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周易精读
作者:
王振复 著
定价:
48 元
页数:
380页
ISBN:
978-7-309-12370-8/B.583
字数:
345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6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自序
      
       笔者研习《周易》,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完全出于近乎偏执的个人爱好,没有明确的学术目标。岂料三十年余间,种种易著常在案头,易学易理时随吾心。耽玩之余,心存敬畏。读《易》之难,难在须从象数进入。象数与简古卦爻辞之间的文脉联系,繁复而纠缠。且易学史流派纷呈,思之幽深,“易学存疑之多,确为初涉者所一时难以索解”。“便也经年累月,寒来暑往,几乎天天枯坐案前。回想当年情景,大叹今不如昔。”(拙著《大易之美》“作者自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这一本《周易精读》,是在拙著《巫术:周易的文化智慧》(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与《周易的美学智慧》(湖南出版社,1991年)基础上写成的。既然名曰“精读”,就应努力在“精”字上下点工夫,力求解读准确且具新意。比较而言,《周易精读》更做了通行本《周易》逐字、逐句的解释工作。这样做似乎有些“笨”,然而,作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原典精读”课程的教材之一,考虑到学习它的主要是大学本科生,写成这样的“精读”,想来是必要的。
       在学术理念与治易方法上,本教材坚持笔者一贯的“文化易”立场,即在理解传统象数学的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关于巫学的理念与方法解易,从中华原始巫文化角度,解读卦爻符号、卦爻辞及其两者的意义联系。长期以来,易学界一直有“《周易》不是卜筮之书”、“卦爻辞不是筮辞”的看法。这一看法,随着“文化易”研究的深入,早已站不住脚。宋祚胤《周易译注与考辨》一书,从“六经皆史”说以为《周易》乃史之记事,斥“易之本诂为卜筮”是“烟雾迷离之说”,称“占筮与《周易》本来无缘”。金景芳《学易四种》吕绍纲序曾经说,“《周易》是讲哲学讲思想的书,卜筮只是它的躯壳”。出版于2005年1月,由金景芳讲述、吕绍纲整理的《周易讲座》“序”正确地指出,“《周易》是卜筮之书,这一点,无论从《周易》卦辞、爻辞本身来看,从《周礼》、《左传》、《国语》诸书的有关记载来看,或者从《汉书·儒林传》说‘及秦禁学,《易》以筮卜之书独不禁’来看,都是铁一般的事实,不能否认”。其结论是,“最初,它(指《周易》)的确是地地道道的卜筮。然而,经过发展以后,由于发生了质变,于是有了哲学的内容”,“似《周易》又是哲学著作”《周易讲座》,金景芳讲述,吕绍纲整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这一见解,笔者以为还可以作些修正。称“《易》本占筮之书”,这不成问题;称“似《周易》又是哲学著作”,虽为疑似口气,究竟所看重的仅是其“哲学”。固然,哲学在整部通行本《周易》尤其是《易传》的《系辞》等篇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就通行本《周易》的总体人文思想与思维而言,它不是仅仅只有巫学,不是只有哲学,也不是巫学加哲学,而是以原始巫文化为人文、历史根因之属于颇为原古的一大文化集成。拙著《巫术:周易的文化智慧》曾经倡言,“《周易》一书,是中华先秦时代留存下来的一部十分重要的文化学巨著”,“蕴涵着原始巫学、数学、天文学、符号学、史学、哲学、伦理学与美学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因素,是一个集中华古代命理、数理、天理、圣理、哲理、心理与文理等于一炉,属于颇为原始意义上的文化集成”王振复《巫术:周易的文化智慧》“前言”,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从通行本《周易》的本经部分看,其卦爻符号系统、卦爻辞,属于原始巫术文化范畴。其六十四卦的卦序排列,显然不是原始巫文化的原古面貌,而大致是春秋、战国时人富于哲学思辨的体现。从上经首乾坤到坎离,从下经首咸恒到既济未济,以及六十四卦序往往出现的两两错卦、综卦或错综卦关系来看,已经具有一定的哲学智慧。从通行本《周易》的《易传》部分看,其富于哲学智慧是毋庸置疑的,这尤其充分体现于《系辞》等篇。这种哲学(往往蕴涵美学因素)具有三大人文、历史素质与内容:其一,用于证明儒家伦理道德之合理性的儒家“实用理性”的哲学,和自然哲学意义的道家哲学;其二,阴阳、化变思想,朴素而辩证,偶有一定的五行思想;其三,道、儒与阴阳化变的哲学思想与思维,都根植于原古巫筮文化的遗存即古筮法之中。象、数、占、理(包括哲理),是《周易》本经与《易传》四大彼此联系的人文、历史内容,以象、数、占为主。从《易传》分析,主要包括儒家“实用理性”的哲学、道家自然哲学、阴阳哲学、儒家仁学(伦理学)与古筮法思想。《易传》的哲学、仁学之思,无可逃避地、历史地生成于原始卜筮的巫术文化之中。其中,属于象数学的爻位说尤为丰富且影响深远,且已具有后世发展为图书之学诸如先天、后天八卦方位图的文字记载。从《易传》所阐述的义理看,丰富而深邃,以气、象、数、道、阴阳、时、变、化、位、德、生、性、天、命与圣等为要,它们统归于天学、人学及其天人之学,是由巫学发展而来的人文之学。
       可是,通行本《周易》的思想内容,如果仅仅称其为巫学、哲学或是巫学加哲学,是欠妥的。它确实是一个以原始巫筮文化为人文、历史根因、巨大而深邃又繁复的“综合思想库”,而以本经部分的“巫筮”为本。其中不乏属于中华智慧的一些“现代性资源”,也难免具有迷信、过时却同样值得研究的人文遗存。
       基于如上认识,本教材对本经的解读,宗于文化学关于巫学的理念与方法,并非以《易传》解读本经,而是以本经解读《易传》。在卦爻辞与筮符的解读上,尤重象数之学的爻位说等,吸取、运用古哲、时贤的笺注、文字训诂与考古等公认的研究成果,纠正其欠妥之处,补正其可能的疏漏与缺失。本教材撰写时,对易学史上一些有代表性易著,做了一些文字与意义的对勘工作。本教材尤其不赞成以《易传》的哲学思想与道德说对本是巫筮记录与筮例的本经进行牵强的阐述。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曾提出“以复古为解放”这一著名的治学命题,称对于“清学”而言,其“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朱维铮校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6页。。此言不谬。就《周易》本经的解读而言,在运用象数学的前提下,努力摆脱《易传》那种浓重的道德说教,以原始巫学的理念与方法解释筮符、卦爻辞及其两者的文脉关系,应是别一意义的关于易学的“以复古为解放”。当然,《周易》本经与《易传》之间的历史、人文联系,同样值得注意。有关这些内容的论述,相信读者可以从本教材见出。
       本教材缺失难免,真诚期待学界的批评。
       2006年2月
       2015年12月修改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导言
       上经三十精读
       下经三十四精读
       《系辞》(上下)精读
       《说卦》精读
       《序卦》精读
       《杂卦》精读
       主要引用与参考书目
       修订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