和注意事项的流程,配合直接拍摄的图片,对每一个技术进行描述,直观易懂。为强化对技术的操作学习,本书对技术相关的理论不进行赘述,采用“简单引述-技术要点-操作方法-图片展示-相关问题”的框架,便于读者能够轻松学会技术操作。
       本书作者均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急重症医学科、外科、护理部中青年骨干。由于急重症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经验可能不足;本书难免存在文字组织、技术观点和写作上的不足,希望同道指正,便于我们改进。书稿完成过程中得到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感谢张灵恩教授和医院同仁的指导;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教授不吝作序,在此深表感谢和敬意;本书的大量图片由我科程晔医生、林梅芳护士在重症医学科拍摄,对她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深深的感谢;感谢出版社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作者简介


       陆国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急救中心主任、AHA高级心血管培训中心主任;加拿大BC省儿童医院和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儿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医学救援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儿科学组组长等职务;《中华儿科杂志》审稿专家,《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国循证医学杂志》《国际儿科杂志》等杂志编委。
      

书摘


       目录
      
       第一章 心血管疾病急救操作技术
       第一节 床旁监护系统
       第二节 无创动脉血压
       第三节 有创动脉血压
       第四节 中心静脉压监测
       第五节 深静脉穿刺
       第六节 动脉穿刺
       第七节 脐动脉插管术
       第八节 脐静脉插管术
       第九节 超声引导下的深静脉穿刺
       第十节 骨髓输液
       第十一节 囟门采血
       第十二节 肺动脉漂浮导管
       第十三节 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血流动力学监测
       第十四节 超声心输出量监测
       第十五节 新型无创心输出量检测
       第十六节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第十七节 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
       第十八节 心包穿刺及置管术
       第十九节 基础生命支持流程
       第二十节 心脏电转复及除颤术
       第二十一节 开胸心脏按压术
       第二十二节 儿童床旁心脏起搏术(经静脉心内膜起搏)
       第二十三节 儿童经皮胸壁心脏起搏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急救操作技术
       第一节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
       第二节 血气分析
       第三节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和颈静脉混合血氧饱和度
       第四节 局部组织氧代谢监测
       第五节 呼气末CO2反应曲线
       第六节 氧代谢(氧输送与氧消耗)的监测
       第七节 舌下PCO2监测
       第八节 氧气疗法
       第九节 口咽通气道
       第十节 鼻咽通气道
       第十一节 喉罩
       第十二节 困难气管插管
       第十三节 食管-气管联合导管
       第十四节 球囊面罩使用
       第十五节 程序性气管插管技术
       第十六节 经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气管插管
       第十七节 气管插管囊内压测定
       第十八节 气管插管位置确认
       第十九节 机械通气突发异常检查
       第二十节 环甲膜穿刺术
       第二十一节 气管切开术
       第二十二节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
       第二十三节 支气管肺泡灌洗术
       第二十四节 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术
       第二十五节 气道球囊扩张术
       第二十六节 气管支架术
       第二十七节 气道压和呼吸力学监测
       第二十八节 无创通气-持续呼吸道正压
       第二十九节 无创通气-双水平(相)气道正压
       第三十节 常频机械通气
       第三十一节 机械通气撤离术
       第三十二节 最佳PEEP选择
       第三十三节 肺复张术
       第三十四节 俯卧位通气
       第三十五节 高频振荡通气
       第三十六节 一氧化氮吸入
       第三十七节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第三十八节 气溶胶吸入
       第三十九节 胸腔穿刺术
       第四十节 胸腔闭式引流术
       第四十一节 胸骨上口排气减压术(皮瓣引流术)
       第四十二节 纤维支气管镜气道异物钳取技术
       第四十三节 神经调节 辅助通气术
       第四十四节 膈肌起搏技术
       第四十五节 气道异物钳取术
       第四十六节 电子纤维喉镜术
       第四十七节 转运呼吸机的使用
       第四十八节 射流式哮喘雾化
       第四十九节 急救手法气道开放与保护
       第五十节 气道异物Heimlich手法
       第五十一节 气道湿化
       第五十二节 人工鼻和过滤器
      
