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红楼时注:空里流春二十年
作者:
宋剑雄 著
定价:
38 元
页数:
356页
ISBN:
978-7-309-12267-1/I.992
字数:
253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6年6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红楼梦》小说人物近千,跨时二十年,曲折情节之下,人物年龄时有模糊,相应活动亦不易把握。本书作者力求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借助气象、地理、交通、规制、民俗等方面的资料,按时间顺序细致梳理出《红楼梦》中主要人物和事件的年表。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从现代医学的视野出发,分析出许多红楼人物的具体病症,这些病症与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
      

作者简介


       宋剑雄,笔名阿宋,原籍浙江省富阳县,1958年出生。曾就读于浙江中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现定居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
      

书摘


       目 录
      
       前言
       ——“颓废”也显然不是人能轻易做到的,因为它需要幻觉与坚持,还需要对尘世间的虚假和丑恶予以灵魂上的彻底摒弃。在物欲的世界里,坚持反理智的幻觉,实实在在,更是一种树欲静而风不止的苦斗。
      
       《红楼梦》年序标杆图
      
       《红楼梦》年序图
      
       第0章
       通灵O年 宝玉投胎;英莲3岁
       ——这一年是朝廷科举考试的“乡试”年(八月秋闱)。高一级的“会试”和“殿试”将是下一年的春季举行。这一年同样是朝廷三年一度的“京察(官员考核)”,与乡试一样,逢子、卯、午、酉年举行。本年: 酉鸡年。
      
       第1章
       通灵一年 宝玉出生;雨村参加春闱,仕途启始;英莲4岁
       ——戍狗年。唐谣有云: “迨及八九月,狗吠空垣墙。”20年后的八九月,贾府垣墙败落,气象不再,宝玉离家出走。狗年出生的宝玉,对于贾府,注定是不祥的。
      
       第2章
       通灵二年 宝玉2岁;英莲5岁,被人拐去;黛玉出生
       ——黛玉生日二月十二日,晚宝玉10个月出生,意味着黛玉投胎日可能即是宝玉出生日。黛玉投胎不早不晚,这个日子的选择不会出于林家的计划或者刻意……
      
       第3章
       通灵三年 宝玉3岁;士隐投奔封肃第二年,出家
       ——不用那道人挑唆,士隐心中其实早已相信: “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第4章
       通灵四年 宝玉4岁;雨村仕途第四年,升为知府
       ——雨村乘官轿路过封肃门前,一眼扫到正在买线的娇杏,便认出她来了。4年前,雨村在甄家与娇杏有过一次对眼,如今在异地能一眼认出娇杏,可知娇杏的衣着与4年前的衣着差异不大,也即季时差异不大。
      
       第5章
       通灵五年 宝玉5岁;雨村知府任上第二年,遭革职,游览天下
       ——“君王选秀色,早岁入深宫”,这一年,元春选秀进宫,按制其年纪在13—16岁。
      
       第6章
       通灵六年 宝玉6岁;雨村进林府为西宾;林黛玉5岁
       ——在红楼梦所有人物中,林黛玉是才情最高的一位。除父母外,黛玉受教老师大概唯贾雨村一位。雨村在林府教授黛玉1年,还有两次陪伴黛玉上京都的旅历。雨村有才少德,年幼早慧的黛玉当有所察辨,她后来孤洁傲世的性格,在她心中隐存蔑视俗世的模板未见得不是雨村影子。
      
       第7章
       通灵七年 宝玉7岁;黛玉6岁;贾蓉16岁;雨村林府西宾第二年
       ——雨村偶至城外“智通寺”,残庙颓败,门有一联: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在所有的红楼人物中,除了那看寺庙的龙钟煮粥老僧,雨村是唯一看过这幅对联的。可以这么说,这幅对联是专给雨村看的。可惜的是,当时雨村虽有所感,但未有醒悟。日后,这幅对联成了通贯雨村红楼一生的写照。
      
       第8章
       通灵八年 宝玉8岁;黛玉7岁,进贾府;贾兰5岁
       ——林黛玉在通灵七年农历十二月初二扬州启程,经运河行程1个多月后,抵达京都时在新年正月中旬。此时贾府早从除岁迎新的热闹中沉淀下来。
      
       第9章
       通灵九年 宝玉9岁;英莲12岁;薛宝钗11岁,进贾府;贾蓉18岁;薛蟠进贾府家学第一年
       ——一个皮囊里存装着“金玉良缘”的迷魂气体,被莺儿轻轻针扎了一下,那气体从此在贾府里弥散开来,从此盘旋逗留,飘游不去。有红学者因此铁言宝钗是“金玉良缘”——这个黛玉挥之不去纠缠至死的噩梦——的初始推手,这既过牵强,也太过沉重。当时宝钗11岁,为宫里选秀(女)而来,宝钗通透的聪明智慧和对身处所在的敏锐细腻感悟,贾府人中无人能及。此时,宝钗无有可能以皇宫待选之人与混沌未开且小两岁的宝玉拨弄情愫,演一出“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的金玉良缘昏昏闹剧。
      
       第10章
       通灵十年 宝玉10岁;薛蟠进贾府家学第二年
       ——宁府这一次排宴庆寿,应是贾敬的59岁生日大庆或者60岁生日正庆。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年龄结构,时宁府的贾敬大于荣府的堂弟贾政约12岁;敬长孙贾蓉大于贾政长孙贾兰12岁;政亡长子珠23~26岁,敬长子珍年近40岁,两人相距也近这个年段。
      
       第11章
       通灵十一年 宝玉11岁;贾蓉20岁
       ——曹雪芹关于秦可卿主淫的模糊春秋笔法,我相信本意是减少对当事人秦可卿的伤害,但曹应该做梦不会料到,他留下来的这桩语焉不详的八卦,后来会演绎成一种根深叶茂的“文学研究”和“学术考证”。茅屋为秋风所破,秋风又何所不破?即便如美玉者秦可卿哉!
      
