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教育农民:浙东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传播(1949—1962)
作者:
李乐 著
定价:
35 元
页数:
349页
ISBN:
978-7-309-12179-7/D.798
字数:
256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6年4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实现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教育农民是一个关键因素。本书从政治传播视角对这一命题展开研究,颇具学术价值。
       本书以浙东乡村地区为对象,考察其1949—1962年间的政治传播网络,以此窥视政治传播与乡村社会变迁的关系。本书重点探讨了四个主题:戏剧展演与日常生活的革命化、冬学民校与识字中的政治教育、办报读报与文字媒介的接触和使用、广播电影与视听中的社会主义改造,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论据和中肯到位的分析。
       本书的一大亮点是一手资料丰富,解读深具功力,在中国乡村传播的微观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值得相关研究者借鉴与参考。
      

作者简介


       李乐,湖北荆门人,博士,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师。主持省部级课题两项,在《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新闻史、中国乡村传播史。
      

书摘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政治传播的动因和基础
       第一节 农村集体化方向与教育农民的既定任务
       第二节 政治传播的基础:两种乡村传播传统
      
       第二章 戏剧展演与日常生活的革命化
       第一节 对乡村做戏和流动性旧戏班的管控
       第二节 农村剧团与执政党在乡村的中心工作
       第三节 农村剧团的两种偏向及其纠正
       第四节 送戏下乡:城市对乡村的文化领导
       第五节 政治、演剧与乡村社会日常生活
      
       第三章 冬学民校与识字中的政治教育
       第一节 让冬学运转起来:组织和保障问题
       第二节 文化翻身与文化诉苦:上冬学的动力
       第三节 冬学转民校:业余教育的常规化努力
       第四节 所谓“冬学春节垮,民校不过夏”
       第五节 作为政治传播渠道的冬学和民校
      
       第四章 办报读报与文字媒介的接触和使用
       第一节 基层组织与报纸在乡村社会的发行
       第二节 通讯与读报:从双向交流到单向传播
       第三节 黑板报:从群众的媒体到党的“机关报”
       第四节 大字报:从批评干部到实行农民自我教育
       第五节 农民群体的文字信息接受与文字表达
      
       第五章 广播电影与视听中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节 收音网建设与收音机的导向性配置
       第二节 有线广播网:乡村社会的“神经系统”
       第三节 电影放映:乡村社会中的影像传播
       第四节 农民群体的视听媒体接触与政治想象
      
       第六章 作为媒介系统的政治传播网络
       第一节 组织:传播网络的控制者和维护者
       第二节 传播网络中的组织传播及其他传播类型
       第三节 传播网络中的媒介及其传播内容
       第四节 传播网络的性质、特征和基本功能
      
       第七章 政治传播网络与乡村社会变迁
       第一节 传播网络教育农民的媒介机制和策略
       第二节 顺从与抵制:农民群体对传播的反应
       第三节 传播网络与乡村“社会团结”的实现
       第四节 乡村社会对传播网络的建构及传播网络的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