       第三章 神经系统疾病急救操作技术
       第一节 经颅多普勒脑血流监测
       第二节 床旁视频脑电图和脑功能趋势图监测
       第三节 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
       第四节 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
       第五节 诱发电位监测
       第六节 脑死亡判定
       第七节 亚低温技术
       第八节 无创性颅内压监测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急救操作技术
       第一节 h食管胃pH值连续监测
       第二节 胃液pHi连续监测
       第三节 儿童危重症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第四节 儿童危重症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第五节 幽门后喂养(鼻-十二指肠、鼻-空肠置管)术
       第六节 胃造瘘术
       第七节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及空肠造瘘术
       第八节 非生物型人工肝
       第九节 腹腔压力监测
      
       第五章 血液系统疾病急救操作技术
       第一节 活化凝血时间
       第二节 血栓弹力图
       第三节 血型及交叉配血
       第四节 成分输血技术(红细胞输注)
       第五节 成分输血技术(血浆成分)
       第六节 成分输血技术(血小板)
      
       第六章 泌尿系统疾病急救操作技术
       第一节 连续血液净化技术
       第二节 血液灌流和血浆吸附
       第三节 血浆置换
       第四节 双重滤过血浆置换
       第五节 腹膜透析
       第六节 腹腔内置管
      
       第七章 内环境监测技术
       第一节 间接静息能量监测
       第二节 快速血糖测定
       第三节 葡萄糖耐量试验
       第四节 胶体渗透压
      
       第八章 急救常用技术和设备
       第一节 儿童急诊抢救室常用医疗设备
       第二节 儿童重症医学科常用医疗设备
       第三节 新生儿复苏
       第四节 急诊预检分诊系统
       第五节 程序化镇静镇痛
       第六节 新生儿换血疗法
       第七节 儿童常用指标
       第八节 急救常用药物表
       第九节 常用急诊医学技术表
       第十节 常用重症医学技术表
       第十一节 儿童危重症院际转运
       第十二节 儿童危重症院内转运
      
      
       第九章 急重症评分
       第一节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第二节 PRISM评分
       第三节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第四节 肺损伤评分
       第五节 儿童早期预警评分系统
       第六节 儿童创伤评分
      
       第十章 外科急救技术
       第一节 脑室-腹腔分流术
       第二节 嵌顿性包茎回纳术
       第三节 急诊创伤包扎术
       第四节 创伤患儿的搬动
       第五节 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回纳术
       第六节 危重型骨折的急诊处理
       第七节 常见小儿关节 脱位
       第八节 急救止血术
       第九节 颈椎损伤的急救固定
       第十节 切开引流术
       第十一节 清创缝合术
       第十二节 标准去大骨瓣减压
       第十三节 急诊眼外伤
       第十四节 断指(趾)急救
       第十五节 脑室外引流
      
       第十一章 常用护理技术
       第一节 体位疗法
       第二节 体位引流排痰术
       第三节 振动排痰术
       第四节 气管切开护理
       第五节 气管插管内吸痰术
       第六节 气管插管的配合和固定
       第七节 密闭式吸痰术
       第八节 静脉输血(红细胞)护理
       第九节 心电监护护理
       第十节 呼吸囊消毒流程与管理
       第十一节 新生儿光疗护理术
       第十二节 新生儿换血护理术
       第十三节 新生儿暖箱护理术
       第十四节 新生儿远红外床
       第十五节 压疮预防护理术
       第十六节 创面护理
       第十七节 斯-琼综合征的护理
       第十八节 负压封闭引流术
       第十九节 完全埋藏式导管的维护术
       第二十节 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术
       第二十一节 快速气管插管配合
       第二十二节 输液泵
       第二十三节 机械通气护理术
       第二十四节 约束方法的使用
       第二十五节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术
      
       参考文献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