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旅行的图像与文本:现代华语语境中的媒介互动
作者:
吴盛青 编
定价:
60 元
页数:
381页
ISBN:
978-7-309-12305-0/H.2629
字数:
361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6年6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总序
      
       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tudie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CSCC)成立于2012年3月。中心以复旦大学人文学科为平台,旨在依托本校深厚的人文学术资源,积极推进国际学术界对中华文明的研究,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对话。我们知道,自明末利玛窦(Matteo Ricci)来华以后,欧洲和北美,即所谓“西方”的学者对中华文明展开了持久而深入的研究,历来称为“汉学”(Sinology)。近年来,中国学者为了与清代“汉学”相区分,又称其为“海外汉学”。在欧美,学者为了区别传统的“Sinology”,又主张把现代研究称为“China Studies”(中国学)。ICSCC旨在促进中国学者与海外汉学家在中华文明研究领域内的国际交流,推动双方之间的对话与融通。
       历史上,欧美汉学家有自己的旨趣和领域,他们的方法和结论,常常别开生面,新论迭出。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国以外的国际学者早已跨越障碍,深入到中国文化内部;中国大陆的新一代学者也已经接续百年传统,回到国际学术界,与海外同行们频繁交流。但即便如此,海外汉学家和中国本土学者在很多方面,诸如文献整理、田野调查、新领域开拓以及方法论、世界观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海外学者所长,即为本土学者之短,反之亦然。有一种观点认为,本民族的文化,很难为另一种文化内的学者所理解。甚或是说: 外国人必不能以正确的方式看待“他者”的文明。这种观点的不合理之处,在于用某种原教旨主义的方式堵塞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事实上,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下现实中,人们都不只是生活在单一的文化中。东海西海,圆颅方趾,文化的特殊性是相对的,人性的共通性才是绝对的。为了达成对中华文明的正确理解,显然还需要中外学者坐下来,用对话、讨论的方式作沟通与融合。无论如何,海外汉学家早已成为与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华人学者同样重要的研究群体,他们对于中华文明也有着独到的理解。“海外汉学”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本土学者加以重视,全单照收和简单排斥都是要不得的极端态度。
       四百年前,明末“西学”翻译运动先驱徐光启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我们把明末的这句格言引申出来,作为中外学术交流中的“金科玉律”。中西方学者之间相互借鉴,即了解对方工作的真实意义和真正主张。立场不同,可阐发双方优长之学;视角各异,可兼收领域互补之效;观点针芒,实可在讨论之后达成更加充分的会通和融合。四百年来,明、清、民国的经学家、国学家,一直和欧美的传教士、外交官和“中国通”切磋学问,现代中国的儒学、佛学和道学,无一不是在与利玛窦、艾儒略、林乐知、李提摩太、李佳白、费正清、李约瑟等欧美学者的对话交流中,经过复杂的交互影响而形成的。离开了“西学”(Western Learning)和“汉学”(Sinology)的大背景,从徐光启、阮元的“新学”,到康有为、章太炎的“国学”,都不可理解。我们相信,学术领域此疆彼界的畛域之分,既不合理,也无可能。海外汉学(中国学)与中国本土学术并不冲突,所谓的主客之争,那种有你没我的势不两立,完全没有必要。
       有鉴于此,ICSCC设立专项资金,面向海外,每年邀请国外优秀中青年学者访问复旦大学,与本校、上海地区以及全国各地的同行学者们充分交流。通过学术报告、小型工作坊、论文集和学术专著的编译出版等,构建访问学者与国内学者的全方位、多层次交流体系,促进海外汉学家与中国本土学者之间的互动。中心邀请来访的海外学者与中国学者合作,将他们主持的工作坊论文,经过作者本人的修改、增订,或由编者整理、翻译,结集出版,即为“复旦中华文明研究专刊”系列。我们希望藉此工作,展现中外学者精诚合作的成果,以飨学界。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序言
      
       画像、文本与抒情传统
       毛文芳 生命图史与文本复调:晚清《鸿雪因缘图记》初探
       钱南秀 诗画同源: 薛绍徽 (1866—1911) 之题画诗初探
       姚达兑 遗民的形象: 林葆恒和《讱庵填词图》题咏
      
       摄影作为信息与方法
       芮哲非(Christopher A. Reed) 媒体即信息:中国早期工业照片和石印图片及其观者之比较
       狄瑞景(Régine Thiriez) 威廉·桑德斯镜头下的旧上海风情
       吴盛青 相思之影:清末民初照相文化中的情感地图
       徐兰君 照相术与现代中国“儿童相”的谱系学研究
      
       全球图景下的花界、猛虎与强国梦
       郑文惠 乡野传奇·全球图景·现代性
       ——《点石斋画报》花界形象的文化叙事
       衣若芬 20世纪20—30年代虎标永安堂药品在东亚的报纸广告
       ——“文图学”研究示例
       邱才桢 标准化、平民化与强国梦:20世纪30年代于右任的“标准草书”平民化运动
      
       身体、风景与声音
       陈建华 从影迷到银幕情缘
       ——但杜宇、殷明珠与早期中国电影的身体政治
       张长虹 近代上海艺坛的黄山图像与黄山想象
       ——兼论20世纪初视觉艺术中的图文关系
       吴雪杉 召唤声音:图像中的《义勇军进行曲》
      
       作者简介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