       第12章
       通灵十二年宝玉12岁
       ——从通灵十一年八月底上下,到通灵十二年二月左右,仅半年不到时间,秦家3口,可卿、秦父、秦钟,相继离世,真正人亡家灭。曹公对秦可卿似乎无多好感,可卿的丧礼虽然极尽哀荣,但纵观红楼梦通篇,悲剧叠叠,而悲惨者莫如满门人丁一个不存的秦林两家,直教人怅望千秋,浊泪暗洒。
      
       第13章
       通灵十三年 宝玉13岁;宝钗15岁
       ——情义这东西受人歌颂,说到底,得到它需要运气。
      
       第14章
       通灵十四年 宝玉14岁,遭难第一劫;贾政放外任第一年;贾母77岁,进贾府头尾54年
       ——《秋窗风雨夕》是一首乐府体诗,对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然而与《春江花月夜》虽然悲伤却富憧憬的轻快欢愉格调完全反向,黛玉写来凄苦异常。对于命运的来日,林黛玉看到的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而当下,失去父母双亲的她孤单独住潇湘馆内,夜中雨滴淅沥敲打着窗棂,“惊破秋窗秋梦绿”,她感到青春无多,生命无多,年华尤如梦幻一般就要逝去。
      
       第15章
       通灵十五年 宝玉15岁;贾政放外任第二年
       ——大约5年前,尤三姐去老娘家拜寿,一眼看上英俊小生柳湘莲,她当时年龄不过12~14岁。柳湘莲是尤三姐情愫初开时种在心中的树,拔起这棵树就抽走了她的生命,如今她赴死,是义无反顾的。
      
       第16章
       通灵十六年 宝玉16岁,历第二劫;贾兰13岁;贾政外任学政第三年,归;贾母79岁,庆八十寿辰
       ——红楼梦青春少女中最大胆叛逆也最心里透亮敢爱敢恨的大概就数司棋了,“纵然闹出来,也该死在一处”,对于真爱,她是用生命托着的,对于礼教的压迫,她绝无惧色,她是个天然不着假色的裸情女子。
      
       第17章
       通灵十七年 宝玉17岁;贾母80岁
       ——元妃死前见到了贾母等人,已“不能言语……只有悲戚之状”,她身上担负了太多贾家通族的荣耀富贵,如今将赴黄泉去,她需要向贾母、王夫人、贾政等人交代后事,但阎王爷没给她留下时间……
      
       第18章
       通灵十八年 宝玉18岁;黛玉17岁,亡(宝玉之第三劫);贾母81岁
       ——红尘里,富贵乡,温柔地,容不下一苦魂绛珠,则不是花粉柳絮的罪过了。黛玉曾经说过“草木也随人”,但人却不随草木,这注定了黛玉的命运,其实也注定了普天下草木之人的共同命运。离恨天虽只有灌愁海水,看起来也强于人世的甘甜蜜露。
       黛玉去世,爱人已亡,宝玉在红尘中的最大和最后的心愿随之破碎,这是一种彻底无遗的粉碎,是一种灵魂在空虚中消亡的极端粉碎。这是通灵宝玉命中“三劫”的最后一劫,第三劫。
      
       第19章
       通灵十九年 宝玉19岁;贾母82岁
       ——一曲《分骨肉》,儿女情长,小家气弱,本不是探春的本性,探春不是俗人,也让人“见之忘俗”,别离不是亲娘的王夫人和她并不待见的亲娘赵姨娘,大概不会太多遮掩掉她“顾盼神飞,文彩精华”的本色和志向高远托起的勃发英气。然而,在一贯严肃且从来端着正经的亲生老父面前,别离前眼见他华发催老,壮气褪去,探春则最有可能流露出她最深处的柔弱亲情来。
      
       第20章
       通灵二十年 宝玉20岁,出走;贾母83岁,进贾府60年,亡;探春“结褵三载”
       ——宝钗最终嫁给宝玉,黛玉身亡,宝玉终于出走,共同酿成一场红楼苦梦,人间悲剧,责任不在他们任何一方,而是这人世间的荒唐人性。宝钗客观上的横截了二玉生命所托的不世爱情,完全因为她太过优秀,她被贾母选出来要与宝玉做成一段美满的“金玉良缘”。至于美满的“金玉良缘”对于宝玉、宝钗人生的真实内涵,除了宝丫头的不“乖僻”,身子不“虚弱”,不会“不是有寿的”,贾母其实并不清楚,但她又何需要弄清楚呢?因为没有人弄得清楚。很多的时候,当事人也不例外的(宝钗是被人牵着“金玉良缘”的鼻子走,而黛玉“只一牡丹亭便心身不自主矣”[脂批])。这样,基于看得到的好处,就是人的倾向了。而可以享受这种“倾向”的人,多数的时候不是当事人,而这,就是“红楼梦”。
      
       末章《红楼梦》人物年岁总汇
       ——曹雪芹在描写这些嬷嬷姿态时,着笔有些意外的勉强和滑脱。他似乎对这些时光有些远去的小人物并不熟悉,而且似乎也不打算费心去琢磨她们;或者,在他写红楼梦的主人公们时,他是顺着自己的记忆去挖掘过去的时光,而在他写这些小角色嬷嬷们时,则是照着他眼前的这些嬷嬷姿态来绘描的,从而引起人物时间上的脱节。
      
       后记
      
       参考文献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