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文学:精神之鼎与诗意家园
作者:
童庆炳 著
定价:
50 元
页数:
299页
ISBN:
978-7-309-11400-3/I.913
字数:
300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6年6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体现在创作主体、艺术文体、艺术形式、艺术趣味和文艺思潮等方面,并具体呈现于艺术家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创作心理机制之中。作为人的精神之鼎,文学艺术关系到人的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创作应在“历史”与“人文”两个维度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坚守自己的审美品位;当代中国文化与文学在民族性与开放性之间展开,完成了自己的现代性转型。在全球化的电子时代,文学艺术及其研究并不会消失,也不可能走向终结,它们始终致力于创造一个诗意家园。
      

作者简介


       童庆炳,1936年出生,福建连城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2007年评定),博士生导师,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文学组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语言文学语言专业学部委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文艺理论和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在越南、阿尔巴尼亚、韩国、新加坡等国任教,并被国内20多所高校聘为兼职教授、荣誉教授、客座教授等。发表论文200余篇,著作20余种,主编各类教材多种。其专著或论文曾多次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中国文联优秀著作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年度奖。主编教材《文学理论教程》获1997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多种著作被翻译成英文、越南文和朝鲜文。荣获“全国模范教师”(2004)等称号。
      

书摘


       目录
      
       辑一 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
       论文艺社会学及其现代形态
       社会心理学对文学艺术问题解读的可能性
       马克思早期“艺术生产”论的现代意义
       普列汉诺夫论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
       社会心理与艺术文体两中介说
       创作主体与社会心理
       艺术形式与社会心理
       艺术趣味与社会心理
       文艺思潮与社会心理
      
       辑二 精神之鼎与诗意家园
       文艺与人的建设
       大众文化的二重性
       精神之鼎与文学的当代任务
       “文学是人学”新论
       谈审美与人的全面发展
       隐忧与人文关怀
       谈当前道德与文学关系
       人文主义的历史维度和历史主义的人文维度
       媒体变化与审美文化的品位追求
       现实·历史·品位
       ——当前文艺的娱乐消闲功能之我见
       “大片”中审美的异化
       把文学消费考虑进来之后
       ——接着“董文”说
       文艺学创新:以20世纪中国现代传统为起点
       在“五四”文艺理论新传统基础上“接着说”
       当代中国文化和文学:在民族性和开放性之间
       新时期文学理论转型概说
       文学的本质观与我们的问题意识
       延伸与超越
       ——“新时期文艺学30年”之我见
       政治化—学术化—学科化—流派化
       ——从近三十年文艺学学术的发展看高校学术组织任务的演变
       新时期文艺批评若干问题之省思
      
       辑三 文学真的会终结吗?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失吗?
       ——与美国加州大学希利斯·米勒先生对话
       谈谈文学理论的“泛化”与“发展”
       文学理论的边界
       ——从当前文学图书印数谈起
       为诗辩护
       ——文学的独特审美场域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